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本味·契合口味·保持鲜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的味觉通感之路

2020-02-11李江浩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舆论中华理论

杨 果,黄 蓉,李江浩

(1.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中的传播主体恰似厨房中的“厨子”,只是厨子贡献的更多是物质食粮,传播主体贡献的更多是精神食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的感召力,犹如美食佳肴之于人一样,唯有坚守本味、契合口味、保持鲜味才能深得人心、收获好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的大厨们唯有施展“十八般武艺”,精心“备菜、炒菜和上菜”,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餐成为人们心中梦寐以求的“那道菜”。

一、坚守本味不放松,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的政治认同根基

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是生产传播共享精神食粮、落实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步,如果违背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条最基本的要求,就会如同食物失去自己的本味一样,也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失去自己赖以存在的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的核心要义在于辩证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性,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的意识形态定位,遵循以文化交融引领国家强盛、以文化交锋助力社会治理、以文化交流夯实民意基础的意识形态生产逻辑。

1.准确把握以文化交融引领国家强盛的意识形态生产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执政党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更为先进的意识、思想和目标等”[1]。文化以思想的力量无声地渗入执政党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兴衰进程中,文化生产传播也必然潜移默化地嵌入执政党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发展当中。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根本诉求是意识形态理论掌握群众,而理论的彻底性是“意识形态理论能掌握群众”的充分条件。推动全媒体空间的国家意识形态生产,同样必须遵循思想理论掌握群众的基本规律。

首先,要坚持与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文化理论的权威性源于它的社会适应性,坚持与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在客观上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现实合理性,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现实可行性。比如,分类标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图谱,建设传统文化的政务大数据体系和传播大数据体系。

其次,要坚持与国家意识形态生产者的思想状况相适应。马克思认为,“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2]因而,要造就一批具有政治自觉、文化自觉的思想理论家,培养一批传统文化和全媒体技术融合创新领域的领军人才,组建国家级、省市级传统文化和全媒体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互联网企业。

2.准确把握以文化交锋助力社会治理的意识形态生产逻辑

从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象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那么意识形态的范畴远远大于党组织的范畴,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也远远超越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本身而深入到全社会。一旦缺乏有效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就会缺乏影响力和公信力,乃至缺乏合法性。[3]如何使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既能为党员认同,又能为人民接受,这是中国共产党目前急需解决好的问题。文化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不强等社会问题也会通过文化形式体现出来。有别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提倡集体主义,强调遵循“天道”中的社会公德、维护“天道”中的社会秩序。

“个人和集体的所有存在,都不可避免地会直接受到新媒介技术的塑造。”[4]比如,微博、微信、微文学、短视频等“微产品”营造出的“微言大义”的文化场域,为普通大众传达政治诉求和释放文化需求提供了重要平台。但必须看到“微空间”中情绪化宣泄和本能式放纵的交织、理性表达与非理性表达的并存,也给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碎微化传播、横冲直撞式扩张提供了无限可能。破解众声喧哗、良莠不齐的“微空间”给社会主导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力带来的消融和稀释,不仅要依法加强“微空间”的治理,而且要积极适应意识形态生产和文化生产的“微化”趋势,提升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微空间”的叙事能力、融入能力。[5]

3.准确把握以文化交流夯实民意基础的意识形态生产逻辑

《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就此而言,如何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如何辨析出适应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文化因素,仍然是促进意识形态生产的题中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我体认中的二元悖论心理。譬如,传统文化倡导的“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价值逻辑,就蕴含着公共价值认同的本体基础。

得民意者得天下,失民意者失天下。争取民意是改进全媒体空间意识形态生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产的共同任务。夯实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认同的民意基调,是牢牢占领我国网络思想文化阵地,促进我国从网络文化大国走向网络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的思想引领力,重在通过网络走好群众路线,贵在把握好网民的思想文化兴趣点和传受习惯。

二、契合口味不懈怠,疏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的现实认同源泉

生产传播文化如同备菜上菜,菜品不合人的胃口,自然很难下咽。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色,为人们量身定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佳肴,重在搭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从历史维度向现实维度转化的“桥”和“梁”。

1.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融通,厘清现实认同之源

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观念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历经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洗礼而无太大变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挺立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提供了思想基础。[6]相比于其他文明体系,中华文明体系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发展内涵和内生动力。因此,统筹考虑全媒体互通和传统文化融通的“内”与“外”,就必须阐明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内蕴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客观全面、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譬如,从儒、佛、道三者的关系角度看,我们在推动全媒体互通和传统文化融通时,既要注重儒学作为中华文明思想主脉的地位,又要注意儒佛道的共生共在、相辅相成。

2.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向融通,夯实现实认同之基

文化认同出现裂痕、文化自信缺失单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曾遭受不同程度的批判与质疑。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文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视作“天下”视野的文化,认为其提供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中西始遇时的中源西流论,意在以传统文化把脉新的世界形势、定位新的世界格局。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中,无端否定传统经典者有之,无端恶搞古典人物者有之,否定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者有之,否定雷锋等社会主义建设者有之,言必称国外多么好者有之。

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三位一体,三者缺一不可。依托全媒体夯实传统文化自信,需要借助稳定而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统来实现。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媒体传播生态,必须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时性分隔,多维贯通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寻出整体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可能机制。

3.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外向融通,拓展现实认同之面

全媒体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跨区域、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正在迈入“同理心文明”[7]的新时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8]的理念是全媒体时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指南。整体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的战略,要以“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8]为根本的价值指向,致力于通过全媒体传播的方式向世界人民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譬如“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重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共情因子”。“云”端行走、“云”端直播模式,无疑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云”游世界的新方式。中华文明先后容纳吸收了从“中华文化圈”之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等宗教及其教派中的哲学思维、话语体系等,各外来宗教也完成了不同程度的中国化。[9]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具有“二元认同因子”,如都倡导孝道。王岱舆运用儒学思想阐释《古兰经》,提出:“夫忠于真主,更忠于君父,方为正道。”[10]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倡导的孝道都蕴含了尊敬父母、和睦相处的价值准则。

三、保持鲜味不含糊,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的理论认同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者面对人们的“喜新厌旧”心理,如果不能尽快熟悉门道、推出富有创意的文化成果,还是用老套路来生产文化、老思路来传播文化,结局只能是盲目生产传播出很多不对路子的文化次品。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工作,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善用“文化舆论”这个实时、崭新的风向标,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添加独特“秘方”,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既保持理论醇香又保有舆论新味的“当红菜”。

1.形成与党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理论武装和文化舆论斗争力量

相互叠加交织的社会矛盾体现在全媒体空间的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各种思想文化在全媒体空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打好文化战必须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从美国社交媒体在2009年伊朗选举乱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甩锅”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来看,美国的互联网掌控能力和影响力远超世人想象。西方世界还有诸多研究机构和智库以“学术”的名义抹黑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发表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臆断。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在互联网战场上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问题更加复杂。为此,习近平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有同志讲,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11]29习近平强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11]27软实力不仅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的吸引力。因此,以强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确保全媒体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必须高度重视。

2.坚持文化理论武装当家,为文化舆论引导持家指明方向

文以载道,文化理论是载道之魂,文化舆论是弘道之器。文化理论武装与文化舆论引导在思想、目标、行动上具有同心同行性,文化舆论引导跟着文化理论武装走,文化理论武装靠着文化舆论引导推。科学的文化理论是全媒体互通、传统文化融通的“导航仪”,正确的文化舆论是全媒体互通、传统文化融通的“助推器”。提升全媒体互通、传统文化融通效果,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文化理论和文化舆论这两种育人资源,把文化理论武装上的正本清源与文化舆论引导上的以正视听结合起来。

统筹推进全媒体互通、传统文化融通中文化理论武装和文化舆论引导的同源同流、融合共进,必须持续构建思想理论含金量高和话语短时新兼具的文化共同体,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12]当前,文化理论宣传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内容、表达及传播方面与新时代赋予的理论武装使命不相符。我们需要创新文化理论内容,融通文化理论表达,联通文化理论传播,让文化理论武装强起来、硬起来,校准文化生产传播工作的“方向盘”。

3.坚持文化舆论引导持家,为文化理论武装当家找好出路

文化理论武装是“压舱石”,文化舆论引导是“风向标”,是不是好的文化理论宣传,拉到弹幕、评论里遛遛就可以窥见一二。以“哔哩哔哩”里有关娄艺潇吟唱仓央嘉措情诗的理性评论为例。“大爷团子”评论道:“换气声有点急很正常,毕竟现在主业也不是唱歌,其他基本没啥缺点,弹幕别酸了好吗。”“﹫十分铉”评论道:“谢谢大家喜欢潇潇,潇潇虽然是科班出身,但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感谢大家的各种指正,好的坏的都是积累,潇潇会越来越好的。”

舆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和重要阵地,文化舆论已经成为反映传统文化传播状况的“风向标”。文化舆论引导得当,能壮大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更好的以文化人、凝聚人心,增强传统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反之,引导不当,会削弱传统文 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削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注意力。同时,健康的文化舆论氛围能为文化理论宣传提供良好环境。而当前文化舆论错综复杂,对传统文化赞赏者有之,对传统文化贬损者亦有之。文化表述为文化理论阐释、文化舆论引导、文化品牌创造提供了前行的指南针。因而要创造性地有效开展文化理论传播、文化舆论引导和文化品牌创建,必须找到“文化表述”的正确打开方式。[13]

猜你喜欢

舆论中华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