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破解全域贫困

2020-02-10何辉

支点 2020年1期
关键词:恩施州恩施全域

何辉

脱贫攻坚,书写伟大传奇。

位于武陵山脉腹地的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一个全域贫困地区,两市六县全都是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有729个,贫困人口109万人,贫困发生率30.6%,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近年来,恩施州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和全域贫困实际,把旅游作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融合发展为重点,以全员共建为关键,以全民共享为目标,探索出一条以全域旅游破解全域贫困的新路子。

2019年1-11月,恩施州累计接待游客7032.36万人次,同比增长16.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4.96亿元,同比增长18.29%。旅游扶贫直接带动10万余人从业,间接带动相关行业40万余人吃上了“旅游饭”。截至目前,恩施州8个县市729个贫困村109万贫困人口,已全部告別绝对贫困,提前一年完成脱贫任务。

恩施“旅游+扶贫模式”经验,不仅写入《2019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向全省推广,还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向全球输出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

历史的选择,昭示着未来。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携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亮相,在履新伊始就向世人作出了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零二零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恩施8个县市全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市),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是深度贫困地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决定,将包括恩施州在内的武陵山区等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这是党中央交给恩施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恩施的重大发展机遇。2012年12月29日,李克强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的第一次离京调研,行程之一便是到深山中的恩施州青堡村。在农户家中,李克强提出,当地要努力发展产业,让大家更好地在家门口就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恩施人民的亲切关怀,更是对恩施脱贫攻坚工作的精心指导和明确要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举全省之力,以超常规的举措和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恩施州委州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高标准决胜深度贫困,确保同步小康征途中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精准施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对于像恩施这样的全域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啃硬骨头要有硬办法。

“恩施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老一套,必须找准‘穷根,对症下药,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恩施州委书记柯俊的话,掷地有声。

恩施的“穷根”在哪里?

恩施位于武陵山腹地。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不佳、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育不足,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穷根”找到了,“药方”在哪里?

“精准脱贫,关键在产业。没有稳定的产业,没有好的产业带动,脱贫是不可靠的、不稳定的。”恩施州委州政府意识到,对于恩施这样的全域深度贫困地区,必须因地制宜找准富民产业。

富民产业必须符合当地的比较优势。

恩施的比较优势在哪里?绿色,是恩施的底色。绿水青山是恩施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

随着交通路网的逐步改善,特别是2010年沪蓉西高速公路湖北段和宜万铁路的相继通车,恩施这座养在深闺的美丽山城,逐渐被世人揭开神秘面纱。

地理景观奇特。恩施有着发育完善的喀斯特地貌,有“见山不走山”的丘原,有“两山咫尺行半天”的深谷,伏流、溶洞、冲、槽、漏斗、石林等随处可见,自然风光以“雄、奇、秀、幽、险”著称。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世界最深、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结为姊妹峡谷的恩施大峡谷,有人类最古老的起源地建始直立人遗址,有世界上最大的坡立谷鹤峰董家河,有中国最清澈的江清江……这些美丽的景致以往鲜有人知,如今却是极其稀缺的旅游资源。

生态资源丰富。被称为“动植物黄金分割线”的北纬30°线穿越恩施州腹地,同时因受秦岭和大巴山阻隔,这一区域免遭第四纪冰川的洗劫,成为动植物的“避难所”。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动植物种类繁多,有215科900余属3000余种植物和500多种陆生脊柱动物,其中有40余种植物和77种动物属于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气候条件独特。恩施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内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它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人文底蕴深厚。恩施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会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此交汇融合,涵养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恩施人能说话就会唱歌。以世界25首经典民歌之一的《龙船调》、中国优秀民歌之一的《黄四姐》等为代表的恩施民歌,其悠扬婉转的天籁之音令人陶醉,幽默风趣的五句子山歌令人遐思。恩施人能走路就会跳舞。以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肉连响、地龙灯、板凳龙、毛古斯等为代表的舞蹈,与恩施民歌融会贯通,歌舞相伴,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恩施州以“生态立州”为总纲,围绕绿水青山,将生态文化旅游作为第一产业优先发展,通过“旅游+”的引领带动功能,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旅游业不仅是生态产业,更重要的是带动效应强大。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的關联行业超过140个。同时,旅游产业每多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增加4.3元。

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关键在思路。

2014年,恩施州委召开六届五次全会,出台《关于推进产业链建设加快产业兴州步伐的意见》,明确提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打造全域性、全产业、全要素、全价值、全时段的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对旅游业进行了深化、细化、实化,进一步发挥了“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5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恩施调研,强调要着力推进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加大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扶持力度,让他们分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旅游+”,不仅让恩施的全域旅游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更为脱贫攻坚找到了突破口:用全域旅游破解全域贫困。

全域旅游破解全域贫困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

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从业者只有导游、服务员等,而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员,都是主人,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全域旅游从以前封闭的景点旅游模式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旅游的带动,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融合,形成更为强大、更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明辨大局,方可顺势而为。

近年来,恩施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和全域贫困实际,把旅游作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融合发展为重点、以全员共建为关键、以全民共享为目标,探索出以全域旅游破解全域贫困的6种典型模式。

模式一:以文旅融合带动扶贫。坚持“以文为魂”,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内涵,通过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脱贫攻坚。

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里有上千年的古寨、几百年的古堂,为渝东、湘西、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发祥地,被誉为“摆手之乡”“神州第一摆手堂”。近年来,恩施全力挖掘摆手舞文化,先后携摆手舞参加上海旅游节、武汉国际旅游节等重要活动,每年为游客表演摆手舞120余场。摆手舞也由此走出大山,吸引全国各地甚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外游客到舍米湖游玩参观。

大批游客的涌入,不仅让摆手舞闻名世界,更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彭承金通过表演摆手舞,腰包慢慢鼓起来了。后来,他用表演赚来的钱办起了农家乐,不仅生意风生水起,还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奔小康。通过文旅融合,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脱贫出列,昔日卖不出去的农副产品成了抢手货,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模式二:以景区开发带动扶贫。开发一个景区,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恩施先后引进鄂旅投、省交投、省联投、北京中诚信、江西旅游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了两个5A级、18个4A级的高密度、高等级景区集群,持续释放旅游扶贫效应。

谭桂英是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前山村村民。曾经为了生计,她背起行囊到沿海城市打工。随着恩施大峡谷景区的建设,家乡的人气越来越旺,产业之路越走越宽。看到家乡旅游发展的前景,谭桂英返乡在家门口当起了导游。乘着旅游业的东风,谭桂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家人搬离老旧的土坯房,住进了新建的小平房。

富起来的谭桂英还组建了一支土家妹子导游团,她们穿着靓丽的民族服饰,为游客讲美景、聊美食、唱山歌。靠着勤劳和努力,这群土家妹子和谭桂英一样都过上了好日子。

恩施大峡谷景区还投资近2000万元,通过在景区出入口和景区缓冲区建设商铺、优先录用当地贫困百姓就业、支持附近村民在景区当轿夫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模式三:以乡村旅游带动扶贫。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是乡愁的载体。利用古村寨、民族村寨等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恩施选择102个村作为旅游扶贫试点村,以点带面助力全域脱贫。

鱼木寨位于利川市谋道镇境内,四周皆绝壁,居住着500多户土家山民,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家山寨。景区内城堡寨墙、古栈道保存完好,数十座古墓石雕工艺精湛,隘关险道惊心动魄,村民生产生活用具古朴传统,民族风俗别有风味,素有“世外桃源”之美称。鱼木寨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土家文化,为村民提供了参与旅游的沃土。

75岁的向新平老人曾是鱼木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看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向新平给游客当导游,讲解村里的民俗文化和鱼木寨的神奇故事。没想到,这一讲竟让他得以脱贫致富。如今,他用讲解赚来的钱开起了拥有11间客房的民宿,旺季时几个月就能赚3万元钱。同向新平一样,村里的贫困户都吃上了“旅游饭”,年人均收入已达6万元,走上了致富路。

模式四:以特色民宿带动扶贫。随着旅游消费持续升级,特色民宿日益受到市场热捧,逐渐成为休闲度假的“网红”。顺应旅游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恩施把民宿产业作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引爆点,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与“三农”深度融合。

利川县毛坝镇兰田村村民田树珍,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她尝试将土家老木屋改造成民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而来。最让她激动的是,2015年夏天她接待了来自墨西哥的新闻记者代表团。这是她第一次亲眼看到“老外”,而“老外”最感兴趣的,就是村里原汁原味的生态。

民宿的客人多了之后,田树珍就把客源介绍给左邻右舍,还向游客推荐周边农户家自制的干笋、干菜等农产品,带动村民一起致富。2018年,能干好客的田树珍获得了恩施州“最美民宿老板娘”称号。

目前,恩施州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共发展民宿2000余家,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了乡村振兴。2017年11月21日至23日,第三届全国民宿大会暨恩施州首届民宿发展大会召开,向全国推广民宿助力脱贫攻坚的“恩施经验”。

模式五:以养生度假带动扶贫。充分利用高山独有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生度假旅游业,让四海游客到恩施吸氧洗肺、休闲避暑,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建始县花坪镇境内山峦重叠起伏,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森林覆盖率达75%。如此高海拔、高森林覆盖之地,全年平均气温20℃-23℃,相比周边的“火炉”重庆、武汉等地,算得上是“凉城”。每到夏天,数万名游客从全国各地涌向花坪休闲度假,平均居住一個月以上。这种“候鸟式”度假游给当地带来了发展良机。

花坪镇小西湖村村民何华平,早在2009年就创办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生意火爆。在他的带动下,如今的小西湖村几乎家家都办起了民宿,旺季时家家客房爆满,而仅旺季两个月时间,每家民宿都有几万元的收入。如今,让村民们为难的是请不到服务员,“因为村里人人都是老板了”。

模式六:以旅游消费带动扶贫。旅游消费是带动力强的扶贫方式,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旅游提质升级。恩施通过建设恩施土家女儿城、恩施华龙城、硒都茶城等大型旅游综合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吸纳就业。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是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山寨,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盛产名茶恩施富硒茶。早在清朝康熙年间,芭蕉侗族乡就研制出享誉四海的名茶“恩施玉露”。然而,茶乡的美誉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应有的经济收益。2004年,当地农村人均纯收入仅1830元,是典型的贫困乡。

芭蕉侗族乡的巨变源于“旅游+茶”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解决了“好茶无好价、好茶无好客”的难题。依托芭蕉侗族乡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当地政府说服村民开垦茶田,建成10万亩高效茶园,年产干茶8000余吨,年产值过7亿元。当地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恩施玉露生态旅游走廊,打造集休闲、娱乐、乡村体验于一体的侗乡风情村寨。大力培育地方自主品牌“恩施玉露”,经过多年努力,该品牌价值已高达13.28亿元。到2018年,当地人均茶产业收入超过7000元,彻底摘掉贫困帽子。

为全球减贫贡献中国智慧

“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尽锐出战,精准发力。决胜脱贫攻坚战在荆楚大地上演。

恩施人民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用大山赋予的生态资源与智慧,书写反贫困斗争的湖北答卷。

“旅游+脱贫”,能激发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旅游扶贫不仅要“输血”,更重要的是能“造血”。依托旅游产业,无论是在景区就业,还是在景区周边从事民宿、农家乐等服务业,或是在乡村种养土特产品,村民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恩施探索的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特色民宿、文旅融合、养生度假、消费带动等扶贫模式,让脱贫之花遍地盛开,且越开越艳。

“旅游+脱贫”,能传递民生温度。扶贫助困,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货币流通或者物资迁移,而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恩施州发展全域旅游,让村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利用自家门口的山、水、气候、水果、蔬菜以及自家老宅改造而成的民宿挣钱,因有获得感、幸福感,而传递出暖暖的温度。

“旅游+脱贫”,能提升贫困户尊严。长期的物质贫困,会加剧精神贫困;而精神贫困,又会反过来增加脱贫难度。一般来说,长期的低劳动边际收益,会加剧人们的劳动厌倦感,催生“等、靠、要”意识,进而让人缺乏发展的主动意识和内生动力。恩施州用全域旅游破解全域贫困,不仅扶了贫,还扶了“智”和“志”,从内心里提升了他们的自信。

恩施州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创造的“旅游+扶贫”模式,不仅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更因为具有创新性、可复制性、可持续性的特征,走出了深山,吸引了世界目光,向全球输出了中国经验。

猜你喜欢

恩施州恩施全域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恩施年俗——点路烛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
新加坡发展之路对恩施州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