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效能提升*

2020-02-11马绪援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校园网政治思想

马绪援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在新时代互联网语境下,将主流思想与价值观传播给高校大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其方式多样丰富。时代不断地变化,传播语境也跟随时代在转变,网络教育的发展让高校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机会和挑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新的特征以及代表新生事物的生命力,但我们也注意到,其中存在着“非理性的杂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网络视为工具,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逻辑、历史经验逻辑和现实问题逻辑。”[1]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主体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网络时代,网络工具不仅是社交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方法。新时代互联网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本的自上而下单向途径的传播方式变为接受方主动与信息产生互动、接受并进行二次传播的转化。而高校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最先进的接受群体,他们的思维、接触面、接受度等在普通人群中较为突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透过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不断内在地影响与潜移默化地引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针、政策根植于大学生的心中,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新时代互联网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深入影响,最大程度唤醒大学生内在的主体性意识,达到主动传播的重要目的。

(二)融汇性与关联性相统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并进入我们的生活,“AI”“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新生词汇让我们应接不暇。在新时代互联网语境中,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万物互联”,相互融通、互相关联,实现软硬件的交汇。电子信息及网络平台成为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据中心”,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教学方式,都可以从中获益匪浅,并且拓展了传统教学的边界,使教育活动成为了开放的互动过程。在新时代互联网语境中,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融汇”的特征,使其边界得到拓展,内容得以丰富。而另一个特征——“关联”则更多地体现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领域中枢平台建设之中,技术、资源、思想、物质有机进行交融连接。融汇关联,让大学生在新时代互联网语境中体会到新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三)群体性与可亲性相统一

大学生在新时代互联网语境之中产生了社会身份的交融转化,由单一的现实社会人格转化为现实社会人格与虚拟网络社会人格相互交织的个体。这样的个体所代表的群体性体现了新时代互联网语境中独特的社会属性。在互联网语境下,虚构性身份特征往往是构成互联网语境社会交互产生的条件之一。可亲性则体现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与丰富的内容上,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互动、交流的方式,在技术上实现了远程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手段创新,在接受者身上实现了接受与互动方式创新。这些创新都增加了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亲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性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既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又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被影响。同时,微信、微博、抖音、云直播、腾讯会议等平台为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连接纽带,突破原有的单一灌输式教育方式,增添了互动、交流、音视频的视角,拓展丰富了教育手段,大学生群体在这其中能享受到参与过程中的乐趣,体现出更多的可亲性。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的可亲性受到高校学生们的青睐。信息的交融、方式的创新、观点思路的变化,由此体现的可亲性与群体性相互统一,为更好地实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路径。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影响

(一)搭建共享资源平台,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在为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搭建着平台,“网络话语形成了网络文化,同时渗入了网民思想的各个方面。社会与时代的跟进使得网络话语权越来越得到重视”。[2]其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的广泛性、互动性、融通性整合一系列网络资源,例如:通过网络直播课、慕课、网站平台资源、数据库、高校资源共享平台、学习强国App等方式进行教育内容的共享,在特定的平台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二,共享网络资源平台的同时,优化了内容选择,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思想保证。其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趋向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再是单一的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互动,大学生也可以是发声者,为大学生个体建立了自由的舆论表达场。平台的融通、资源的共享、主流价值的引导都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正向的舆论引导。

(二)网络表达“非理性化”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便捷,但也存在着“非理性”。这些“非理性”主要表现在网络中的不实信息、不当言论、西方极端思想等。其一,网络中的虚拟性使得其传播的消息来源无法得到准确的核实,从而导致虚假消息的传播,尤其是西方崇尚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去时空化”形成的新环境使得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空极大拓展,既可以及时沟通又可以延时交流,既可以同一时空又可以相隔千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不能直接及时掌握受教育者心理活动,从而难以达到有效的反馈效果。其三,随着信息传播的衍生发展,“非理性化”逐渐凸显。海量、方便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了获取数据资源的渠道。但在网络背景下,获取信息的环境存在着信息把关不严、信息内容庞杂的问题,需要大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经验去辨别。然而,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环境”的认识和必要的社会经验,对于区分“信息环境”的信息真伪性的能力相对较弱,有时对网络消息及内容缺乏正确的判断,高校大学生也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浸染。因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也正在被“非理性”所干扰。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提升构建

(一)加大校园网络管理

1.加强高校校园网建设,筑牢网络建设基础

“网站是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3]全面加强高校校园网基础建设,对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基础保障功能。一是高校自己设立校园网,设定把关人,对不良信息、不实言论进行甄别筛查,同时也要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合理地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信息的接受。二是拓展高校网络软硬件建设,高校校园网不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也要成为为大学生提供生活、学习服务的优质平台,因此硬件设施的牢固与软件的专业化要列入建设目录之中。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平台的建设要不断完善,把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领导权。同时,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应用性,要在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政策宣传、学习资源共享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便利。

2.强化校园网管理力度

强化校园网管理力度就要运用技术、法律等方式进行管理。校园网是大学生在校内浏览较为频繁的网页之一,是传播信息、资源共享、宣传引导的有效工具。强化校园网的建设管理力度,既可以净化、过滤、筛查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又可以通过强化校园网基础设施与管理力度,达到服务师生、树立正面导向、广泛宣传积极思想的作用。一是加强校园网信息防范风险,定期开展校园网信息防范风险测评,防止错误观点、言论、思想腐蚀大学生思想,对信息来源进行把关核查。二是提升校园网络风险应急能力,在对有害信息防范的同时也要进行防风险应急演练,如遇到谣言、错误言论,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正本清源,加强校园网信息防范风险能力。三是建设高水平网络管理队伍,设定专职管理员进行管理,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定期对网络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网络管理员的安全意识。

(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议程设置”功能

1.加快内容丰富化

网络时代信息的时效性、趣味性、多样性吸引着大学生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在通过网络了解并接受教育信息,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了大学生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网络为突破口,借助网络平台以及利用当下网络教育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则是内容为王。“大学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和完善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4]利用网路的开放性延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拓宽活动视野,丰富完善活动内容。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使信息资源得到融合互通,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利用网络的及时性,更新信息内容,优化信息获取面,从而保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鲜度。首先,借助图片、短视频、表格、动画、数据等直观的表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而直观表达的更新方式也更为快速及时,为大学生第一时间关注动态提供了突破口,丰富了大学生在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其更加多样化和层次化。其次,在注重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必须加大灵活性与新颖性,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与内容更加贴近日常生活,面向师生服务,将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这种方式的连接在培养理论学习的同时也扩大了实践的发展。最后,定期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平台宣传等服务内容。此类服务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内化,充分发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强化“议程设置”功能

“网络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一直以来,使得高校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显著改变。互联网成为各种价值形态、价值观传播和争夺的重要阵地。”[5]强化议程设置功能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设立专人进行把关,结合大众传播规律,对不良信息进行把关审核,防止错误不良信息腐蚀大学生思想。二是设置正面议题,并加以引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利用微信、微博等工具进行引导宣传。三是加强传播理论及现代传播技术的培训学习力度。了解、学习传播理论可以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规律,掌握信息传播方式、受众接受程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实现“议程设置”功能的有效性。

(三)建设大学生网络舆论新阵地,营造正面舆论氛围

1.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校园特色,拥有校园精神,同时兼具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引入大学生关心的内容、社团文化等,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丰富大学生文化学习生活,同时也能进行正面舆论引导。其一,丰富高校大学生兴趣内容,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思想、新观点,因此要借助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例如团体活动、竞赛等形式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其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宣传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既记载着革命先烈为新中国成立贡献生命和热血的历程,也展现着新时代下的新发展、新机遇、新思路、新路径。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正面的舆论氛围。

2.正面宣传为主及时进行正确引导

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就是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在思想与实践中采取多方面、多角度的方法进行引导,既要保证正面宣传的导向性,也要保证正确引导的有效性。大学生群体接受的信息较为繁杂,部分大学生缺乏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因此,正面宣传有助于筛查不良信息,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同时,应该充分把握“服务育人,助学成长”的教育目标,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化逐渐具体化”“政治化逐渐生活化”。结合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对大学生进行内化的影响。

四、结语

随着大数据,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的传播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而且是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整合,并表现出鲜明的特点。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在舆论影响方面带来丰富资源、搭建共享平台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各高校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并深入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潜能,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校园网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