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筇竹寺五百罗汉像人物的艺术表现
2020-02-10丁南
摘要:筇竹寺五百罗汉像是由清代民间泥塑大师黎广修及其弟子历时8年所完成的佛教泥塑作品,这是一次传统的佛教造像艺术与民间艺术相碰撞的产物。黎广修一改当时罗汉造像程式化、庄严肃穆的雕塑风气,加入了世俗与人性化的成分,在体现他自己对禅宗思想理解的同时,也展现了高超的雕塑技巧以及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精确把握。可以说,黎广修展现的是他所处时代广大民众的侧面写照。另外,黎广修借鉴部分绘画表现技巧,使雕塑布局更加生动,摆脱了当时佛教造像千篇一律的造型表现方式。
关键词:筇竹寺五百罗汉像 人性化 绘画表现技巧
筇竹寺位于云南昆明西郊玉案山上,始建于唐宋年间,是中国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著名的筇竹寺五百罗汉群像就出自这里。笔者所学专业属绘画类,并且喜好人物绘画表现,深知人物难以表现,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人物绘画基础,其次画人亦画神,神韵的把握可以说是人物画的最高境界。绘画实属平面艺术,而雕塑则是立体三维的,雕塑和绘画看似相差甚远但其中也有所关联。艺术是统一的整体。一个时期所流行的艺术风格会遍及艺术的各个种类。更不必说身为成功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通晓多种艺术门类,这样才能创作出含义深刻的艺术作品。筇竹寺的罗汉像虽属雕塑作品,但在观赏的同时我们一样可以借鉴泥塑大师对人物表现的绝妙处理手法,以及对待艺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五百罗汉群像系清朝光绪年间一次大规模修缮时所造。当时的清政府与太平军持续作战耗费了巨大财力和军力,致使国内各种矛盾日益激化,而云南各方势力矛盾更加显著。云南受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贸易往来频繁但贫富差距巨大,各民族间矛盾与日俱增,最终引发战争,致当时全省人口骤减。①书院、庙、道观等大型文化设施同样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庙、塔、观、寺等“文化形象工程”得以在一些大臣的建议下实现重建。在此背景下,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像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一次佛像创作活动,更是对处在长期战火纷扰中苦不堪言的百姓的一次心灵慰藉。
都说筇竹寺的罗汉像极具民间艺术特点,那么这个具体的民间艺术特点到底体现在哪里呢?其实首要因素还是黎广修本人,其家族传承的泥塑技艺独具地方特色,但涵盖面较小,没有经过系统的雕塑训练。这其实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历史上的技艺传承大多是师承或家族世代相传,要想贯通古今首要的是具有发达的信息条件以及前人的不断总结。而如今所谓的正统专业训练,也是在前人的摸索中总结出来的相对系统专业的教学模式,也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地创新。黎广修独自探索研究,在多年的雕塑创作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总结,至创作筇竹寺五百罗汉像之时已是68岁的老人,在佛理研究、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上,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筇竹寺实属佛教禅宗寺庙。禅宗属于汉传佛教宗派之一。黎广修的罗汉像取材于民间,这也映衬了禅宗“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想。他在进行五百罗汉造像创作之前,对云南的风土人情进行过全方位的深入了解,这为他五百罗汉造像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深入市井街巷与当地百姓聊天交往,从中了解历史风俗,感受传统习俗,打听流传于祖辈市井的小人物、神话故事。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这些经历,凝结了祖祖辈辈的智慧与心血,是已然成为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性格。黎广修所要了解的正是处于当时背景之下昆明人的集体人格。就人种来说,昆明人从根源上有“氐羌”“滇人”“濮人”“叟人”“越人”等民族的影子,但自元、明、清开始,中央为开发边疆从江南移民来汉族。②在生活方式、文化艺术、风俗礼仪等方面带来了中原汉地的智慧与儒雅,为这片民风彪悍之地平添了几分宁静与雅致。这也许就是雕塑中明眸皓齿、儒雅祥和具有书生气息的昆明年轻人的原型。五百罗汉中那具有外国人面孔的异乡人形象,究其缘由——昆明是中国最早通往东南亚、中亚、西亚国际大通道的枢纽城市,各国商人把琥珀、珊瑚、翡翠、象牙之类物品带入云南,自昆明流通于中国内地,再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白铜、食盐等流通至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地,频繁的商贸往来使得昆明从不缺异乡人的存在。③这些便成为泥塑大师丰富的素材来源。比如泥塑中典型的印度僧人形象:长发络腮胡,肤色黝黑,高鼻梁,眼窝深凹,身穿中式服装,右手拿药锄、左手摸象,身体微微前倾,凝视前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罗汉像的原型皆来自普通民众。因此,笔者便依据普通人的年龄特征大致把罗汉雕塑分为三类,即青年、中年、老年。以青年人为例,他们外貌最是清秀,肤色白皙,唇色红润,面颊还有微微的肉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婴儿肥了。他们性格迥异,有的活泼好动、稚气未脱,保留着孩童的好奇心,稍稍觉得有点意思的事情便能三五成群地结伴谈论。有的则性格沉静祥和、少年老成,面带微笑地看着周边的人和事陷入沉思,平静而又专注。有的勤奋好学,手拿书卷独自推敲,忽而参透一处深意,便眉头微松,畅然一笑;或是结伴而坐,互相讨论着某一问题,讲述者表情平和,娓娓道来,而一旁的倾听者则闭口不言,认真倾听。例如两个青年同看一幅画卷,表情和态度反差对比强烈。身穿米色长袍的青年,右手拿卷,面露微笑,注意力却不在画面上,而是被身旁同伴所吸引。居于身侧的蓝袍青年最是有意思,他似是第一次见此画或是钦佩于画家的画工。口唇微张似是发出阵阵赞叹,一边身体不自觉地向前弯曲,两手抓住画卷另一端,势必要瞧个仔细。这简直与我们惊叹之时的神情一模一样。罗汉像面部表情柔和细腻,夸张而不做作,神态刻画鲜活生动又富有年轻人的气质特征。
在筇竹寺的罗汉群像中,大雄宝殿的罗汉群像则更符合平面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原因在于:(1)构图方式。它摒弃一般佛教造像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布局方式,而是选择把墙面看成一幅大的画卷,人物根据观者的视觉经验,前密后疏安排得当。这点其实就有些透视的意思,大雄宝殿的罗汉群像在占据整侧墙面的基础之上以若干小单元的形式呈现,每个小单元里罗汉的运动朝向都往一点集中,而由于观者仰视雕塑,越往上距离越远,人物安排越稀疏,大有近实远虚之意。而要想把每个单元统一于一个整体,雕塑家通过更多的细节安排实现了这一点,比如一个单元里,偶有一两个罗汉视线转向单元外侧,与另一部分里的某一罗汉相呼应,或是坐骑的不同朝向等。通过如此多的细节来使罗汉人物统一在一个整体中。(2)统一背景空间。一般来说,画家会把一幅画面想象成一个空间,所画之物再多,都会统一于這一空间或主题之中。而大雄宝殿里的罗汉群像也是整体统一于一个空间内,呈现相同的故事情节,即罗汉们踏波而行,各显神通。而回想一般的雕塑作品,很少有把雕塑放置于一个统一的背景里,大多是一件雕塑作品就具备一个故事情节。
筇竹寺罗汉群像是民间雕塑甚至是中国雕塑史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借鉴绘画中的部分表现技巧,使雕塑作品在构图、故事情节、人性化等方面更加完美,从而成为雕塑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云龙,著,冯秀英、彭洪俊,校:《滇故琐录校注》,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第59页。
②③杨杨:《泥塑大师——黎广修》,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8页、第116页。
(作者简介:丁南,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2017级,研究方向:具象人物表现)(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