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浇“赏识”之泉 静待“自信”开花
2020-02-10何志权
何志权
【摘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我们用心去爱我们的学生时,便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只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我们常常只用了一个标准去评价他们,或是没有好好去观察他。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能看到他们的“与众不同”,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也行,一个欣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将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 教育 激励 赏识 自信 待优生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1-176-010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对于学生,班主任是他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对他们影响较大的人,班主任的鼓励和欣赏,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学校一直推行信心教育,从每日的宣誓到每周的成功案例,都无疑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良好方法。班主任真诚的关心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知进取,这样的工作才会有效果,才能让学生自信昂扬的度过他们的高中生活。所谓待优生,他们并没有智力问题,主要是情感、意志和兴趣方面的缺陷,这些障碍导致他们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表现不好,从而学习暂时落后。而对于待优生,更加需要班主任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去赏识和激励他们。
一、唤醒、鼓舞——诠释教育本质
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每天“传道”,对象是学生。学生每天所学的不仅仅是书本,更是学做人的道理,当他们懂得感恩,感老师教导之恩,感父母养育之恩,当他们懂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自然就会自觉的好好学习。然而,很多学生却没能赶上别的同学的脚步,并不是因为智力的问题,而主要是情感、意志和兴趣方面的缺陷,这些障碍导致他们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表现不好。这样的学生导致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困难重重,我们如果只是一味的和他们讲学习的重要性,强迫他们去学习,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我们知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长期下去,他们会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冷淡,学习愿望也会持续下降。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学生,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加上老师和家长的忽略,觉得反正自己就这样了,成绩好不好无所谓。其实,他们真的无所谓吗?我觉得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应用心去了解他们,这样才能找到转变他们的契机。对于待优生,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迫其学习,而要设法理解他,并想办法唤醒他内心想学习的愿望,并且帮他不断将这个愿望加以强化。只要从内心改变了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觉得有人欣赏他们并且鼓励他们,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自然就有了,这样还怕他们不进步吗?
二、激励、赏识——建立自信心态
待优生一般会常常受批评,甚至会被人挖苦讽刺,长此以往,他们本能的会认为老师一找他们一定是要批评他们,即使善意的帮助或是表扬也会让他们产生敌对情绪,觉得老师表扬和帮助自己是“别有居心”,觉得老师“虚伪”。所以对于待优生的激励和表扬,我们不能流于表面,一定要就事论事,让他们心服口服,让其感觉到老师的真诚。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待优生也不例外,只是他们常常感到成功希望渺茫,成功的愿望很难实现,所以便干脆自动放弃,不再采取行动去争取成功,曾经不断的失败而形成的错误归因致使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成功的愿望。要解除这种压抑,使其能努力去争取成功并长期坚持,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他们来说,起点要低,目标要明确,鼓励要及时,肯定要多,还要循循善诱,具体指导,不断培养和强化他们的成功心理。而对于老师,我们更要真诚的信任他们,因为,如果希望他们有100分的表现,我们就要给予120分的期待。
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只想这样认为:学习中不是缺少成功,而是缺少发现成功的慧眼。
三、参与、信赖——培养责任意识
对于待优生,他们一般很少有担任班干部的机会,做为班主任,我们可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做班级的主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希望进步时有人为他喝彩,犯错误时有人理解和鼓励,对他不抛弃不放弃,待优生尤其如此。如果我们能多赏识待优生,让我们的赏识成为他们产生良好行为的动力。要知道,老师一句真诚的赞扬能唤起他们心中久违的自信,给他们前进以莫大的勇气。心理学家指出,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内看到不自己一丁点的成果活赞许,他进取的愿望就会消失。因此,我们要处处留心,善于发现,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上做文章,甚至可以小题大作,给待优生以真诚的赞许,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些成功,是转化待优生的成功,也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也许,作为老师,我们该做的,就是:常浇“赏识”之泉,静待“自信”开花!
[ 参 考 文 献 ]
[1]黄成濤.教育的本质是什么[J].新课程(下),2011(06):32.
[2]赏识教育初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崔学鸿著,2003.
[3]白媛媛.赏识教育及其时代价值解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0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