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0-02-10吴波
吴波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的渗透在教学中,对教学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教师要主动地探究心理学规律和心理学效应,并且在教学和管理中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推动自己的教学。主要探究了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学心理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同时探究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心理学效应对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
【关键词】心理学 中小学教育教学 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主要是通过探究心理来对学生进行更好地指导和教育的知识。教师要积极探究学生的状况,并且采用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学规律进行对照和总结,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和进步,实现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学心理问题
1.学生兴趣活动不广泛
心理健康的学生大多能主动、直接从事各种活动,具有广泛的活动和兴趣,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很多学生对学习以及学校、班级的各种活动都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其中,感觉自己就不是集体中的一部分,没有集体荣誉感。
2.社会责任心不强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越强,完成任务的主动性越大,心理也就越健康。可是,目前很多学生在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积极参与,也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往往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没有积极作用。
3.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不够融洽
心理健康的人对他人、社会能表现出同情、亲密和爱,而不是对立、对抗、敌视和仇视。只有在集体中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与集体休戚相关的学生才能够为集体和他人谋幸福。
4.情绪上缺少安全感
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对挫折、恐惧和不安全、意外等方面有相当高的忍耐能力,不会因为某些不安全因素而担惊受怕。但是目前很多学生面对一点挫折就是灰心丧气,不能正面这些挫折和恐惧,不能对意外和失败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进行分析,改变这种状况,而是一蹶不振。
二、教育教学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学习上有障碍,消极应对
很多学生在学习上不能积极参与,对知识存在不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的现象,所以,他们正常学习或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受到了阻碍,影响了学生继续进行学习。长此以往,他们不能讲精力集中在学习上,非常敏感,一点小小的事情都要想上好久,以至于上课效率差,反应也越来越迟钝,思想浑浊,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
2.行为上有障碍,不够规范
有些行为,如过失行为:说谎、上课违纪等,都是情节轻微的不良行为,未达到犯罪性质。但如果学生长期的处于这些不良行为中,就会逐步产生攻击行为、偷窃行为、打群架等不道德行为,这些已经触犯了法律的底线,是难以容忍的。教师要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关注行为有障碍学生心理。
3.情绪上有障碍,影响态度
学生的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有时学生会有一些情绪问题,这些消极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关注,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与社会脱离的,会妨碍学生解决问题,在应对各种事件的态度上感觉到挫败,更有甚者会表现出一些身体上的症状。
4.人际交往障碍,缺少沟通
具有正常心理的学生都是需要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但是有时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过程中,由于感情不和、观念差异、行为不当会出现一些沟通受阻的现象。因为心理的不正常,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容易表现出师生交往困难、亲子代沟、孤独与孤傲、嫉妒与猜疑、自我中心或者是过度敏感、防御心理及反应过度。
三、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对学生的学习障碍进行评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障碍原因进行分析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点拨,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讲解,通过与学生积极地情感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关系和爱护的,进而能够调整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主动地学习,通过学习来排除学习上的障碍,获得进步。
2.用人本主义的理念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机,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心理。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需求,在语言和行为上对学生多施加人文关怀,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要与学生积极进行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沟通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沟通过程中,对学生的需要和问题加以关注,使学生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态度表达出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4.用理性情绪疗法来改变学生不合理的认知
艾利斯认为,人天生就有歪曲现实的倾向。有时引起不良情绪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由于人对事件的不正确理解,影响了理性思维和自己的情緒,导致了不良情绪的出现。面对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思熟虑或理性思考,通过积极地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式来形成科学认识,而不是简单地看到事情的表面现象,要真实地看到事情的本质,做出理性的判断。
四、心理学效应对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
1.登门槛效应
所谓“登门槛效应”就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别人的要求,并且满足了这个要求,当别人在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时,这个人为了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就会接受这个要求,进而提高自己。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这种效应来提高学生,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可以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易于满足,而且是易于达成的小要求,使学生可以完成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使学生通过“跳一跳”的方式,可以摘到桃子。这就是登门槛效应。
2.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在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在一所学校随机选择了一些学生,说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天赋,并告诉教师,结果在期末考试中,这些学生果真都远远超出了其他学生,名列前茅。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导致的一种效应,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很高,学生内心深处也相信自己很优秀,与众不同,所以倍加努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就会真的出类拔萃。
3.巴奴姆效应
巴奴姆效应就是著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在广告商遥测不同人的性格,其实他寄出的信都是一样的:“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也要关注学生对好评和赞赏的渴望,要积极对学生进行赞赏和评价,鼓励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努力下去,让学生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
4.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孩子解答智力难题。如果给孩子奖励,孩子就会为了物质上的奖励而努力;不给孩子奖励,这样的孩子反而会更加热衷于对难题的探究和分析。它说明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教师在对学生的奖励中也要关注这个奖励是否需要给予。有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良好,其实教师并没有必要进行表扬,过度的表扬不利于学生关注学习,反而沉醉在表扬中,染上虚伪的恶习。
五、元认知心理学对生物学教学的影响
1.元认知的概念
元认知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首先提出的,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或协调”。1981年,他把元认知概括为:“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2.元认知的结构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包含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大成分,两者相辅相成。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这里的元认知知识指个人关于自己或他人在认知过程中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是以何种方式发生作用及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认知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认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有关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认知材料和任务方面的知识;有关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
元认知在生物学习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认识功能和控制功能。认识功能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认知结构的认识。包括对有关知识结构的认识,如了解自己已具有哪些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的组织形成如何等;也包括对有关认知策略的,如自己具有哪些认知策略,它们的特点和不足是什么,在哪些情景下采用哪种策略更策略更为有效等。控制功能主要是指学生怎样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生物学习活动。包括根据生物学习活动的特定目标,选择相应认知策略;也包括在生物学习活动中及时评定、反馈各种情况,并据此调整认知策略。元认知的认积和控制功能相互依赖有机结合构成其总体功能,在学生的生物学习活动中起积极的监控和调节作用,使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成可能。
总之,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通过对学生心理积极地分析来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和管理中,共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秩序,提高学习成绩而努力。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就能够更好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参与到學习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韩旭华.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培养激发学习动机[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2).
[3]贺宇瞿.教育心理学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04).
[4]徐康.心理学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浅析[J].科技信息,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