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和理论体系

2020-02-11张传泉

关键词:小康社会

张传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扶贫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一系列新论断,这些论断内涵丰富,特质鲜明,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呈现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事业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任何一种思想都不会凭空出现,而是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蕴含着具体的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历史条件和主体因素。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是某种主观臆断,而是产生于以农村为重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和中国共产党人济世救民传统密不可分,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

(一)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

习近平拥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早在青年时期就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脉相承。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唯物史观从物质生活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奥秘,“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9.。人们的需要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新时代中国扶贫开发聚力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首先要满足人们的衣、食、住等物质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利益的创造者,同样也是物质利益的享受者。“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7.物质利益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刺激因素,还是改造社会状况、变革社会制度的直接动因。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青年时期,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站在德国农民的立场发声,倡导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深入批判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引导工人为摆脱贫困生活而斗争。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贫困地区的实际问题,开拓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贫理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协调、抓铁有痕的方法论,注重扶贫工作的实效性、长期性、系统性和制度性,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二)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合理借鉴

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中国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他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朴素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丰厚滋养,主要体现在儒家、墨家和道家学说中。孔子提出“仁”的核心理念,把“安民”“恤民”“养民”“惠民”作为德政的重要内容,“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5)孔子家语[M].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130.。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得民心,“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6)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20.。墨子把春秋战国时期人民生活的困境概括为“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圣王为政”要时刻关心普通民众的疾苦。老子主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7)老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142.。这些以民为本、保境安民的传统文化无疑对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情结。他在《之江新语》中多次引用古典名句,阐明爱民忧民的思想,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但愿苍生倶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咏煤炭》)“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引经据典阐明扶贫济困理念,“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民为邦本”(《尚书·五子之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孟子·滕文公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这些思想和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恒的时代价值,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情系百姓、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三)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普通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生活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但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国家资本主义,也不是权贵资本主义,而是科学社会主义。资本具有趋利性,资本主义的规则是优胜劣汰、胜者通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劳苦大众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穷。邓小平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要超越资本主义并彰显制度优越性,首先必须消除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立足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既是国家的生命线,又是人民的幸福线。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1988年,他的“两个大局”部署统筹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关系。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着力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加突出富民为本;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已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时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绝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坚决打赢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战,这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四)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济世救民传统的传承发扬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结成并始终保持了血肉联系。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以人为本”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探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又带领人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兴办乡镇企业,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又提出了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减贫事业持续推进,七亿多人成功脱贫,基本实现了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基础整体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县全部摘帽,并从2014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格外关心。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表示:“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11)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5-10-17(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他多次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考察,走访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等地,从黄土高原到雪域高原,从西南边陲到革命老区,对贫困群众的念兹在兹,每年都在《新年贺词》中深情流露。

二、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内涵丰富,集中表现为他关于“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主要观点和看法,对我国扶贫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在关于扶贫的讲话、报告、谈话、批示、书信等文献,习近平提出了“美好生活”核心目标、“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和“弱鸟先飞”不二法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美好生活”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人们有着不同的需求,物质需求居于首位,“美好生活”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的核心目标。在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明确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这其中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优美的生态环境。如何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是新一届中共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教育是扶贫之基,就业是扶贫之本,收入是扶贫之源,居住条件是扶贫之要,社会保障是扶贫之盾,医疗服务是扶贫之急,生态环境是扶贫之需。正是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和明确目标,在党中央部署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扶贫是通过“补短板”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吃穿“两不愁”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他在多个场合谈到,“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13)习近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1.,“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14)习近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5)习近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春风化雨,平易近人,诸多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习近平对于贫困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对于反贫困深层次矛盾有着准确的判断,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朝夕之功,而要科学制定并积极推进脱贫攻坚时间表,完善顶层设计。2012年习近平赴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增强使命感,发出了脱贫攻坚战的进军令;2013年习近平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与村民座谈时表示,党员干部要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变成现实;2014年习近平在内蒙古阿尔山市的困难职工家中访贫问苦,叮嘱当地干部加快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超常规的力度来实现脱贫攻坚目标;2016年习近平在宁夏银川市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和对口援助,发布了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共同富裕”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着力点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着力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把扶贫工作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9.。坚持“共同富裕”这一根本原则,消除贫困才会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才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梦的经济基础是共同富裕,未来还要缓解相对贫困,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习近平认为扶贫事业任重道远,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党和国家宏观布局下,实施东西部协调发展和对口援助,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战略。

如果说“共同富裕”是万里长征,那么“消除贫困”就是第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扶贫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和“底线任务”。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重点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他在扶贫工作调研的基础上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建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体制,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格局。坚持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国家大型项目、新兴产业、中央财政一般转移支付和民生专项转移支付,着重向贫困地区倾斜;统筹东西部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发挥企业、高校等多主体优势,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和“携手奔小康行动”,涌现了“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网络扶贫”等多元化模式。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树立整体意识和底线思维,“脱贫计划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92.;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打通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平安感。

(三)“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聚焦点

一般与特殊呈现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聚焦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的基本方略。2013年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新方略,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好高骛远。他多次强调下好“精准扶贫”这盘棋,不断丰富其基本内涵。具体来说,一是扶持对象精准,按照现行标准界定需要扶持的贫困家庭和人口,建立扶贫对象信息库,排除不合格人群;二是项目安排精准,坚持因人、因地和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确保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相结合,切忌大水漫灌;三是资金使用精准,根据不同群体的贫困程度分配资金,根据不同项目的扶贫实效使用资金,严防贪污腐化;四是措施到户精准,坚持因村因户施策,“一对一”帮扶,靶向治疗,实行逐户销号、脱贫到人,切忌“一刀切”;五是因村派人精准,选拔优秀驻村干部,责任和任务到人,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严防官僚主义;六是脱贫成效精准,真正提高生活水平,健全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切忌表面文章。

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系统阐发了精准扶贫的要旨、原则、目标和路径,进一步提出“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广大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开创美好生活,就地发家致富;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户,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让贫困群众成为生态保护者;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对贫困人口倾斜。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从“六个精准”到“五个一批”,反映了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丰富和发展,真正实现了“脱真贫、真脱贫”。与此同时,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工作有序推进,采用常规巡视、专项巡视、“回头看”、机动巡视等多种方式,重点巡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防止拖延症和急躁症,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四)“弱鸟先飞”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落脚点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弱鸟先飞”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落脚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的不二法门。习近平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提出“弱鸟可以先飞”,形成了理论著作《摆脱贫困》和成功实践“宁德模式”。贫困群众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路子。他批评现在一些贫困地区“等、靠、要”的错误思想,“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90.。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打破贫困群众的“贫困意识”;发挥自身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造血”功能,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健全扶贫保障机制,久久为功,防止脱贫后的返贫现象。

习近平强调,广大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是脱贫攻坚战的主体,要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培养致富带头人,宣传致富典型,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经济发展是扶贫的基础和保障,组织和依靠人民群众,关键在于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尊重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意愿和利益诉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发挥本地区企业家和乡贤的带头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和现代文明向落后地区流动,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素集中配套的要求,形成特色产业,为当地就业提供岗位;推进扶贫开发与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可以优化农业结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进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造环境优美、幸福和谐的人居环境,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确保扶贫开发“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三、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系统的创新思维、严谨的求实精神、强烈的历史担当,勾画出时代发展的价值追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一大批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相继摘掉“贫困帽子”,近1亿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以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效,不仅坚定了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还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为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20)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求是,2019(11):4-10.扶贫脱贫的过程,就是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差别的过程,最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全体人民迈入小康、走向富裕。

事实上,贫困既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现象,又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中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全球眼光和国际意义。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21)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5-10-17(2).。从世界减贫事业的角度,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是“中国方案”,加快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有利于构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
砥砺奋进 辉煌百年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主题班会发言稿作文导写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分析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努力为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