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策略探析*

2020-02-11刘思源高铁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毕业生岗位

刘思源,高铁春

(1.黑龙江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2.黑龙江省教育厅 高校学生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促进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既是国计、民生,也是省情,事关每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地方发展和企业未来。党的十九大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安定稳定,一定要高度重视。”[1]张庆伟书记在全省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围绕龙江振兴大局,切实增强教育服务发展能力”[2]。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从需求方面来说,人民群众的期盼由“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从供给方面来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就业制度政策供给有待改善,服务供给有待加强。所以紧密结合振兴龙江发展需要,努力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充足的创新动力,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留住人才就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存在的困难

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新特征进一步显现。一是今年毕业生总量压力持续增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经济动能转换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总体减弱。二是新旧矛盾交织存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和部分专业社会需求不足,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女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加大。三是少数毕业生不急于就业,放缓求职步伐,“慢就业”、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二战”等新情况有增多趋势[3]。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部分就业岗位需求萎缩

作为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第三产业、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等在黑龙江省相对来讲并不发达,而占主导地位的能源工业如煤炭、钢铁、石油等产值的降幅逐年扩大,用人岗位需求明显萎缩。如大庆油田在2018年招聘人数只有2015年招聘人数的12.5%;以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一批装备制造企业人才需求不断减少;黑龙江省农垦系统等受改制影响,人员“只出不进”。从区域发展看,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间和地区间差距较大。

(二)就业岗位薪资待遇偏低

黑龙江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日常消费、居住成本等生活支出却较大,薪酬待遇普遍较低,对毕业生留省就业的吸引力不强;综合考虑生活成本和工作薪资待遇等问题,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到薪酬待遇比较高的省外发达地区的城市就业。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不畅

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受众面较小。如,面向基层就业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政策惠及面窄;基层就业项目招募数量较少,同时由于财政、编制等因素,项目期满后,优秀的毕业生有意愿却难以留在当地继续工作,面临二次择业。

(四)“双困生”是就业工作难点

黑龙江省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简称“双困生”)所占比例在全国居于较高水平。“双困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既没有经济资源,又缺少社会资源,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4]。求职、培训、面试等方面也给“双困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目前高校毕业生因求职简历、形象包装、通讯交通等求职成本的不断提高,家庭困难学生只能放弃成本投入较大的就业机会,错失较多就业机会。

(五)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难度较大

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共同努力,仅靠高校单方的努力难以取得实际效果。受制于企业经营现状、人才使用观念、学生实习过程安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多数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融合度不够深入,这对高校学生认知企业和岗位、提升实践动手能力、以实习带动就业等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毕业生留省就业形势分析

(一)黑龙江省整体经济发展形势

2020年黑龙江省高校有近22万名毕业生。加上往年未就业毕业生沉淀,需要就业毕业生的总量依然较多。从目前情况看,虽然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创新创业倍增效应日渐显露,但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和传统事业单位由于转型发展和机构改革,特别是黑龙江省能源、钢铁行业去产能提质增效,导致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数量更显不足。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可能造成对美贸易依赖性较大行业的暂时性减员,也可能对大学生产生比较明显的就业冲击,特别是机械设备、医药、钢铁有色等行业及部分企业对美出口额小幅下降将引起部分裁员。种种原因导致现有岗位流失,新的就业增长点培育还不成熟,现有就业岗位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存在“无巢留凤”等现象。

(二)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出台了多项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黑龙江省及各地市也相继出台吸引留用毕业生的优惠政策,从解决大学生最关心的落户、住房、收入等问题入手,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措施[5]。目前黑龙江省发展正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借习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省的东风,全省上下都以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己任,把产业项目建设、创新驱动、新增长领域培育有机结合,持续推动产业项目建设,不断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领域,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加快转型发展。随着现代农业、高品质食品、“互联网+”、人工智能、旅游、健康养老、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对俄合作等潜力不断释放,必将有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既有挑战,又存在机遇,这就要求工作重心要从以就业为主向就业创业并重、以创业带动就业转变;从单纯追求就业率向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转变;从粗放型指导服务向专业化、精准化、智能化、多样化发展转变;从传统就业观念向引导新一代大学生多元化就业观念转变。要把创新创业作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留省就业率新的增长点,作为吸引毕业生留在黑龙江省干事创业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个人理想,服务社会,体现价值的实践平台。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当前不确定因素较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能否顺利实现既定目标,关键取决于认识程度、工作态度和推进力度。就是看能不能做到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三、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的应对策略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反映,要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关键要推动高等教育融入产业和现代化建设,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将就业工作作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突破口,深化推进产教融合,密切关注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着力健全和完善反馈机制和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

(一)结合市场需求,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一是发挥就业在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反馈作用,就业环节一方面衔接人才输出,另一方面衔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首先就会在人才供需匹配上发挥作用。二是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是否适应产业需要,就业是最直接的反映,因此通过对就业状况的分析,可以明确专业学科设置和建设的方向,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电子商务、高校物流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三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培养的人才能否更多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既反映了高校办学水平,又关乎到高校的社会认可度,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高校的“生命线”。

(二)深化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产业需求相匹配

一是发挥就业在培养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反馈作用。在办学方向及专业设置等明确的基础上,具体到每个专业学生的培养都需要在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及师资保障等方面提升质量,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二是按照产教融合及需求导向的要求,结合当前产业升级不断加速的实际,根据社会需求动态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保证教师水平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就是必备保障,就业状况反馈的需求信息及毕业生与岗位需求的匹配程度都将对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撑。三是就业状况反映了毕业生的受认可程度,可以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促进学生就业的过程促进了学校与企业间的对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有助于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深度与广度,建立多层次办学机制,形成高校教育和黑龙江省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

(三)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教育、人才与企业的有机衔接

加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建设,一是发挥企业在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方面的作用。要完善“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与地方政府、产业集群或产业园区、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促进教育、人才与企业的有机衔接,着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二是要以极大满足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目标,积极构建校企共同体,使行业企业成为重要资源的投入方、培养过程的参与方、培养成果的共享方,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持续提升高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从根本上普遍提升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四)以就业状况为标尺,健全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联动政策机制

一是发挥在机制保障方面作用。就业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是高校办学的“风向标”,是发展成果的“试金石”。二是切实把握就业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就业状况一方面是专业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另一方面就业推进工作主动性和精准性是否到位的表现。三是健全联动机制。紧盯需求导向,将就业作为高校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助力办学质量提升,将就业工作当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触角,以此倒逼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真正做到产教融合,与社会市场需求相匹配。四是坚持完善专业预警机制,将招生设置、按需人才培养、留省就业三个环节协调联动,及时调整学科方向以适应市场就业需求的变化,实现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动态平衡。

(五)针对新冠疫情特殊时期,重点落实好高校毕业生四项“不断线”就业服务

由于疫情的影响,针对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学生,各高校积极贯彻执行教育部印发《关于为2020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的通知》,重点落实好四项“不断线”就业服务。一是岗位推送不断线。各地各高校要用足用好政策性岗位,持续开拓市场性岗位,继续开展校园网络招聘活动;二是指导培训不断线。做好升学指导,用好专升本和第二学士学位招生政策,用好见习岗位资源,主动向未就业毕业生推送实习见习信息。三是重点帮扶不断线。实时关注就业进展,加大就业帮扶力度,认真落实重点群体求职创业补贴等帮扶政策。四是接续服务不断线。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全面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6]。

(六)加强留省就业宣传,拓宽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渠道

为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是高校的责任,引导和鼓励毕业生扎根龙江、服务龙江是就业工作的重点任务。充分运用主题教育活动、典型事迹报告会、网络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强省情校情教育,营造大学生热爱、了解、关心黑龙江的就业氛围。一是积极做好宣传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实施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通知》等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各项优惠政策,力争政策留人。二是扎实做好基层就业项目宣传组织动员工作,力求项目留人[5]。三是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保障性作用,深入开发利用“互联网+就业”模式,高质量高效率地向毕业生推送岗位信息,坚持常年保持校园招聘活动的密度和温度,力求岗位留人。四是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平台积极推广黑龙江省各种特色招聘工作,如《黑龙江省202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招聘》等,做到就业信息推送渠道畅通,提高毕业生留省就业率。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毕业生岗位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