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中的德育路径分析
2020-02-10李贵明
李贵明
【摘要】 新时期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升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的同时,纲要结合知识内容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并结合学生的言行和习惯进行塑造和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教育 道德品质 德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1-032-010
一、创建班级文化,营造良好班风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并且学生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环境氛围的构建,应当在班级中营造出良好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为了在班级中营造比赶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受身边优秀学生表现的影响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辟文化区域并构建文化墙壁,从而塑造优化班级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辟表扬栏,并要求班委记录每天在课堂中问题回答情况、纪律保持情况,对于积极回答问题并遵守班级纪律的学生进行表扬,便将其姓名打印张贴到班级中的文化墙壁区域中,使其成为班级中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每日优秀学生名单的张贴,教师在班级中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学生建立了学习的标杆。同时所张贴的学生名单受到积极的强化作用后,其积极行为更容易被保持巩固;而对于未能张贴到班级中优秀学生栏的学生,将会受此激励而产生进一步努力、力争自己的名字被张贴到班级优秀学生来中的动机,从而获得替代强化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的文化墙中开辟我的目标这一栏目,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张贴在目标栏中。这种方式让学生每日都能看到自己所建立的目标,使其不断提醒自己努力前行,进而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更高的提升。
二、情感关注学生,满足学生需要
小学生将教师看作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仰慕教师、模仿教师,并期待教师给予自己情感的关注。因此教师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需要融入教师个人的情感,对学生开展品德认知教育,更应该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和催化之下,有效将之践行到自己的言行中,从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所以情感催化剂、是驱动力量,只有在情感的力量下,教师的品德教育,才能实现知行合一的效果。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一名学生调皮顽劣,其父母在管教时可谓是软硬兼施,但这名学生始终不为所动。在课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在课堂上更是扰乱课堂纪律。在课后这名学生取笑甚至欺负同学,这名学生的种种表现令其他任课教师头痛不已,其父母更是束手无策。导致这一情况后我意识到批评对这门学生俨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并且这名学生对批评已经产生了强大的免疫力。相反,表扬和赞美将会使这名学生视为珍宝。对此,我对这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在家访过程中其父母多次提及这名学生令父母和老师失望,甚至用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等词汇描述这名学生的行为。同时家长还提及这名学生自幼喜欢音乐,尤其喜欢民族乐器,擅长拉二胡。得知这名学生的特长之后,我与这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主动向这名学生请教二胡的技巧和方法。此次交谈让我和这名学生的距离变得更近。同时我意识到这名学生性格开朗,喜欢展示自我。于是向其承诺:只要自己的成绩能够考到及格线上,我便在班级中组织一场文娱活动,并邀请他为全体班级中的学生演奏二胡。再次承诺之下,这名学生开始有了更强的动力参与学习,课堂表现也变得更加出色,违纪行为明显减少。终于在期中考试时,他以73分成绩超越了及格线。按照承诺,我在班级中组织了一场文娱活动,邀请这名学生为全体同学演奏二胡,便当众表扬这名学生出色的音乐能力,他的出色表现令班级中的不少学生刮目相看,赞美和表扬不绝于耳,他俨然成为了班级中不少学生的偶像。在这种钦佩和羡慕的目光中,这名学生的行为开始收敛,课堂中的表现愈加优异,对课堂纪律的遵守意识也就更强。由此案例可见,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中,校渗透教师的情感并关注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教师的品德教育更有成效。
三、渗透教师指导,优化学生认知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教师对学生开展的品德教育需要首先建立在对学生开展的认知教育的基础上。在认知教育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表现和行为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小勇同学是班级中一名热心开朗的学生。在课堂上他忘记携带橡皮儿,随手将自己同桌还剩未开封的橡皮拆开并使用。当同桌得知后,与其发生了争执并认为小勇同学不尊重他人,擅自动用别人的物品。而小勇同学则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慷慨大方,善于帮助他人,善用他人的橡皮并不是什么大事。于是二人在争执中,产生了肢体冲突。得知这一情况后,我随即安抚二人的不良情绪,并对小勇同学进行了思想教育。在教育中,我引导小勇:无论如何,在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动用他人的物品,这绝对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老师要表扬你的慷慨大方和善于帮助他人,但是这是一项社交礼仪,自己必须要遵守。于是小勇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向同桌道歉。由此案例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才能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
总结
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教育需要紧抓这一关键期,并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品德进行优化。对此教师可以构建班级文化、渗透教师情感、渗透教师指导,辅助学生获得品德优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发展。
[ 参 考 文 獻 ]
[1]王延玲.浅析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14.
[2]杨玉梅.略论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18-119.
[3]孙晋合.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