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转变策略研究

2020-02-10包海霞

中文信息 2020年1期
关键词:转变策略初中科学

包海霞

摘 要: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包含大量科学概念,但由于在展开科学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在部分生活现象与常识的作用下形成了主观概念,这一概念与科学概念的产生的不一致就形成了迷思概念。本文重点讨论了迷思概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产生及如何转变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迷思概念 初中科学 转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1-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引到了初中科学课堂上,对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一定地促进作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到迷思概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相关概念时经常会出现理解偏差、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负面作用。现如今,如何将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转换并引导到正确的科学概念,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已成为初中科学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由生活走进课堂,转变迷思概念

生活跟我们的科学紧密相关,科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教师应该把科学由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理解科学知识,用科学原理解释生活想象并能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增设一个案列加以说明。

案例一:八年级“串联电路”教学

第一步骤,发现学生思想中的迷思概念。

教师通过在教学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大多数学生根据生活想象认为:(1)串联电路中较亮的那盏灯通过的电流大,较暗的那盏灯通过的电流小。教師根据学生的迷思概念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第二步骤,创设对比情景,使学生发现迷思概念的不合理性。

把电流比作水流,在一个密闭的管道中,水流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水的多少没有发生改变。电流的形成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且电子的移动也是在一个密闭的管道中发生定向的运动。通过这样的类比让学生认识到概念形成的不合理性。

第三步骤,构建实验新情境,开展课堂实验探究,使学生发现迷思概念的错误。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好电路,(1):取两只完全不同的小灯泡,放在电路中不同位置,闭合开关,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小灯泡的亮度情况。(2):在(1)的基础上不同部位接入两个相同的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取此现象与学生思想中的迷思概念有所差异,帮助学生重新审视“串联电流”。

2.5伏的小灯泡和3.8伏的小灯泡

第四步骤,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信任。

教师要求学生制作结构流程图,将电路连接方式与电流特点结合到一起,形成新的科学知识。结构流程图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新科学概念的接收程度与理解程度。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再布置几道课堂练习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正确认知与信任。

【反思与心得】通过这个案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显地观察到迷思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差异,学会利用实验现象剖析迷思概念的错因。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案例设计中也能更好的精准的制定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二、由顺应到接受,理解迷思概念

认知转变是一个过程,若是以强硬的手段要求学生摒弃迷思概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采取“顺应”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迷思概念的错因之处,循序渐进地改正他们对科学的认知,从错中提高究错能力、纠错能力。以下为七年级教学中的一个案列。

案例二:七年级“运动与力”教学

教师首先结合本单元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学生思想中依然存在的迷思概念,学生普遍认为受到力的物体就会运动,反之就会静止;其次,为了纠正这一错误想法,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两个观点:(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针对这两个观点,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生生互动,赞成自己的观点,并用具体的事例或者实验来说明,也可以用事例或者实验来阐述反对对方的观点。最后,教师把握住这一契机,有效断后,引导学生探索科学概念,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帮助学生由一开始的概念的模糊,逐步变清晰。

【反思与心得】通过实验对比,形成知识概念,本人认为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思想,理解学生,不可采取强硬的手段改变学生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而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创新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并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迷思概念的转变,逐渐理解正确的科学概念,使科学概念在思想中扎根、发芽、结果。

三、由个人到小组,反思迷思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自主谈论的方式展开深度学习。在这一要求下初中科学中引入了合作探讨学习的方法,以交流分析为主,使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辨析。教师可以合理应用这一学习方法,在辨析讨论的过程中促进迷思概念的转变。以下是八年级有关“二氧化碳”的一个片断。

案例三:八年级“二氧化碳”教学

部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提出了“二氧化碳只会对人们产生益处”的观点,这是由于他们在生活观察到了二氧化碳能够当做气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也能够以自身的特点作为灭火材料。为了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教师开展了以“二氧化碳的是与非”为主题的辩论活动,正方以二氧化碳有益无害的观点为主,反方以二氧化碳有益也有害的观点为主,展开辩论。在此活动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深入地辨析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以及危害,以科学验证的方式发现原有概念中存在的矛盾之处,逐渐转变了二氧化碳有益无害的错误认知。

【反思与心得】通过科学概念的辩论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对比的作用下发现原有概念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会应用正确的科学概念与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组织、归纳、分析、小结能力,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大锻炼、真巩固。

四、由理论到图象,直面迷思概念

众所周知,新旧理念的共同作用下极易产生认知冲突,错误的旧概念一旦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固定的模式就难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有效纠正。本人通过由理论到图象,让学生非常直观的了解到自己的不完美甚至错误的迷思概念。以下是七年级教学中和八年级教学中的两个案列。

案例四:七年级“摩擦力”教学

手握住木棒竖直向上运动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产生了该力的方向与运功方向相反的想法,这一想法是错误的。教师将木棒作为教学道具,手握住木棒作竖直向上运动,要求学生分组分析受力,并谈论摩擦力的方向。在此过程中,有一组学生提出了“摩擦力向下,与竖直向上的运动相反”,另一组学生辨析“重力的方向是不变的,若摩擦力也向下,那么就不能做竖直向上的运动”。

案列五:八年级:“水的浮力”教学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的物体没有收到浮力的作用的迷思概念,教师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以下操作:操作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物体的重力,然后对挂在弹簧秤上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操作二用手托起物体,让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对此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操作三把物体浸入水中,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同时受力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操作三中的示数比操作一的示数减小的原因,同时对比操作二的示数。

【反思与心得】在这样受力分析图象下,学生对待同一问题的想法发生冲突,有着错误想法的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根本不能得到科学验证,进而转变思想,认识到正确的概念,同时有着正确想法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进一步加深认识与理解,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弹簧秤上挂物 用手托住物体 物体浸入水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转变已经成为开展高质量科学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前提。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做起,实现迷思概念向正确的科学概念转变,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学生学习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林忠.例谈初中科学迷思概念修正和重建的教學策略[J].中国教师,2012(17):62-65.

[2]周建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7(04):50-51.

猜你喜欢

转变策略初中科学
浅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转变策略
分析英语学困生的成因,探究学困生转变的策略
自拍微视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微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有关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学观念的有效转变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