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调查研究*

2020-02-11张二丽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实效性思政

张二丽

(运城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山西 运城 044000)

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多元文化影响,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偏差,后疫情时代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德育。思政课是目前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途径,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建设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高校思政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要把思政工作融入到教育的每个环节。”[1]后疫情时代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研究,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更有利于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基。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调查

“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施加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达到预期的要求,并最终完成德育任务。”[2]28-30

(一)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成就

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通过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活动,使大学生的思政状况呈现了欣欣向荣的状态,帮助多数大学生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并且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体以运城学院为例,以运城学院全体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对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在数据中可以了解到,运城学院73.50%的大学生比较认可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数大学生认为思政课会激发一种正能量。同时也调查了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的提高、行为的改变、道德的培养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程度,运城学院83.00%的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激发了爱国热情,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追求;88.50%的大学生行为模式受思政课的影响,主动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使其行为更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98.00%的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的学习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道德标准的确立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由此可知,通过思政课的学习,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都呈现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存在被动性

部分高校大学生没有很好地传承中国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有的大学生过于重视物质享受,学习思政课态度不是很端正。调查数据表明,运城学院11.50%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对找工作没有太大益处,因此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思政课的学习,甚至还有4.50%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持怀疑的态度;在调查大学生是否愿意主动研读思政相关书籍以坚定信仰时发现,39.50%的大学生不愿意课下再付出努力去学习思政理论。这些数据都说明了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不够重视,加大了思政课德育工作的难度。

2. 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存在功利性

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仅仅追求专业课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在调查运城学院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机时,为了能够应对期末测试,保证大四顺利毕业的大学生占了53.50%,为读研、国考做准备而学习思政课的占了46.50%。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强,他们学习思政课更多是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使思政课育人目的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3.部分大学生道德信念存在动摇性

后疫情时代,再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少部分大学生的行为选择背离基本道德准则要求。调查数据显示,运城学院98.00%的大学生认为应保持考试的公正性,反对考试抄袭的行为。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选择找人替考、携带手机等方式作弊,违反了诚信考试的要求;98.50%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主动进行义务劳动,但仍有部分同学因没有报酬而偷懒;在调查大学生是否愿意将他人丢失的饭卡交予失主时,97.50%的同学都说愿意,但实际却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将他人饭卡据为己有。这都表明部分大学生知道一些是非标准,但却未将这种是非标准落到实处。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自始至终忠诚于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道德准则。

二、后疫情时代影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模式缺乏吸引力

教学模式单一制约着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一直以来,思政课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忽视了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部分教师的教学只是单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说教,脱离现实,削弱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在德育目标的设定方面,思政课的德育目标设定过分强调其政治性,而往往忽视了思政课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轻视其在品德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使大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

总体而言,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德育理念和与大学生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目标,早已无法满足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后疫情时代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争相涌现,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西方国家通过好莱坞大片、电视剧等影视文化,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文化,试图侵蚀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影响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如通过传播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影视文化,使部分大学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通过思政课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观念的积极引导。

(二)教学环节缺乏协同力

后疫情时代,学生居家听课,教师采用钉钉直播、腾讯会议等方式授课,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发挥不理想也影响着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大学生更加崇尚自由,反对家长、教师以主导者的身份对他们进行管教;后疫情时代,信息化和网络化迅速发展,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课本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就不再适应大学生的需要。没有重视“大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人,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3]102-103。在教学方法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的讲解内容是从原理到原理,使网络教学呈现教师的自嗨模式;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方面,教师重视理论教学,未做到理论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发挥不理想。

(三)队伍建设缺乏持续力

首先,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课程的德育性,仅关注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他们绩效的影响,未能很好地践行思政课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天职。其次,在网络教学过程中,部分思政课教师不能适应互联网的发展,不擅长利用网络上的最新知识制作课件,造成了师生之间信息接收的不对等,甚至还造成了师生之间“知识倒挂”的现象。最后,部分思政课教师道德情操不够高尚。“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受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国本土道德文化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部分高校教师的政治信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在课堂上对一些敏感时政问题的解答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4]95-97。

三、后疫情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措施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思政课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让大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形成师生的良好互动;另一方面,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大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视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此外,思政课要提高实效性,要将德育目标从促进社会发展转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是为学生服务的课程,必须不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关心大学生内心世界与需求。思政课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心大学生生活的困难,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立不断前进的方向,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是后疫情时代思政课教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坚持思政课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实践教学

一方面,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要不断创新其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打破常规,在课堂教学中将讲授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等并用,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同时,思政课要用各种丰富的形式,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总之,要运用各种形式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实施立德树人教育主渠道的目的”[5]126-127。后疫情时代高校社会实践必须注入新媒体的相关技术,用这些新鲜血液来改变传统的模式。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为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既要发挥思政课的实效性,还要不断丰富其教学内容。思政课是“为大学生服务”的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凤凰网、今日头条、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搜集最新资料,将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知识纳入课堂,激发大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思政课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其实效性。“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6]57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其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社会实践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命线,是大学生将感性知识逐步过渡为理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还要由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要更加注重用文化育人,进行高校校园第二课堂的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开展各式各类的社会实践,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和烈士陵园等。总之,思政课教师应该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

(三)强化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批思政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7]。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是培养一支专业化较强的思政教师队伍。思政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因此必须强化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思政课教师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使其学识更加扎实,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应深入研究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国家方针政策等,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此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关联范围较广,可扩展至法学、伦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需要教师构建多样化的知识体系。

第二,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其道德情操,让自己拥有仁爱之心,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不理想是影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师德建设。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谆谆教导,努力做到每一堂课都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而不仅仅是传播学术知识。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灵,努力让每一个大学生感受到热情和温暖,引导大学生向善向上,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大学生做好榜样,尽力成为具备人格魅力的教师,这样才能达到塑造大学生灵魂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应对学生关心的突发事件、敏感话题等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和态度,要掌握舆论“制高点”,要及时回击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异质话语,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就和效果,让大学生感受到疫情防控中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引导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必将托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大学生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通过对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实践性教学及加大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等方面提出了高校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做出一定的贡献。

猜你喜欢

思政课实效性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