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绳技
——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老幻术

2020-02-11平居

青春期健康 2020年1期
关键词:魔术师徒弟魔术

文/平居

这种绳技是唐朝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来的,历经唐、宋、元、明、清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在经过中国文化的吸收与改造过程后,最终形成了蒲松龄笔下的《偷桃》。

古代印度的街头艺人表演绳技

印度有一种流传了很久的古老魔术“通天绳技”,也称“印度神仙索”。一位印度苦行僧首先给围观的人展示自己的箩筐,表明里面除了绳子外,什么都没有。然后僧人将一根比较粗的绳子放在筐中,随着手中笛子和鼓乐的响起,这个粗绳子就像获得了神力一样,开始直挺挺的立起来,向上伸展。随着绳子的不断升高,会有一名瘦弱小男孩出现,顺着绳子向上爬。小孩会爬到顶或是爬一段就下来,等小孩下来后,绳子会在僧人的操纵下,变软掉下来。直到近现代,这种绳技仍不断见诸记载。印度著名魔术师卜罗图·钱德拉·索卡尔说,这套戏法在很久以前是由街头的“家社-瓦拉”(游动表演艺人)表演的。

14世纪来华游历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访问杭州时,也观赏过类似“通天绳技”的神奇魔术。

伊本·白图泰笔下的神奇魔术

伊本·白图泰是中世纪著名的旅行家。14世纪,他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又循海路北上到达杭州,并在杭州受到执政官的热烈欢迎,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席间,魔术师表演了一场精彩的魔术:只见其抛绳于空中,绳便扶摇直上,直到绳端消失在空中。然后他让徒弟缘绳而上,爬着爬着就不见了,魔术师连喊三声,却无人答应。于是魔术师很生气,他抄起一把刀,顺绳而上,也不见了。一会儿那徒弟竟然被大卸八块,丢了下来。之后,魔术师也气喘吁吁、满身血污地凌空而降,他把徒弟的肢体捡拾拼凑到一起,用脚一踢,徒弟便毫发无损地腾地站起,拜倒在执政官面前,于是执政官下令赏他。伊本对此感到惊奇,这时有人对他说:“哪有什么腾空、落地的残肢,只不过是戏法而已!”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递

盛唐之后,这种绳技继续在中国流传。约生活在两宋之际的王铚在《默记》中记载了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在仁宗庆历年间,在颍州(今安徽阜阳)观赏过这种奇技。据守衙排军说,他在当兵戍防时,也曾经见过类似的表演,可见晏殊所见此类魔术在宋代并非孤例。然而,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很多人把这种奇技当作“妖术”来看待。殊不知这种奇技却是从唐代一直流传下来的一种神奇的魔术。

这种神奇的天竺绳技还由中国传到日本,称为“中国绳技”。由于南亚次大陆地处东西方海上交通要冲,所以当这种印度绳技东传中国之时,也向西传入欧洲。在德国、爱尔兰等西方国家的民间传说中,都有关于此种绳技的描写。由此可见,印度“通天绳技”也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总之,在唐代经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印度绳技,历经宋、元、明、清诸朝,明显可以看出其前后承续、流传、发展、演变之轨迹。这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神奇艺术魅力外,也说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模式中不断进步的。

猜你喜欢

魔术师徒弟魔术
Mark Twain
魔术学
徒弟和保险柜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吸管悬浮
魔术师
庞大的魔术联盟
寻找魔术师
魔术师
两个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