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堨印象
2020-02-11方跃明婺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文/方跃明(婺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大堨,是个仅有50多户人家的徽派小山村,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晓起毗邻,距离婺源县城大约五十公里。距离婺源的5A级景区江湾,也不过十来公里。清澈、平缓的梅溪水,是她不息而灵动的脉搏;终年青翠欲滴的青垓山,是她得以藏风蓄气的天然画屏。这个迄今为止已延续了三十代生命的洪姓子孙聚居地,历来崇儒重商,谦让仁和。据说,在这个居住着宣歙观察使经伦公后裔的小山村,自从段莘官坑迁居到这里以后,已经走出了好几位达官显贵、名儒巨贾。时至今日,这个始终与“青山绿水共为邻”的偏僻村落,还有好几位响当当的风云人物,有的甚至已经扬名海外。
如果从下晓起村开始徒步,大约四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很轻松地走到大堨这个小家碧玉的山村。大堨村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村庄的结构和布局至今还保存得较为完好。整个村庄除了有一栋鹤立鸡群的“洋楼”以外,其余的全都是传统的徽派建筑——柱口屋。村庄依山而建,夹水而居。汇集众多清冽山泉的梅溪水,从大山的更深处潺潺而来,宽平,恬静,轻快,澄净。饱经沧桑的水埠和架在河面上的几座新旧桥梁,将整个大堨的村容村貌幻化成一幅极富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人家”。
经上晓起、岭下等村溯流而上,溪边的石板路,光滑可鉴,辙迹深深。一路紧随的田野风光,十分的清新可爱,怡人心情,令人脚步轻盈。婺源是书乡,生长在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个村庄甚至每一块石头,都似乎蕴藏着浓郁芬芳的书卷气息。就拿今天一路走过的村庄、河流来说,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河流的名称简直就是一首诗,一首歌,雅得让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晓起、晓溪、芦溪、荷田、箬坦、梅溪、溪迸等等,这些看似随口道来的村名、水名,无一不折射出古婺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古代婺源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说,大堨村原来的名字就是以河命名的,是叫“梅溪”而非“大堨”。“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梅溪,多么美丽的名字,怎么后来竟变成了俗不可耐的“大堨”了呢?原来,在不远的青垓山上,古时候曾建有一座七层的高塔,后来因为年久失修,竟然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轰然倒塌了。当地的农民为了兴修水利,改造农田,也就就近取材,变废为宝,将青垓山上倒塌的塔石,运到梅溪里筑堨(拦水坝)蓄水。因为堨是提取塔倒下来的砖石材料修筑而成的,于是人们便将村口的堨取名为“塔堨”。可是到了后来,堨名竟然鬼使神差地成了村庄的名字。再后来,又由于在本地方言中,“塔堨”和“大堨”是谐音,时间一久,以讹传讹,于是乎昔日的“梅溪”变成了后来的“塔堨”,而后来的“塔堨”却变成了的“大堨”。历史的发展就是这么令人不可思议而又实实在在。
柽籽(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山茶油),是大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整个大堨村,因为山多田少,自古以来除了读书经商以外,最看重的就是种植柽籽。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大堨,已经成为婺源县重要的柽籽油(山茶油)生产基地之一。据了解,在正常的年份里,大堨村每年可收获柽籽五十多万公斤,人均可增收四千多元。又因为这里山高水碧,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因此大碣出产的柽籽油,一般都供不应求。我们抵达大堨村的时候,也正值柽籽收获的黄金季节。村里村外,田头路间,还有那裸露的河床上,到处都晒满了乌黑发亮的柽籽。村中的男女老少,无一例外都坐在太阳底下剥柽籽、筛柽籽、择柽籽。整个村庄,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沐浴着温馨的暖阳,我们惬意地行走在村里的巷道上,细细地品味着大堨的和煦和丰美:静静流淌的梅溪河两岸,全都是几百年前用青石垒起来的石磅,非常牢固。每隔一段路,沿河都修有几米、十几米长不等的洗衣埠,村民们在河里洗衣洗菜,非常方便。清冽甘甜的山泉水,直接用水管从山上引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里,省去村民们不少肩挑手提之累。逼仄的巷陌,高耸的山墙,还有那古老的木楼、学堂,都如水洗了一样洁净。村头那火一般炽烈的枫树和海一般深沉的樟树,相互穿插,相互纠缠在一起,红中带绿,绿里透红,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非常赏心悦目。那几近掉光叶子的板栗、柿子、米枣、梨树等果树,如同仙女散花一般,点缀在村里村外。虽然它们目前暂时没有了婆娑的姿态,但那屈曲盘旋的虬枝,和着那白墙鳞瓦,却也是一道极富感染力的水墨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