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精英的回归与培育路径探讨

2020-02-10尤诗琪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1期

尤诗琪

[摘    要]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优质资源不断地流入城市,掩藏在农业人口转移下的精英流失问题愈发突出,乡村复兴缺乏内在动力。本文在精英流动理论的视角下,通过分析当前乡村精英流失现状,认为二元体制下城市的公共福利更加完善、农业生产领域难以实现乡村精英的劳动价值、年轻一代以城市就业为导向是造成乡村精英流失的几点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应从建立常态化精英吸纳机制、完善精英回归保障机制、发展精英培育机制这三个方面来吸引、留住、培育乡村精英,由此实现城乡精英间的良性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关键词] 乡村精英;回归与培育;精英流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1. 083

[中图分类号] F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01- 0208- 03

1      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乡村振兴规划中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然而随着农业人口的转移,具有更多知识和能力的精英群体多前往城市打拼,留守在乡村的多为老人和妇女,这给乡村治理和人才振兴带了挑战。对自古以来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乡村精英来说,他们在政治领域发挥着上接天气(党和政府)下接地气(村民)的中介作用。[1]在经济方面,他们是市场进入的组织者和农商结合模式的推动者。[2]在社会领域,他们承担着宣传以及普及先进思想文化的责任。[3]可以说要想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实现乡村的复兴,乡村精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精英的流动可以概括为两种分析,第一种是从精英到精英的流动,其特点是作为独立个体的精英之间的循环;第二种是从社会底层群众到精英的流动,这种流动更加突出阶层的变化。这种流动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政治、经济、社会精英之间的相互转换;其二是普通群众通过教育、培训、经验累积等方式成长为精英,即外部到内部的循环。目前随着农业人口的转移,大批乡村精英进入到城市中学习生活,虽有极少部分在学成后投身于家乡建设,但是城乡精英间的流动是极端不平衡的,并且精英层级间的流动也逐渐固化。除此之外,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有一部分人开始回乡创业,那么该怎样留住这批人,又怎样培养新的精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以精英流动的视角探讨当前乡村精英流失的现状及原因,试图提出吸引精英回归、留住精英、培育潜在精英的可行对策,目的是填补精英流失,推动乡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

2      精英流动现状

从精英流动的角度看,现有大规模的乡村精英流动是典型的单向度流动,表现为精英从乡村流向城市。这种单向的流动不仅打破了城乡精英间流动的平衡,还使得乡村发展缺乏核心动力,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由于乡村精英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该群体的数量统计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精英的流失一直隐藏在外出务工、农业人口转移的大背景下。综合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精英流动具备以下几种特征:

第一,乡村精英的流出与流入处于不平衡状态,乡村精英群体后备力量不足。改革开放后,兴起了外出务工大潮,学习成绩优异的年轻人也通过高考离开了乡村,他们中鲜少有人毕业后回乡发展。李数茁等人通过分析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具备回流意愿的农民工只有14.7%。城市生活为人们提供了多样的便利条件,城乡差距明显。除此之外,作为政治精英代表的村干部群体,由于不享受国家编制待遇,不属于公务员之列,上升通道有限,琐事多工资低等原因,乡村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担任村干部一职。当前乡村干部多由老一辈的在担任,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不少挑战。

第二,乡村精英通过非正式制度离开乡村的比例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大多是通过正式制度离开乡村,具体途径包括考学,晋升、转调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力市场变大,使得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带着经济利益导向的乡村精英抓住机会,纷纷涌入城市工作生活,举家迁移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三,流失精英以青壮年为主,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显示,21-30岁区间农民工所占比例为25.2%,41-50岁的区间为25.5%。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的52.1%。此外,这些去往城市的农民工较本地农民工而言,有着较高的受教育程度。2017年与2018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皆显示,未上过学与小学文化程度的本地农民工所占比例高于外出农民工,拥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外出农民工比例皆大于本地农民工。2017与2018年大专以上学历的外出农民工所占比例分别是13.5%和10.9%,本地农民工所占比例为7.4%和8.1%。由此看来,乡村里具有较高受教育程度的青壮年人群,大部分都选择了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打拼。

3      精英流失的原因分析

3.1   二元体制下城市公共福利更加完善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阻碍,具体表现在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以及在城乡户籍壁垒基础上的其他问题。在此制度下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农民工就业压力无法得到根本的缓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的局面也未得到全面改观。[4]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生活、教育资源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越性,这对于乡村精英来说,即使不能获得城市户籍,城市也是个适合打拼和生活的地方。城市较乡村更加完善的公共福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城市同乡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基础设施在质量和数量上不同。城市在交通、水电供应、邮政通信、防灾设施等方面拥有更加充足的设施和系统的管理;第二,教育资源更优越。城乡的师资力量、硬件条件、教育投入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为了子女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很大一部分乡村父母选择进入城市;第三,城市拥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在一篇博士生返鄉见闻中,作者王磊光提到乡村里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文化生活,现下村子里人们的交流甚少,主要原因就是集体性文化活动的消失,村民缺乏交流的契机。相对来说城市享有更多的文化娱乐生活,这使得下班后的人们有事可做,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3.2   农业生产领域难以实现乡村精英的劳动价值

乡村劳动力大批涌入城市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相较于其他产业为弱势产业,且生产效益比较低。我国虽不断在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尝试变革农业生产方式,但是在当前环境及条件约束下,土地收益增长的有限性与乡村精英能力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互动。[5]在此背景下,乡村精英群体较之普通村民有着更多的资源、影响力以及人力资本,且获得消息的途径也较多,工作搜寻成本也较低,因而乡村精英更容易放弃农业生产,选择去更有发展空间的城市就业。除此之外,因受教育程度、自身阅历、利益追求等因素的影响,乡村精英拥有更丰富的追求和抱负,收益低下的农业生产领域对其价值的实现有一定的阻碍,因此多样化、包容性强的城市就成了他們大展拳脚之地。

3.3   年轻一代以城市就业为导向

自1995-2016年间,中国乡村地区的就业岗位由4.9亿个减至3.62亿个,城市工作具有更广阔的职业晋升空间,以及当前人才引进政策提供的落户、奖励等优惠,这些条件对乡村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比如南京市允许研究生以上学历以及40岁内本科人才,凭毕业证书直接办理落户手续,技术技能型人才,凭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办理手续,实现先落户再就业。除此之外,乡村社会一直推崇知识改变命运,这种思想推动着乡村年轻人以考学离开乡村,落户城市为目标。除此之外,当前教育内容与实践联系甚少,农业相关院校和专业更是为冷门专业,农业相关专业开设的工作领域少,工资待遇比不上其他经济领域。乡村考学出去的学子,多会避开农业相关专业,不愿意再回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类工作,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乡村年轻劳动力返乡意愿越低。

4      精英回归与再造的路径

4.1   建立常态化精英吸纳机制

精英流动理论主张精英间、非精英向精英的两种流动,那么要想实现乡村精英间的合理流动,就必须建立常态化的精英吸纳机制。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乡村本土人才资源库。外出人才具备分布散、查找难度高的特点,为此可以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工作组,开展在外乡村本土人才资源的专项调查,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储备库;[6]第二,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加大人才间交流。居住在城市里的乡村精英,一般会在重要节假日回乡,因而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相关主题会,向外出精英传达家乡发展的资讯,邀请他们回乡一起讨论创业或发展之策,另外可以组建乡村精英微信群、QQ群,进一步促进交流;第三,把“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乡村建设中人才输送的一项长远战略计划。[7]将大学生村官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使其成为体制内精英,提供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生活条件、有效的晋升制度等,使其具备在乡村生活的动力和目标,从而自愿留在乡村,建设乡村。

4.2   完善精英回归保障机制

近年来,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惠农富农强农政策不断地出台,多地出现返乡创业热潮,乡村精英有了回流的趋势。很多乡村精英虽想要反哺家乡,但诸如环境、公共服务、就业机会等现实因素阻碍了他们长久地留在乡村。为了更好地留住回流精英,应不断地完善精英回归保障机制。其一,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相应的物质和制度保障。比如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提高待遇,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使他们安心投身于乡村建设。对于村干部这类体制内精英,要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提升他们的工作激情,同时吸引其他类型的精英转化为政治精英,形成精英系统内的良性流动。除此之外,对于乡村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当地政府和村委会要给予优惠条件以及相应的物质奖励。其二,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成为精英回归的有效保障。首先要加大公共财政在乡村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投资主体的作用,加大乡村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其次,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经费向乡村倾斜,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其三,要加大乡村的内部吸引力和政府的外部推力,促进精英的回流。内部吸引力最主要的就是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创业、人才扶持、养老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与制度来形成推力,吸引精英群体返乡,并真正将他们留下来。

4.3   发展精英培育机制

当前乡村精英的流失使得传统的非精英—精英的上升流动异化成为了乡村精英向城市的流动,这严重阻碍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8]为了保障乡村的社会平衡以及未来发展,除了通过内部引力和外部推力吸引在外精英回流外,本土精英的培育也同样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通过政策、法律、技术给予精英培养支持。比如制定返乡人才培养计划。对想要创业或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才,给予实际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在乡村加设高校人才培养基地、实践基地,由此引导相关专业的学生真正了解乡村、在毕业后能够入驻乡村。另外,高等院校可以开设乡发展村方面的专业课程,并联系乡村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育潜在的精英。比如在中学加设有关农业生产种植、美丽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相关课程与实践项目,培养乡村学子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9]

总的来说,要想实现乡村的复兴,人才支撑必不可少,这就要求精英的回归以及非精英转向精英的传统上升路径长久地延续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

[1]冯石岗,杨骞.引导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2]卢飞.乡村精英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5):17-18.

[3]黄国辉.和谐社会视野下乡村精英的培育[J].中国国情国力,2007(3):41.

[4]甘灿业.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J].四川行政学报,2013(6).

[5]张英魁,曲翠洁.当前中国乡村精英社会流动的内在机制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3).

[6]吴超.新知新觉: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N].人民日报,2018-10-10.

[7]沈费伟,刘祖云.精英培育、秩序重构与乡村复兴[J].人文杂志,2017(3).

[8]李卓,郭占锋,左停.“后乡村精英”时代的乡村如何治理?——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反思[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5).

[9]阙春萍,周毕芬.农业人口转移背景下乡村精英流失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8(3):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