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安徽五河民歌的美学特征

2020-02-11李金泽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乐句民歌

汪 璇,李金泽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13)

现有史料显示,五河民歌自明代已经形成。有史而载,五河民歌的盛行,最早见于明代天顺二年所修县志。《五河县志·风俗》记载:“除夕前二三日小儿打腰鼓唱山歌来往各村谓之迎年……”[1]五河民歌在主题、体裁、内容和形式上都具备了丰富的内涵。五河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专门的祭祀歌,而且有劳动号子、儿歌、山歌和小调等。五河民歌的整体创作呈现出鲜明的乡土情调,与乡村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淮河流域劳动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乡村人的自由舒畅的心性特征。

一、乡土情怀是五河民歌内容的基本特征

1.五河民歌生成于文化交融的地域环境

五河位于皖东北,属淮河流域中下游,人口密集,水灾频发,虽然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但是百姓生活水平并不高。而且,有史以来,五河常常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环境纷乱致使百姓长年无法安定。在明代之初,政府实施改旧制、大移民治理之策,从苏吴、山东而来的大批移民的涌入,融入原居住人民共同生活,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乡村文化生活开始形成了全新的格局。

五河得名于五条河流,浍水、潼水、沱河、漴水和淮河,均流经于此地。凭借五条河流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为周边人口流动和商业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为鲁苏皖不同地区的不同艺术形式在此交汇融合提供了便利的文化空间。

2.五河民歌内容和风格的乡土情怀

中国人民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总是显示出勇敢乐观的精神面貌,并在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在民间产生的,各个地方的戏曲也多是百姓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五河民歌的形成也同样遵循了这一规律,百姓在抗击多种灾难之中,坚韧地从事农业劳作,热切向往着安定祥和幸福美满的生活。五河民歌正是在与自然灾害和人为战乱的抗争之中形成的,它的内容多反映了百姓在抗争之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乐观的性格,以及内心深处蕴藏的自由、清新情感,根植于不同文化艺术形式而不断倔强地生长,在各类文化的摩擦碰撞与水乳交融中汲取精华而逐渐成熟丰满,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发扬。

五河民歌的语言和乐曲释放出淮河流域的地方风情。五河民歌使用的曲调和语言都具有淮河流域的方言特征。有学者认为:“《摘石榴》应是在江浙原有歌词的基础上丰富而形成的。”[2]从歌词用语角度分析,“侬家”这样的词语确实借用了江浙地区方言词汇;但“讨债鬼”“昨个”“正中我心头”等词语则是在淮河流域使用范围很大、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显示出西至河南、东到江苏的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语言特色。实施上,因为五河是一个人口来源多元的地方,在生活和艺术语言上具有多元特征,正是这种对他者的借用并融合于本地语言和民风,才形成了五河民歌特有的地方风格和本土特征。而如果从曲调角度分析,《摘石榴》是G调,二四拍,歌唱时轻快响亮,情感抒发直接干脆,这与淮河流域人们温和、直率,做事干脆直接的性格密切相关,恰恰能够体现淮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情风貌。

综观五河民歌的形成,可以看出,五河民歌能够在五河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实际上折射出了以淮河中下游为土壤的民间艺术元素在小调中的突出显现,形成了具有淮河中下游民间特色的一种本土化的艺术形式。五河民书写的生产劳动形式,具有皖北地区独特的风俗韵味,并在生产劳动中表达对纯真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是五河民歌在内容方面的本土化。淮河流域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形式,以及特定的曲调、唱腔,构成了五河民歌艺术形式的本土化。而本土化的艺术形式最具有乡土情怀,因此,乡土情怀是五河民歌的基本特征。五河民歌是五河人民淳朴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也是五河民俗风情的再现,它更是五河民间文化得以传承的途径。

二、五河民歌的内容美

1.歌唱劳动之美

民间艺术来源于日常劳动生活,脱离劳动生活的民间艺术不是有活力和有情趣的艺术。反映劳动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内容主要涉及到对劳动场面、劳动过程书写,以及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之情。五河民歌所书写的内容多是直接或者间接展示了劳动生活的画面,“在南园摘石榴”(《摘石榴》)、“妹在南园打菜苔”(《打菜苔》)既是劳动过程又是劳动成果,内含的愉快、喜乐之情溢于言表,把故事的场景直接设定在田园,把故事的内容直接连接到劳动场面上来,这种直接链接的艺术创作方法背后隐藏的是对劳动生产和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丰富有趣的劳动生活,让人们感受了生活的快乐、丰收的喜悦。

五河民歌生动地描绘出了劳动的生产和生活的鲜活画面,反映了淮河流域丰富多彩的生活图画,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和审美韵味。淮河流域介于中国南方和北方之间,是一个过渡性的地理区域,这里平原辽阔,交通便捷,适合于农耕生产劳动,到处都有劳动的场景,到处都有劳动的喜悦。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劳动生活资源,在为五河民歌提供艺术素材的同时,也为民歌的创作奠定了感情基调和豪爽风格。热爱劳动是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用民歌来表达对劳动生活的赞美,是劳动人民最为质朴的表达方式。

劳动是农耕生活在艺术中的主体意象,淮河流域的人民历代以农耕为主业,劳动自然就成了艺术表现必选的描绘形象。五河地区紧靠淮河,沟壑较多小麦与水稻均可种植,在生产力较低的时代,勤劳的人民挖沟修渠、排水灌溉,就成为日常生产劳动的普遍场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直接的生动画面。例如,在修建堤坝的过程中,人们要喊“打夯号子”。艺术上的“打夯号子”与真实生活中的“打夯”生活就直接关联起来,采用“一唱众和”的歌唱方法,演绎着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场景,传递出现实劳动中农民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浓厚情感。五河县著名的打夯号子《淮河大堤长又长》,就是采用一人领、众人和的演唱方式,由领唱者与合唱者相互对答构成乐汇,随后一气呵成,铿锵有力,气势飞扬,展示出劳动的力度和美感。

2.歌唱家乡之美

有论者认为,五河民歌“表演内容丰富多彩,例如缓解疲劳、协调劳作的号子;鞭挞封建社会、歌颂爱情的小调;庆祝丰收、赞美生活的田秧歌等。”[3]实际就是歌颂家乡之美,有的歌曲题目就直接表达对家乡歌颂之情,比如《四季颂淮北》。五河虽然没有江南鱼米之乡的富足和大都市的繁华,但是这里有着浓郁的乡土美景。以农耕为主的五河地区,小麦是主要农作物,坝上种植桃树,水边栽植莲藕,自然风光四季优美。五河地区特殊的生产生活和自然风景是五河民歌的重要书写内容和情感来源,家乡味道浓郁。用“麦田”“荷花”“知了”“桃花”等最为常见的乡村景色,构成一幅幅充满中原特色的生活美景,传递出来的是对家乡的亲切和热爱,表达了对家乡自然美景、生产和生活的喜悦之情。也许这种歌唱的内容甚至是情感都带有一定的“土气”味,但在这“土气”味才最能表达这里的人民对美家乡的搞特殊情感,“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4]

3.歌唱人性之美

五河民歌除去表达了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对家乡美景的歌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外,还充分展示了这里的人民所具有的朴实、乐观、真诚的民风和人性之美。广阔无垠的平原养成了这里人们的直率坦荡性格,四季分明的气候和季节特征养成了这里人们的善恶分明、憎爱分明性格,传统礼教也对这里人的豪爽好客、互相信任、互相接纳的性格起到一定的润化作用。而这些都成为五河民歌书写和歌唱的内容,“要吃石榴你拿了两个去,要想谈心你随我上高楼”(《摘石榴》)抒发的是一种直率真诚,“你爱小妹妹你就说出来呀”“小妹妹我爱上你好人材呀”(《打菜苔》)歌唱的是对爱情的热切呼唤,和追求好人才的求偶观念的人性之美。这种独具地方特性的人情人性之美,既不是北疆广袤草原上的粗犷,也不是江南水乡的缠绵哀怨,就是淮河流域的特殊人性。

三、五河民歌的曲调美

1.文化的地域性

一个地域的文化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五河民歌的形成既是环境的造就更是文化交融的体现。五河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上,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这里属于淮河文化带,受到中原传统文化影响久远,传统的贵和尚中的儒家文化影响了这里,形成诚实耿直的人性和民风。这里又处于淮河中下游,鲁苏皖交界之地,文化交融性比较强,形成了这里的好客好友、互相关心理解、直率亲近的地域性格。从气候上分析,这里的气候湿润,四季分明,也形成了温和乐观的性格特征。这些都使得五河民歌在语言上呈现出都真诚豪爽、吐露真情不遮不掩的鲜明地域性,在曲调上也有着本地区独特的韵味,既有南方的柔美,又兼具了北方的豪放,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内容上,五河民歌既有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抒情小调,也有劳动之余书写舒畅豪爽之情的号子。淮河两岸的人民长期在劳动生活之中,追求爱情的方式是比较直接的,没有过多的含蓄蕴藏,多呈现出大方豪放的风格,这在《摘石榴》等民歌中体系得比较明显。在与自然灾害艰难抗争的同时又能始终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构成了劳动号子的基本内容。当然,这两种内容并不是在民歌中截然分开,有时候会在同一首歌中融为一体,比如《金山银海收到家》就是典型例子,“哥在那秧田把秧插,妹在那棉田打棉杈,汗水啊换来丰收果,金山啊那个银海收到家。”劳动的汗水与甜蜜的爱情融为一体,加上“插秧”“打棉杈”的特定农业劳动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韵味。

2.曲调的多样性

“五河民歌”属于民歌,带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和风味。具体表现为:节拍轻快,节奏单纯,便于口头传唱,轻松愉悦。以故事性和演唱表演为主,因其短小究其本意便是来自于民间的一种口头相传唱的歌谣。例如,五河民歌小调《月亮渐渐高》,由四个乐句构成,为上下对称结构。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构成一个对称的平行乐句,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因此旋律的素材非常集中,既有统一又有变化。第三乐句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形成了高潮, 而这个部位正是四个乐句的黄金分割点。

3.旋律的通俗性

在旋律上,五河民歌以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短短的拖腔,形成了抒情性很强的曲调。而这种旋律也恰恰与皖北泗州戏、淮北大鼓等地方曲艺的曲调有着相似之处,飘荡出来的是地处淮北边缘的风情话语,轻快抒情的旋律中又包含着一些粗犷与幽默,从而造就了五河民歌旋律上柔中有刚、刚柔兼济的风格。

例如,五河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曲调非常高亢激昂,旋律极其富有节奏感。表现在语言形式上,五河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旋律动感很强,节奏沉稳而有力,调式和调性也变化频繁。各种节拍都与生产劳动的场景直接关联,形成一种劳动场景再现的旋律形式和审美风格,通俗易唱,朴素纯真。

四、结语

五河民歌是流传在淮河中下游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已经与地方的语言、生活和艺术紧密相连,体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情感特征。这些短小而欢快的民歌艺术,已经成为淮河中下游农耕文化的坚实记忆,也为维系五河淳朴的民风留下了鲜活的艺术载体。在物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当下,重温五河民歌,体味民歌之中优美的词曲和旋律,对构建美好乡村有着重要的建设意义。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乐句民歌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