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司鼓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2020-02-10谢永利
摘要:秦腔鼓师是乐队中重要的乐手,除担当乐队统筹指挥外,还承担着整场演出的场次调度、节奏掌控、气氛烘托等重要作用。所谓“一台锣鼓半台戏”,讲的就是作为一名司鼓一定要熟读剧本,对人物的性格、情感进行分析与领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人物心理活动,灵活运用打击乐器将人物情感表现出来。刘毓忠先生曾对司鼓人员说,“九龙口”的位置不好坐。司鼓在秦腔中的地位和整个乐队伴奏中的核心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
关键词:秦腔司鼓 重要性 创新
在分析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司鼓在秦腔戏曲艺术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并结合新舞台艺术,对这一古老的戏曲元素进行深入探析,确保秦腔戏曲艺术能够更好地为舞台表演提供服务。为此,笔者将针对秦腔司鼓在创新中的重要性谈几点看法。
一是要在继承传统程式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求创新。秦腔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并成为梆子腔的“鼻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秦腔“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特别在现代戏创作中有着受当地人欢迎的先天市场优势。这对秦腔打击乐来说,“先行一步”的设计是秦腔舞台能出新彩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秦腔地方戏描写我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矛盾与事物,是很有意义的艺术实践活动。《西京故事》《民乐情》等现代秦腔戏,在秦腔表演中着力发挥每个演员的才能与潜质,尽可能在刻画人物上出彩、传神、感染人,这在当地观众中自然产生剧场效应。秦声秦韵不绝于耳,剧中服饰、灯光、布景的设计有一定的现代追索,特别是打击乐在继承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对鼓板、铜器及乐队之间的配合进行模拟编配试听,在“点法”及韵律上进行修饰完善,使之更加优美、细腻,层次清楚,更好地适应了现代演出市场化的要求和观众的观赏。
二是要积极做好在演奏技巧以及演奏风格方面的创新工作。在整个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充分认识到秦腔在慷慨激昂以及粗犷热烈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還需要明白秦腔在表达过程中存在的声音震耳、粗糙等缺点,且因司鼓的应用在演奏过程中极易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为此,司鼓演奏者在开展演奏活动时需要正确把握角色在剧情中的情绪变化,积极迎合剧情的各种要求与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类演奏技巧,将独特的秦腔艺术风格展现出来,并在演奏的过程中开展独特的艺术创作活动,实现对传统秦腔艺术的改革与创新。在众多的秦腔艺术表演中,翟自忠在司鼓方面的演奏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翟自忠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著名司鼓演奏家,其所演奏的《千古一帝》,在整个演奏过程中的演奏风格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因此,笔者在实践中从演奏技巧、表演手法上大胆尝试,在保证秦腔锣鼓经特色的基础上,将京剧锣鼓融和进去。比如表演中,在爆破出事的危险时刻,韩正卿不顾一切冲进山洞、寻找爆破手郭东祥这一段运用了“水底鱼”“七槌乱砸”等锣鼓经,把秦腔戏曲的灵性、节奏、激情、优美等,通过鼓槌的“准”而“俏”都敲打出来了,克服了传统秦腔艺术在演奏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盲目自我现象。
三是要积极做好整体把握工作,在理解剧情的前提下求创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司鼓杜建武是《李十三》剧本打击乐器的设计师,他在保证传统秦腔打击乐特色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演奏技艺,将戏曲艺术的精髓更好地表现出来。比如在李十三被官兵追杀逃跑的一场戏中,他没有引用秦腔传统的两槌演奏,而是运用了“水底鱼”的演奏方式。他认为,使用两槌演奏,铜器运用单一,节奏无变化,运用“水底鱼”演奏,在运用铜器开展演奏的过程中从慢到快,给人一种逐步上升的艺术效果,确保内情与外景能够达到协调统一,使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最大限度地提升秦腔戏曲所具备的感染力与艺术性。例如在演奏中为了将年过花甲同时重病缠身的老人形象展现出来,演奏者根据情境,不断做好节奏的变化,使人物形象贯穿于整个剧情之中,进而达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绪的目的。所以,把握全局,理解剧情一定要将“伴”字着重凸显出来,同时做好“情”的讲究工作,在演奏的过程中达到“准”和“美”的艺术效果。“伴”字是对打击乐所提出的重点要求。打击乐作为秦腔艺术演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秦腔艺术演奏活动中均为演员、为剧情提供所需的服务,在整个演奏过程中不可将自身置于演员或者是剧情之上,要扮演好服务员的角色,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戏,手上有功,指挥有方,调度有序”。
秦腔艺术家在演奏中需要积极做好创新,将秦腔艺术中所开展的打击乐艺术活动作为开展基础,在后期的演奏活动中不断对乐器自身进行完善与整合,进而优化打击乐的演奏,实现秦腔艺术的生活化。为此,当代秦腔艺术演奏活动在开展中,可充分借助电子设备或者是计算机声音模拟技术,对秦腔艺术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秦腔司鼓的戏曲效果。
(作者简介:谢永利,男,中专,甘肃省张掖市七一剧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二级演奏员,研究方向:戏曲演奏)(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