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龄前儿童童话书籍设计应用
2020-02-10徐博阳
摘要:童话书籍在学龄前儿童启蒙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处于2~7岁的儿童可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来促进智力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市场上童话书籍的同质化、原创性低、缺少选择性等问题,概述童话书籍设计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童话 学龄前儿童 书籍设计
一、童话概述及童话书籍现状分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近百年来,童话在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各个国家中广泛流行。童话故事起初以口述的方式流传,但因口述相传的故事容易被省略或遗忘,使得童话故事确切诞生的年份无法考证。但从可以考究的人类历史记录来看,童话至少已经诞生了千余年之久。早期童话的听众群体包括儿童以及成年人,随着德国格林兄弟《格林童话》的诞生以及其他童话作品的出现,童话正式成为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童话这一文学题材比较适合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启蒙读物,它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感情需要,通过拟人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来构建鲜明的人物形象,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和简洁明了的语言图画来反映现实问题,起到教育、启蒙学龄前儿童思想的目的。现阶段的童话书籍内容丰富,色彩绚丽,塑造的形象多样化,复杂的元素导致童话书过于花哨,增加了儿童阅读难度。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也许会喜欢书中的某一个角色,某一块颜色,却无法享受阅读的乐趣,导致儿童阅读书籍的兴趣下降。
二、学龄前儿童童话书籍设计要素分析
(一)童话内容设计
家长通常将一部童话书的教育意义看得特别重要,选择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童话书给儿童观看,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市面所售的童话书,很多注重故事的内容、寓意,以此来满足家长的购买、选择观念。现如今儿童娱乐方式丰富,童话书籍需要在娱乐与教育之间不断做好平衡,才能受到儿童青睐。
(二)书籍的美感设计
儿童对美的感受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接触的美感通常是一种体验,产生于对某一具体对象的直接感知。儿童在面对一本童话书籍时,第一感官刺激来自眼睛,因此,书籍包装以及书籍插图、文字、符号等元素的审美语言对是否能引起儿童阅读兴趣有着密切联系。
(三)从趣味性和功能性进行设计
童话书籍面向的人群是学龄前儿童,其设计与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接受与喜爱。我国市面上的大部分童话书籍在材质、尺寸、着色、排版等方面没有进行严格思考,依靠内容填充与传统书籍装帧进行制作。一部优秀的童话书籍不仅要注重书籍的趣味性,还要注重功能性。具备让儿童轻易使用翻阅、材质不易破损、有收藏价值等用户体验特性。内容设计上要具备故事情节连贯明了、用色柔和温暖、排版美观和谐等特点。
(四)审美设计
近年来,学龄前儿童美育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儿童通过不断地接触新事物和日常生活体验来提高自身的审美。童话书籍的版式设计、排版设计、插图表现等,要通过儿童的眼睛来发现、感受艺术的美。童话书籍的设计应注重儿童阅读后所产生的审美变化和心理需求变化,以及故事在儿童的心中是否能产生情感共鸣,能够更好地起到启蒙作用。
三、学龄前儿童童话书籍设计方法
(一)版式设计
童话书籍面对2~7岁的儿童群体,需要考虑到儿童身体的力量和破坏力,书籍过大、重量过沉会导致儿童在阅读时产生翻阅不方便、内容阅读顺序混乱、书籍搬运不方便、书籍收纳不方便等问题。书页印刷材质上可选择硬纸板类,这种材质能延长书籍的保存时间,不易损坏,方便儿童翻阅,重量轻,缺点在于内容不能过多,书籍厚度控制在30mm之內,书籍厚度与重量的增加会适得其反。
(二)文字设计
字体可以根据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进行设计,字号符合版面的排版要求,字体粗细以儿童视觉舒适度为准。从版面设计来讲,儿童的识字能力有限,文字排版不宜过长,字数不宜过多,能减轻儿童的阅读负担,在童话书籍的内容描述中应多用插图,采用文图交错的表达方式。
(三)色彩设计
色彩设计是书籍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色彩对儿童的心理及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儿童而言,纯度高、明度高、饱和度大的色彩造成的视觉刺激更强。童话书籍的设计中,对黄、橙、红、绿、蓝、紫、白、黑等多种单色的运用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合理的色彩应用可以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达到启发儿童的作用。
四、结语
现如今,学龄前儿童启蒙读物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市场上存在的一些内容驳杂、画风低俗、缺乏原创性的儿童童话书籍对儿童启蒙教育有着不小的影响。对于未来学龄前儿童启蒙教育的发展,希望国内书籍作者在提高原创性和故事改编的基础上,多参考国内外优秀童话典藏书籍,注重书籍设计,在儿童启蒙教育发展前景良好的当下,把优秀的国内童话书籍设计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成丹丹.学前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马玲.孩子的早期阅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闫春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徐博阳,男,硕士研究生在读,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