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彰显
2020-02-10周玮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音乐教育的美育教育功能逐渐凸显出来,因此,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美育的培养。本文主要对高校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美育 功能
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音乐教育重技轻艺现象比较明显,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利。因此,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突出美育教育作用,提升高校音乐教育效果。
一、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分析
(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中,很多内容都能够进行美育教育,美育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特有的功能,能够提升人类的审美意识,通过艺术的美感感动学生。而音乐本身具有情感特点,能够通过声音向人们传递情感,通过音乐和声、旋律以及节奏等方面的变化,使人感受音乐情感的变化,这有利于人们对音乐的联想。从科学美上来说,音乐美育教育能体现在乐曲的创作、材料、音响等方面。从音乐技能方面分析,音乐美育教育能够通过科学的观念和方法,结合人的身心情况因材施教。
从音乐作品本身来看,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就能够体现出美的特征,在音樂的欣赏中涉及对作品背景以及作家的介绍,这些内容都能够体现出社会美。比如贝多芬的《命运》,具有非常强的情感和审美共鸣,在闭目聆听这部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贝多芬一生的命运。对《春江花月夜》的欣赏,能够使人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自然之美。
(二)音乐教育实践审美分析
音乐教学过程中审美实践与美育目标具有一定的联系,能够通过音乐知识、技能以及音乐欣赏等提升审美素质发展。音乐实践本身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需要从音乐知识入门,然后进行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创作,通过音乐实践更有利于对音乐整体的融会贯通。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以及审美特点的分析,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音乐艺术表演中更好地体会音乐美、表现音乐美,进而创造音乐美。通过对音乐的表演和创造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欣赏能力。通过美育实验研究可知,美育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进而更好地欣赏音乐美、评价音乐美,使学生实现美育目标。音乐审美有利于对一个人精神、思想等方面的洗涤、净化和升华,比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歌曲激励着人们投入到抗战中,《春天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中国发展的新气象。所以,通过音乐欣赏,可提升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进而体会音乐的魅力。
二、高校音乐美育培养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音乐情感共鸣
音乐表达的艺术形式比较抽象,但是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和功能却比较高,特别是对于高校来说,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基本的音乐理论外,还包括思想以及情感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音乐教育是高校重要的艺术教育内容,是高雅情操的教育途径,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感染力,对学生情感共鸣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欣赏《红旗颂》这首乐曲时,乐曲的旋律以及歌词能够激发学生对红旗的赞扬之情,联想到战争中有关红旗的故事,艰苦的战争与今天的幸福生活场景在学生的头脑中转换,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进而能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激革命先辈的付出。
(二)音乐内涵提升情感的启示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美育教育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每首乐曲的思想、歌词、旋律以及创作背景等。比如《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学生在对这首作品进行欣赏时,除了对歌词、曲调的感受外,还会联想到这首歌曲的创作历史。《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其中包含了浓郁的爱国之情,通过对这首音乐作品以及历史背景的讲解,学生能够感受到志愿军的高尚品质和大无畏精神,通过乐曲感受志愿军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家乡的思念。乐曲旋律、歌词以及背景都能够打动学生,引发学生的爱国思想,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刻的感知,并感受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现出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功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中,除了传授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做好学生的美育培养工作,通过美育培养使学生在音乐的欣赏和感知上获得启迪,或者通过对音乐作品背景的了解,获得更深刻的情感启迪。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琼琼. 浅谈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才智,2019(07).
[2]张锦锋. 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智库时代,2019(34).
[3]石勇.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职业,2019(20).
[4]薛涛. 德育教育在中职体育课堂中的开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9(20).
(作者简介:周玮,女,硕士研究生,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