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趋缓,缘于潜在增长率趋缓
2020-02-10胡汉昌
胡汉昌
增速趋缓,症结何在?只有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增速趋缓,短期看在需求侧,表现为“三驾马车”拉动力下降,实际增长率下行。长期看在供给侧,表现为生产要素增长率不足,根子在潜在经济增长率下行。
潜在增长率是指所有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一国经济能够实现的增长率。它由生产要素的增长率所决定,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等。由供给方因素决定的潜在增长率,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基础、潜力和可能性,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得益于人口红利、外资引进和技术模仿,我国要素供给充足,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处于高位并相互匹配。潜在增长率1978-1994年为10.4%,1995-2009年为9.8%, 但“十二五”和“十三五”则分别下降为7.2%和6.1%。
潜在增长率为什么会下降?有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红利消失的因素,有技术模仿空间减少、后发优势减弱的因素,有生产成本上升、投资收益率下降的因素,更有改革不到位、生产要素不能充分自由流动、全要素生产率不高的因素。
供给与需求密不可分。潜在增长率表明的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潜能,潜能能否转化为实际的增长率,还要看是否存在能充分释放这一潜能的实际需求。短期来看,实际增长率可能低于也可能高于潜在增长率,“低于”表明生产要素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大马拉小车,“高于”表明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小马拉大车。長期来看,实际增长率不会背离潜在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总是围绕其周期性地上下波动。中国目前6.1%的年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是匹配的,是内在经济规律的正常外在表现,是可以而且应该接受的,“增长率焦虑症”没有依据。
经济是周期性下行还是结构性下行,不同的原因判断,会导致不同的政策和政策后果。周期性下行,决定因素在需求,可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需求的方式熨平经济周期。结构性下行,决定因素在供给,就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财政和货币政策不可能改变潜在生产率,不能混淆经济增长的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否则政策会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这方面已有前车之鉴。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下行时,没有认识到人口红利下降导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错误地把经济下行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冲击导致的需求不足,放松银行管制,大水漫灌、寅吃卯粮,最终陷入经济停滞。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低下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口老龄化、资本收益率低、创新活力不足等导致的潜在增长率低下。
当然,潜在增长率也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向改革要红利。比如,以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深度推进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全社会劳动参与率;通过教育优先和技术进步提高人力资本和智能化生产水平,增加高水平供给;通过改革减少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自强则恒强。2020年,中国面临国际上巨大的不确定因素,面临中美贸易战的巨大压力,但这都只是外部因素。从根本上看,发展经济还是要反求诸己,提高潜在增长率,提升供给水平和竞争实力,办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