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家风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涵育

2020-02-11李新伟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家风理想价值观

李新伟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判断、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起积极地引导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价值指针,而且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增添精神动力。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就将价值观与时代新人紧密结合,为新时代育人工作指明方向。青少年是时代新人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未来,民族就有希望”,这一经典概述是对时代新人视域下的青少年价值观的准确定位。培养志存高远、本领过硬、负责担当的青少年,需要妥善解决其价值矛盾,运用新时代优秀家风精神引领其价值选择。

一、时代新人视域下青少年价值观的三维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将价值观的培育比作“扣扣子”,并且青年的价值观就好比衣服的第一粒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这说明青少年价值观是整个人生价值观塑形奠基的逻辑起点,决定着价值观的整体向度。青少年由于心智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思想不成熟、社会经验欠缺、是非观模糊,容易产生价值观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时代新人”视域下的青少年价值观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植根于现实,昭示着现实的前进方向。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现实情况的好坏影响理想的实现程度。青少年的价值观是主观内生的,但这一时期辨别力、自制力差,极易受外界力影响。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与转型,绝大多数青少年在树立理想时,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色彩,更无法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相耦合。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志于救国,勉励“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就是告诫青少年立志不应攀附权位、追名逐利。然而,当代部分青少年还存在理想缺失的问题。北大心理学者徐凯文在其《时代空心病与聚焦经济学》的演讲中称这种现象为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空心病,部分青年集中表现为兴趣减退、内心空洞、生活无意义感强烈。这些现象反映了当下青少年在处理理想与现实问题时的主要矛盾,忽略现实、忽视理想、理想缺失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能力与担当的矛盾

勤学本领、修德进业,是青少年担当历史重任的能力基石。青少年时期的生理与心理可塑性强,自律性差,容易表现出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薄弱状态。青少年习惯的培养、能力的提升、本领的养成往往也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导致自身能力与时代担当不相匹配。毛主席曾慷慨激扬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这种本领恐慌就如同“开铺子”,需要源源不断地充实库存,如果存货不多只能维持短暂经营。青少年能力的提升,需要踏踏实实的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所长。21 世纪青少年担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需要青少年拓展发展视野,不断增强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青少年苦练本领不仅要从完善自身的角度出发,还要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担当相融合。

3、个人与集体的矛盾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矛盾是价值观中关于价值主体的主要矛盾,是价值观矛盾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深刻表明个人无法脱离集体而存在,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承的关系。当代青少年是在国家迅猛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改善的大环境下成长的一代,每个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家长围绕的“绝对的中心”。他们宣扬张扬个性、彰显自我,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最终诉求。因此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往往表现出:注重个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关注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追求个人价值,忽略社会价值。“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一体,国家的发展与每个拼搏奋斗的家庭、个体休戚相关,个人价值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对集体的贡献。

二、新时代家风引领青少年价值观

家文化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举足轻重、绵延不息,这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由家族到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叫做社稷”。以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凝聚着血缘的缔结与连接,这不仅是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而且是维护君主“家天下”统治的保障。由氏族——家族——家庭的演变,体现了“家”在中华文化中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地位。新时代下,随着生活格局的转变,家风经历岁月的淬炼,增添了更多的时代新内容。需要合理运用新时代家风的时代内容,对青少年进行价值引领。

1、将个人梦、家庭梦与中国梦相联系

家是国的细胞,国是家的归宿,爱家与爱国统一在构建良好家风的实践中。《大学》里有关于“修齐治平”的论述,主张先通过修身正己、廉洁齐家,才能实现治国理政的宏伟韬略。爱国爱家,不仅是每个人立足现实的着力点,更是推动新时代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代就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家国理想紧密结合,历经岁月、初心不改。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使他深刻铭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么炽热与深沉,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理想信念如同行动的总开关,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不竭动力。没有理想信念的指引,那么拼搏奋斗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团结奋斗。新时代青少年既是中国梦的见证者,更是中国梦的助力者。作为中国梦接力赛的关键一棒,青少年要在树立理想时“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在实现个人梦、家庭梦的同时,自觉为中国梦贡献青春与力量。

2、将青少年成长成才与使命担当相匹配

自我实现不仅以价值观为尺度,还需要兢兢业业的实践历练。练就过硬本领既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保障,又是担当使命的根本要件。“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青少年活力充沛、思维敏捷,成长后期,就容易忧虑过多、思绪散漫,这是从青少年开始施加教导的直接原因。青少年时期是增长学问与本领、培养良好习惯的“黄金期”,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少若成性,长则因之,此实言教育学一切之始基也”,家庭教育的要义,要从培养青少年的习惯开始,并不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故古人之教者,自其能食能言”。在古代教育子女的主要内容是教导他们自食其力、谈吐得体的家庭教养。进入新时代,青少年既肩负着自我成长成才的任务,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学如弓弩,才如箭簇”,习近平勉励青少年“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学会担当社会责任”。青少年应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既打好基础又不断创新,既苦练本领又学以致用,努力将成长成才与使命担当相统一。

3、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与理想人格相融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个人品德是青少年承担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前提条件,也是完善自身、提升素养的先决条件。家庭是实施道德教育的稳固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个人品德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起率先垂范作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提出的全方位的道德要求,成为青少年立德树人的方向指针。

理想人格是指一定社会与阶级范围内所倡导的完美道德典范。人格包括社会要素、道德要素、审美要素等诸多要素,其中人格的道德要素通常也称品德。“品德作为人格道德要素的主体部分,其最有光彩的体现便是气节。”习近平总书记表明引导青少年健全做人的气节和骨气,青少年才能培育美好的心灵。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青少年理想人格提出了“六个下功夫”,以此来引导培养时代新人的理想人格。新时代塑造新时代青少年的理想人格需要从品德教育开始,并将品德教育贯穿于理想人格的教育全过程。

三、新时代家风对青少年价值观涵育的路径

青年立则国立,青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价值取向。面对着全球文化的不断冲击,价值多元化导致青少年面临强烈冲击。传承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稳固家庭教育的主导作用、构筑学校教育与社会支持的全方位培育体系,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起重大涵育作用。

1、传承中华传统优秀家风文化

中华文化卷帙浩繁,其中“家文化”源远流长。家风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传承着中华文化的血脉,积淀成为最深厚、最持久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底气。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历经时代的浸染保留下来的精神内核。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华优良家风的形成,离不开家规的继承与发展。家规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家训、家约、家教、家法等都是通过切实可行的谆谆教导,达到规制言行、教化道德的目的。家规是家庭教化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有“古今家训之祖”之称的《颜氏家训》,是华夏民族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家训著作。在教子方面主张“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并且在孩童时期“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悔”。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远游家乡的亲人只能通过书信寄托情愫。家书是早期家庭教育的载体,是家风塑造的媒介。早期的家书,往往以“诫子书”“训子书”之类的形式出现,如刘向的《诫子歆书》、诸葛亮的《诫子书》。后期的家书,多是由子孙后代从家人的来往的信件摘录汇编,如清代汤斌的《汤文正公家书》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书》。这些家训、家书、家规都是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的资源,亦是新时代家风传承与镜鉴的理论养料。

2、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家庭是涵养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主战场”,母亲则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角。“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母亲在家庭中不仅担负相夫教子友好睦邻的责任,而且也发挥着引领家庭的风气与风尚的特殊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谈起: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故事他印象非常深刻。这些激励人心的故事无形渲染了习近平总书记家国一体的家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如数家珍的几张照片中,他陪同母亲手牵手散步的背影令人深受感动。母亲对他价值观的塑造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工作繁忙,他也时常记挂着母亲。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讲话中语重心长的说:“做好家庭工作,要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当代妇女同时兼顾家庭责任与社会义务,在平衡两者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家风是社会风气的血液,只有家风的和谐顺畅,社会才能良性发展。“贤妻良母”是对传统优秀女德的全面概括,在家庭中妇女担当着“慈母”、“孝女”、“贤妻”、“善邻”的多重角色,因而肩负着家风塑造的主导作用。调动妇联组织工作的积极性,给予妇女更多的话语权和平等地位,更够激发妇女对家庭建设的热忱。新时代,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涵育,发挥母亲角色贤良淑德的作用,通过弘扬清正家风能更好地涵育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而推动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3、打造社会对家风文化的支持保障体系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各方力量,因而需要打造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体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牢不可破的防卫城墙。弘扬新时代家风,首先需要党员干部发挥身先垂范作用。将家风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标准,定期检查,审核追踪。树立优秀干部家风榜样,以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培养青少年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与组织,使共青团具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其次,要在青少年的学习中更多的融入传统家文化关于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学家风”、“讲家风”“树家风”等活动,形成家校一体、家校合作,方能取得事倍功半的良效。最后,媒体舆论是传播社会正能量、宣扬中国优秀文化的助推器,创作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电视栏目、微信平台、知识竞赛能够搭建起新时代家风与青少年之间的互动桥梁,能够促进青少年价值观融入更多的文化基因,实现春风化雨般的涵养。

猜你喜欢

家风理想价值观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