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对山西的侵扰及其影响*

2020-02-11裴永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突厥河东

金 凤,裴永亮

(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山西北部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接地带,因此山西既是中原王朝抵抗少数民族政权南下的重要屏障,又是民族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场所。唐朝时山西北部的代州、忻州和朔州由于紧邻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受其侵扰。而太原府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又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一道重要屏障,也经常受到侵扰。久而久之,彼此的风俗文化也都互相影响,这就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一、以突厥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对山西的侵扰

隋唐时期,突厥实力较强,山西北邻突厥,因此多次受到突厥的侵扰。突厥在武德四年(621年)多次派兵南下骚扰山西地区。史书上留下的记载有:三月,甲戌,突厥寇汾阴。壬午,突厥寇石州,刺史王集击却之。四月,己亥,突厥颉利可汗寇雁门,李大恩击走之。戊申,突厥寇并州。己卯,代州总管李大恩击苑君璋,破之。八月,癸卯,突厥寇代州,总管李大恩遣行军总管王孝基拒之,举军皆没。甲辰,进围崞县。九月,突厥寇并州,遣左屯卫大将军窦琮等击之。[1]5907-5929

武德五年(622 年)四月,颉利可汗遣数万骑与刘黑闼围攻代州总管李大恩,大恩战死,代州失陷。突厥与刘黑闼联兵南下,向唐朝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数道并进。八月,颉利可汗统兵15万骑入雁门,克廉州,攻并州。“突厥精骑数十万,自介休至晋州,数百里间,填溢山谷。”原州道的突厥骑兵攻陷了离长安不远的大震关。唐朝不敢大意,派襄邑王神符亲任并州大总管,驻守太原。同时,火速派与突厥打过交道的郑元琦去见颉利可汗……。[2]108在郑元琦的调解之下,颉利可汗获得一定好处之后从山西撤兵。武德六年(623年)六月,为突厥守马邑的苑君璋部将高满政发动兵变,率众归唐, 苑君璋从马邑亡奔突厥。唐朝任命高满政为朔州总管,并封为荣国公。这是唐朝第一次收复朔州。第二年,苑君璋引突厥兵大举进攻马邑,前往助守马邑的唐右武侯大将军李高迁怯阵,率所部2000人撤走,高满政寡不敌众,被部下杀死,苑君璋入城洗劫一空,退走,唐任命将军秦武通为朔州总管。[2]109武德七年八月,突厥攻忻州、并州,京师戒严。武德八年六月,突厥与代州都督蔺謩战于新城,后李高迁趋大谷御之。八月颉利可汗将兵十万大掠朔州、并州等地。武德九年四月,突厥寇朔州。[3]70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大将李靖灭突厥,将突厥残余势力迁于云中城,以阿史德氏为其酋长,到了唐高宗时该部落繁衍渐多,势力越来越大,经常反叛唐朝,对唐朝北部边境开始了新一轮的侵扰。永隆元年(680年)、开耀元年(681年),唐朝两次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岀兵平叛。永淳元年(682年),阿史那骨笃禄纠集阿史德元珍等突厥部落,据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反唐,后自称颉跌利施可汗,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后突厥”汗国。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默啜可汗即位后,势力达到极盛,拥兵40万。[2]115后突厥汗国建立后不断向唐河东道北部的云、朔、代、岚、并等州发动进攻,掠夺人口和财物,“嗣圣、垂拱间,连寇朔、代,掠吏士。左玉铃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总管,将击贼总材山,至忻州与贼遇,鏖战不利,死者五千人。”[4] 6044神功元年(697年),默啜可汗向唐索要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和谷种、农器等,武则天迫于压力,将六州降户数千帐驱归默啜,并给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器3000件、铁 4万斤,与默啜和亲。后突厥势力更加强盛。默啜可汗的不断南下骚扰,给唐造成极大的压力。[2]115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担任朔方道大总管的张仁愿在黄河北阴山以南的丰州癡上修筑了中、西、东三座受降城,驻兵防守,并设置烽候1800所,把突厥挡在了阴山以北,使唐朝北部边境获得安宁。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国富兵强,而后突厥默啜可汗年老昏馈,频繁发动战争,使突厥内部混乱,从开元三年(715 年),漠北突厥十姓部落不断背叛默啜,南下降唐。开元四年(716年),默啜可汗在内乱中被杀,突厥及其统辖的各族纷纷南下降唐,后突厥汗国勉强维持到天宝四载(745年)而灭亡。

由上述史料可知:面对突厥的侵扰,唐朝根据自己的实力强弱变化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唐朝刚刚建立时,实力较弱,采取与突厥友好甚至妥协、退让的外交策略,如李渊在“晋阳起兵”时,为避免后顾之忧,曾称臣于突厥,双方共同打败了盘踞在山西的刘武周势力,并达成协议:即太原以北,双方共治。此外,唐朝还采取和亲的策略换取北部边境的稳定。唐太宗贞观年间,唐朝实力大增,对突厥采取强硬的态度,趁其内部纷乱与天灾频仍之际,灭掉了东突厥。武则天时后突厥实力较强,多次侵扰唐朝,当时唐朝基本上采取防守的策略。唐玄宗即位后,唐实力较强,而后突厥汗国渐渐衰落,在唐朝和回纥等势力的联合攻击下,后突厥汗国灭亡。

唐朝时北部的突厥是其一大边患,山西地区曾先后受到东突厥和后突厥的骚扰,在唐朝灭掉东突厥后,山西北部成为安置突厥俘虏的主要场所,如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唐俘获的10余万人,被安置在丰、胜、灵、夏、朔、代之间,称河曲六胡州,后突厥汗国灭亡后,漠北诸族也大量南下,涌入山西太原以北地区。这些突厥降民的流入,虽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山西地区的政治稳定,但也有利于彼此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北方游牧民族对山西的影响

(一)牧业方面

唐朝时山西北部的牧业比较发达。唐朝和突厥多次开展互市贸易,唐朝用金帛交换马匹。换回来的马匹,大多集中在河东和陇右、朔方。天宝年间(742—755年),代理朔方、河东节度使王忠嗣釆取高价买马的政策,诸蕃争着把马卖给唐朝,于是唐朝的马匹越来越多。并且“胡马”的引进增强了唐朝骑兵的战斗力。“唐朝在楼烦(今静乐县)设立养马监,最初由岚州刺史兼管,贞元十五年(799年),别置监牧使管理。民间的养马业、养羊业也很发达。唐初平定突厥后,许多少数民族人民南下迁居山西北部,所以牧业在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298可见唐朝时“胡马”的买入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推动了山西北部地区牧业的发展,除了养马和养羊之外,山西的养牛业也很发达。

(二)军队训练方法方面

游牧民族训练军队的方法也影响到了山西地区。李渊在山西北部与突厥的对抗中,对王仁恭说:“突厥,逐水草而居,持骑射为长,风驰而来,电卷而去。我们固守城池,常常挨打。我们也应同其所为,习其所好,以抗之。”于是他精选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按照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逐水草而居,演练成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使突厥不敢轻易南下。

(三)社会风气方面

杜佑《通典》卷179在讲到河东(今山西)地区的风俗时说:“山西土瘠,其人勤俭。而河东,魏晋以降,文学盛兴,闾井之间,习于程法。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左右山河,古称重镇,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资焉。”由此可见,在唐朝河东地区的人们崇文尚武,唐代河东文人比较著名的有王通、王勃、王维、柳宗元和白居易等。河东习武之人比较著名的有尉迟敬德(朔州人)、薛仁贵(孟津人)和郭子仪等。北方游牧民族尚武的风气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山西人民。

(四)妇女思想方面

唐朝建立在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完成之后,所以妇女受北方少数民族豪放民风的影响颇深,在吟诗写作和穿衣习惯方面突破中原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河东地区的一些妇女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培养起吟诗写作的爱好。在郭海文的论文《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列的唐五代女性诗人籍贯表中,河东道人数为第二。唐朝时河东地区的女诗人有:武则天、杨玉环、王韫秀(元载妻,山西祁县人)、王氏(郡望太原人)、太原妓、裴淑(山西永济人)和王福娘(山西运城人)等。[5]228唐朝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妇女喜着男装和胡服,河东地区自然也不例外。

(五)民族融合方面

唐太宗打败突厥后,在云中设云中都护府,将一部分突厥部众安置在这里,即今山西北境及其以北地区。唐玄宗于西、北部边境设置了9个节度使,河东(治今太原市)即其一。当时出身于营州杂胡的安禄山,即曾兼任河东节度使。这样,太原及其以北地区即迁入了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唐购进很多草原马匹,并且在河东地区放养,肯定会迁来很多少数民族牧马人。默卒帝国崩溃后,其统治的少数民族部,散落于唐北部边境,并逐渐向唐内地迁移。[2]313-315安史之乱结束后,朔方军在今山西征战及驻守,使一些少数民族部族定居于山西。而且隋唐时期,民族交往频繁,军队中也征用了一些少数民族部众,这对河东地区的民族构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末,少数民族大量迁居河东道地区,因此当时山西北部地区成为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2]317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量迁入,山西地区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

(六)饮食习惯方面

唐朝时,西域与内地交流密切,原产西域的葡萄良种的传入促进了山西地区的葡萄酒酿造。正如《刘禹锡集》卷33《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诗云:“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昔年随汉使,今日寄梁王。”葡萄传入山西后,在山西境内广泛种植,从而为葡萄酿酒提供了物质基础。[6]26唐人提及河东的葡萄酒,无不津津乐道。《刘禹锡集》卷二七《蒲桃歌》云:“有客汾阳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入种王。酿之成美酒,今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唐国史补》卷下列举了唐朝名酒十七品,其中就有河东之葡萄酒,也是各类酒中唯一的一味葡萄酒。另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太原出产的葡萄酒列入土贡物品,可见唐代山西葡萄酒生产颇为发达。[6]27葡萄也是唐朝太原府的土贡物品之一,《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三《河东道二》载太原府的开元贡中有“葡萄”,《通典》载该府的天宝贡中有“葡萄粉屑”。可见西域的葡萄传入山西,增加了该地区的水果种类,也推动了河东地区葡萄酒的酿造,丰富了河东地区人们的饮食文化。

(七)互市方面

唐代山西太原交通发达,由太原北出忻、代 朔、云等州,可通往突厥、回纥诸部,因此太原是唐与突厥、回纥等漠北少数民族交往融合和商业贸易的中心。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7]1438诗句,描写出晋阳城里的异域商人与闹市区的繁华场面。当时胡商们带着西域宝物,沿着草原丝绸之路纷纷来太原经商贸易。胡商致富后有的经营高利贷,有的购置田宅,扩大业务范围,“殖资产,开第舍,市肆美利皆归之”[1]7265。“朗朗闹街鼓,晨起似朝时,翻翻走驿马,春尽是归期。”[8]110这是中唐诗人韩愈路过太原时,所看到的城中热闹的集市和繁忙的驿路的情景。太原西南郊区金胜村出土的唐墓中有胡商牵驼壁画[9]出土了波斯银币和罗马金币,由此可见唐朝时太原为唐与突厥、西域交往互市的重要场所。此外,唐代茶叶也远销国外,“茶马互市”始于唐[4]5612,茶叶生长于南方,想要销往朝鲜、日本等国,自然需要南茶北运,而太原作为中原与北塞诸州交通的重要枢纽,是贩茶商人的必经之地,茶叶自然而然也会是当时互市的重要商品之一。

三、小结

当下山西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仍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有些影响在今天依然可见。如牲畜交易大会仍在进行,每年6月山西五台山有骡马大会,届时牧马人会牵着他们的马匹来到交易场所,买马人会去相看马匹,双方用特殊的手势来商量价格,完成牲畜交易;山西北部地区的人们喜欢吃烤羊肉、涮火锅喝羊油茶、羊肉白稀粥和羊杂割汤等;忻州地区有游艺竞技类的文化习俗“挠羊赛”;山西地区比较有特色的北路梆子唱腔较高,明显吸收了草原民歌高昂和悠长的风格。总之,山西由于处于农业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颇深,双方的交流互动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突厥河东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Or.8212/76突厥鲁尼文文书译注
河东美呔呔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
WHAT SHOULD A NEW EDITION OF THE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LOOK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