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喂中药有什么诀窍
2020-02-11芮慧强
文/芮慧强
爸爸妈妈都希望宝宝能够健康成长,但宝宝难免会有生病的时候。中成药因为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是临床处方的重要部分。很多家长也愿意给宝宝看中医,但大多数中药的味道并不讨宝宝喜欢。喂药时宝宝剧烈哭闹、抗拒,大人弄得满头大汗,这种场面并不鲜见。那么,给宝宝喂中药有什么诀窍呢?
吃药前看清标签
给宝宝吃药前,爸爸妈妈需要认真看一下中药包装上的标签,了解药物的用途和用量,避免宝宝吃错药、吃过量,发生药物中毒。每天吃几次,每次吃多少,要谨遵医嘱,不要随意增减药量。
吃药前4准备
准备1:给宝宝喂液体药物,如糖浆类、合剂类药物时,先把药物摇均,再喂给宝宝。
准备2:如果是中药的颗粒剂或冲剂、泡腾片,应该先用少量温水将药物调匀再喂。
准备3:如遇到个别无糖型药物或太苦的药物可酌情加糖(冰糖、砂糖均可),改善口味(糖尿病的宝宝除外)。
准备4:喂药者要洗干净双手,如果是父母二人喂药,要做好主次分工。洗净喂药器具,准备好白开水或宝宝喜爱的稀释果汁,帮助宝宝下咽药物。
喂好中药3提示
提示1:将孩子抱在怀里,使其呈半仰卧位,头部稍高些,在其胸前围上小毛巾,适当固定其手脚。喂药时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可先给孩子喂上一口糖水,然后将盛有药物的小匙放进其嘴里,并用小匙稳稳地压住其舌头,趁其上腭往上抬时慢慢将药喂下,不要用力过猛,也不能过早地将小匙拿出来,更不要将药物倒在孩子的舌面上,以免使其因感到苦味而将药物喷吐出来。
提示2:孩子不愿咽药时,家长也可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一下孩子的两颊,待孩子张开嘴后,用小匙或药杯紧贴其嘴角将药物喂下。
提示3:家长应特别注意的是,孩子大声哭叫或吸气时,不能喂药,以免发生呛咳;如果孩子服药后不久吐了,则应视情况补服药物的半量或全量,以免因药量不足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喂药后4观察
观察1:有些宝宝服用中药后,第2 天排便时有中药味,或者是黑色、含有药渣样物质,都属于正常表现。
观察2:有的宝宝服药后,大便逐渐偏稀,如果是服用清热解毒类药物,也属于正常反应。
观察3:大便如果是稀水样,应先将清热解毒类药物减量,剂量按说明书的下限服用。
观察4:如果仍不见改善,证明宝宝的体质不适用苦寒的清热解毒药物(泻火药),可暂停药物,及时向医生反映情况,调整用药。
服药习惯的培养
喂中药的过程需要家长和宝宝的共同努力与学习,家长尤其需要耐心,对于大一点的宝宝以讲道理、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小一点的宝宝可以加糖以改善口味。不用多久,宝宝就会知道吃中药是治病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必修课”,纠结一番过后,聪明的宝宝就会逐渐配合。
家长逐渐也要掌握哪种剂型适合自己的宝宝,以后医生开处方时可以提出建议,可尽量选择味道不特别明显的中药,剂量按说明下限,或者选择西药。
注意事项有6点
1.吃药要谨遵医嘱,药量不能随意加减。中成药的计量大多按宝宝的年龄计算,少数药物按宝宝的体重计算。每次的药量尽量准确,只有在吃完药立刻呕吐的情况下才可以适当补回相应的量,吃完药过一段时间后呕吐就不要再补了。不得已的情况下,药量“宁少勿多”。
2.宝宝生病了一定要去医院诊治,征求医生意见。中成药大多属于非处方药,但临床应用也需要相当专业的医学知识,没有把握的时候一定找医生求助,不要给宝宝吃别人介绍的“土单验方”或“小药”。
3.如果吃药后2 天左右病情(主要观察精神状态)没有改善,就不要再继续给宝宝吃药了,应该尽快去医院检查。
4.如果需要同时服用两种中成药,每顿可以混在一起喂,不用间隔时间。
5.中医的理念是“中病即止”,除了滋补类的药物,大多数药物不需要长时间服用。有些家长会自行延长用药时间,“巩固”疗效,可“是药三分毒”,长时间服药会对宝宝身体造成潜在的不良影响。症状改善后,复诊时需要遵医嘱酌情减药或停药,问清楚所需的用药天数。
6.家长不要自行决定将“好使”的几种中成药同时给孩子吃。因为不同的药物可能会有相互作用,甚至有相同成分,造成药物过量,或者发生不良反应。儿童用药,即便是中药,也要尽量简单,一种或两种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