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融合带来的新启示
2020-02-10陈鹤天
摘要:客家山歌诞生于特有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效融合,现实主义与乡土气息在客家山歌中完美融合,最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表达形式。音乐的发展既离不开文化吸收与继承,更离不开对其他音乐的吸收与借鉴,国内外音乐发展史上不同风格音乐的相互借鉴与创新层出不穷。交响乐是西方音乐的重要代表,古典主义在交响乐中得到了完美呈现,融合了多种西洋乐器演奏的精髓,形成了气势恢宏的艺术效果。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传统客家音乐发展遭遇断层和发展阻滞的问题,这也引起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世界融合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融合有助于客家山歌的可持续发展,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客家山歌 交响乐 融合 新启示
客家人山歌是客家文化的优秀代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客家山歌在全新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下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民间艺人、专家学者、客家山歌爱好者均围绕客家山歌的继承与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与探索。如何在新环境下实现客家山歌的创新保护与创新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客家山歌不仅仅在特定地区传播,更要通过创新实践不断进步突破,通过市场化、时代化的方式推动客家山歌的可持续发展。
一、客家山歌诞生与发展概述
客家人主要是指在西晋末年、唐朝末年和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从黄河流域迁徙至南方的汉人,当前客家人的总数超过了6000万人,遍布国内外。过去客家人主要生活在山区,在长期的工作与劳作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民歌,他们演唱的歌曲被称为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起源于中原地区,在客家人迁徙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改变,通过客家语言进行传唱,其具有形式自由且语调悠扬的特点,成为客家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客家山歌也是口头文学的一种形式,内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多种修辞方法,例如对偶、比拟、夸张、双关、排比等,在人物刻画与心理描寫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客家山歌也成为生活劳动中情景描绘、心理刻画、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客家人是汉族的重要支系,在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中,客家人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同时客家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与语言文化。客家山歌建立在客家方言的基础之上,同时将大量的民俗民风融入其中,《诗经》与唐诗宋词均对客家山歌产生了积极影响,南方少数民族山歌的精华也被吸纳于客家山歌,最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客家山歌体系。与其他山歌一样,客家山歌来自民众的生活与劳作,它在诞生之初就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这也使得客家山歌成为群众性的风俗习惯,无法替代的文化魅力为客家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
二、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关系
任何艺术形式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地方风俗,客家山歌也不例外。客家人主要生活在我国华南与华东的山区,这些地方虽然交通环境略显闭塞,但是却具有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物产,为战乱年代的客家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同时也为客家山歌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客家山歌诞生于客家人的劳作与生活之中,这也使得客家山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比兴的方式抒情,整体节奏以高音为主,内容淳朴而自然。
交响乐是西方音乐的重要代表,它同样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以叙事模式进行内容的表达,逐层展开演奏,最终形成波澜壮阔而逐层推进的演奏效果。交响乐发源自意大利的歌剧序曲,其名称来自希腊语,可以翻译为“一起响”。交响乐由多个乐章构成,其本质是大型管弦乐套曲,通常情况下由四个乐章构成,各个乐章的体裁与奏鸣曲非常相似,规模存在差异,管弦乐的奏法也更为丰富。交响乐非常适合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交响乐需要的演奏者数量众多,往往需要几十个人共同演奏,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在交响乐中均会得到应用。
近年来,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这也使得交响乐迅速走入中国,交响乐与传统民族音乐的融合不断深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钢琴协奏曲《黄河》都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杰出作品,这些作品也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客家山歌的继承与发展不仅要根植于中国大地,更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的优势,围绕客家山歌的发展需求寻找新的方向。交响乐与客家山歌的融合,一方面要考虑到交响乐的格式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其思想内容与情感表达,使得交响乐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得到充分呈现。《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黄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的融合式作品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
三、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融合带来的新启示
(一)有效推动了音乐本体的创新
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融合在客观上丰富了客家山歌的表达形式与音乐本体,这其中包括了和声、配器、结构、节奏等内容,这些共同构成了本地音乐,为音乐表达奠定了基础。丁善德先生创作的《长征交响曲》中,第二乐章就选用了客家山歌《风吹竹叶》作为重要的编写素材,通过结构与表达手法的创新将客家山歌很好地融入交响乐之中。《风吹竹叶》被作为副部第二主题引入,又在主部进行曲中重现,将百姓的期待充分表现出来,使得作品的副部抒情更为充分,与主部较好地对比与融合,使客家山歌的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
《风吹竹叶》是长汀地区流传广泛且颇具影响力的一首民歌作品,这首作品在群众中受到广泛喜爱,为了更加有效地挖掘这首作品的潜力,丁善德先生在作曲技巧方面进行了有效创新。例如复调就是他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他认为在主旋律小型主调作品中增加复调因素能够让作品的表现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而客家民歌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复调手法。《长征交响曲》在创作过程中将客家山歌元素与西方交响乐有效融合,利用交响乐的张力丰富和提升客家音乐的内涵与表现力。
作曲家在传统体裁作品中打破固有范式,并创新创作方式,能够让作品更富有时代特征。山歌与交响乐的融合让客家山歌更具有现代韵味,同时也保持了客家文化的传统韵味与民族特性。传统客家山歌《风吹竹叶》主要表达了当地客家人的思想与情感,而《长征交响曲》中呈现出的《风吹竹叶》则将这种思想情感有效升华,从特定群体上升至整个中华民族,这也使得其作品的境界更上一层楼,实现了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赋予了客家山歌更为丰富的文学气息与精神内涵。
(二)有效扩充客家山歌音乐听众
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融合打破了客家山歌相对闭塞的传播环境,受众局限于客家人的客家山歌开始走向世界舞台,国内外众多剧院和艺术舞台均上演了具有浓郁交响乐气息的客家山歌作品,诸如《松口山歌》《西河山歌》《长汀山歌》等。例如刘湲创作的《土楼回响》被称为“客家音乐文化史诗”,该作品共由五个乐章构成,不同主题共同展现了客家人勤勞勇敢、自强不息、淳厚朴实的精神品格,最终在2001年获得了我国音乐界的最高奖——“金钟奖”金奖,并且在国内外巡演一百余场,获得了海内外华人与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者与欣赏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山歌的自我娱乐功能较为明显,观众的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客家山歌的发展。目前很多客家青年人对山歌的传承缺乏兴趣,仅仅依靠部分专业人士参与很难有效继承和发展客家山歌,而通过交响乐与客家山歌的融合,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客家山歌,为客家山歌积累更多观众群体,同时为客家山歌提供更加广阔的表演与展示舞台,使得客家山歌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有效加强客家山歌的音乐功能
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融合使得客家山歌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与认可,世界人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客家山歌。作曲家吴祖强对《交响山歌》做出了评价,他认为交响音乐与山歌的曲调在这首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看似不相干的内容在同一部作品中顺畅融合,最终成为非常优秀的作品。山歌交响化发展能够再一次有效提升山歌作品的品质,客家文化与客家音乐传承自中国传统文化,山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能够从山歌中感受到看似平凡却非常优秀的思想品质,在交响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向外传递中华文化。族群的认同作用主要是因为“我族”群体与“他族”群体的不同而存在的,这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表现出来,比如音乐、语言、生活习惯、信仰以及历史记忆等。正是这些不一样的方式使得拥有同种音乐、语言、生活习惯、信仰以及历史记忆等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认同关系。女指挥家郑小瑛在回忆《土楼回响》首演时说:“十年前这部作品在闽西龙岩客家地首演的时候,曾吸引了三四千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在一个从来没有听过交响乐的山区体育馆里,观众不仅听得入了神,最后还一起拍手、一起唱。”音乐人的评价是对客家山歌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客家山歌与交响乐融合的支持,这也说明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历史上,客家人数度迁徙,近代之后,客家人更是散落在世界各地。这些人常年旅居客乡,音乐就成了人们彼此慰藉、思念故乡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姜莱,陈菊芬.论文化统战意义下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兼论客家山歌在新加坡[J].客家文博,2018(03).
[2]李建伟.地方文化资源知识开放共享实现——以广东梅州客家山歌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03).
[3]杨宏海.现代移民城市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以深圳客家山歌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14(04).
[4]叶碧青.客家地区交响乐本土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5]石一冰.“客家精神”的交响写照——评王宁新作交响合唱《交响山歌·客家新韵》[J].中国音乐,2010(02).
(作者简介:陈鹤天,男,硕士研究生,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