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第四极”呼之欲出

2020-02-10何子维

南风窗 2020年3期
关键词:成渝城市群成都

何子维

火锅重庆与麻将成都的纠葛,从GDP的比赛,到排行榜的互怼,可能是中国当下最富戏剧性的双城记。

近几年,两地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合作的呼声大于竞争的呐喊,而在政策层面上的变化着实让人吃惊—从经济区到城市群,从区域发展到城市化,2020年伊始,高層直接定调,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也是中国其他城市群梦寐以求的“第四极”。但为什么是重庆和成都?

人口和资金的吸附“双子”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奇迹。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化率从18%迅速地提高到了58%,城镇人口增长了约5倍。

在经济学家看来,更大的城市意味着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快的经济增长。比如陆铭这样专门研究城市和区域发展政策的经济学教授就指出,城市发展不应该人往高处走,资源往低处走。

“城市群策略”是近几年城市规划的热词,也是一个变通方案。在行业术语中,也叫作“借用面积”。理论上,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既能获得集聚的优势,又能避免自身扩张带来的不利因素,比如拥挤。

中国的城市规划是一张“19+2”城市群分布格局图,即19个城市群以及以新疆喀什和西藏拉萨为中心的2个城市圈。也就是说,这些超级城市群将构成城市集团的主干。

其中,三个城市群已经步入正轨,分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它们被视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极”。至于有关“第四极”的竞争,从讨论“谁和谁抱团”到“谁有资格当老大”,各界在剩下的城市群中一直不断争议。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群“第四极”呼之欲出。

中西部,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早在2013年,李克强总理就指出了这一点。回顾历史,1979年以来,中西部的经济占全国比例一度下滑,从2006年开始触底反弹,中国的经济中心也在这一年开始西移,尤其是往西南移动,成为了唐朝以来最大的转向。再加上,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经济减速,曾经带给中国东南沿海的经贸机遇出现下滑趋势,而中国中西部内需市场开始崛起。

这时,在中西部地区,打造一个动能更加强劲的驱动核,助力全国经济动能转换尤其重要。成渝地区无疑被寄予厚望。

GDP证明了这一点。2018年,川渝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6万亿元,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而成渝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又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尽管成渝的表现不如城市群“三极”,与以17.9万亿元领跑的长三角城市群存在明显差距,但成渝也有自己的优势。

一是人口吸引力。2015年到2018年,全国只有珠三角、长三角新增人口超过100万,而长江中游和成渝紧随其后,成渝人口在三年内增长63.8万人,超过京津冀,排在第四位。

二是资金总量。成都和重庆汇集的资金总量都超过3.5万亿元,如果加起来则达到7.5万亿元,仅次于北上深广杭,也比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高出不少,基本相当于武汉、郑州、济南和青岛四者的总和。

成都和重庆汇集的资金总量都超过3.5万亿元,如果加起来则达到7.5万亿元,仅次于北上深广杭,也比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高出不少,基本相当于武汉、郑州、济南和青岛四者的总和。

还有一点是其他城市难以超越的—地理禀赋。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沿海城市群,成渝位于内陆,四川盆地与长江水系的水乳交融,处于长江经济带和包昆通道的交汇地带,蜀道险峻、易守难攻,战略地位优势明显。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在谈到西部如何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时,就曾坚定地表示,成都、重庆这样的中国西部城市,其实是一边挑着东边太平洋,一边挑着西边波罗的海,这个棋用活了,东西都有很开阔的伸展空间。

工业感PK科技感

战略可以引领,但城市群的建设不是靠“画个圈”就能实现的,最终还是得靠城市间市场的互补与合作。但成渝两地则是出了名的“冤家对头”,从工业、商贸、交通到文化、体育、旅游的全方位竞争从未停歇。

成渝本是一家。1997年,重庆从四川“剥离”,升级为直辖市。行政地位的变化,使一切都变得微妙起来。两地的“暗战”仅仅在一年后就演变成直接冲突,当重庆前卫寰岛客场2∶0击败四川全兴,成都球迷围攻重庆球迷。

球迷的这种情绪可以说是成渝竞争的一个截面,不仅体现了民间对川渝分治的不适,也反映了成渝双城博弈的热度,而最核心的竞争还在于经济和产业之间。

看GDP,数字上是重庆超过成都,那是因为重庆的容量大。其实一旦分配到人头上,成都人均更富裕。

产业竞争也难分高低。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成都和重庆均将该产业列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英特尔来成都,惠普则将工厂建在了重庆。富士康在成都生产平板电脑,则在重庆主推手机业务。不仅如此,成渝都开通了直达欧洲的货运班列,以满足IT产品的运输要求。

竞争,肯定存在,但成渝两城相当部分官员和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成渝两地的产业结构实际上极具互补性。

重庆因开埠而兴,码头文明带来了工商业的底色。抗战时期因为陪都红了一把,1949年后又夯实了制造业门类。1997年成为直辖市,获得不少政策红利。约十年前,重庆首先迎来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西进”运动,惠普、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IT巨头相继落户,一个庞大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在重庆迅猛生长。全球大约每3台笔记本电脑,便有一台重庆制造。

笔记本电脑奠定了重庆电子产业的基础,还给带来了充足的后劲,向着手机产业延伸。集聚了vivo、OPPO、华为等几百家手机制造企业的重庆,成为了仅次于广东的第二大手机制造基地。在此基础上,以整机生产厂家为中心,包括主板、触摸屏、摄像头等零部件产业链也形成。

作为老牌支柱产业,拥有长安、力帆、等多个品牌的重庆汽车工业也在转型调整中获得新生,持续成为中国最大的微车生产基地。

对于“工业感”十足的重庆,相比之下,成都的“科技感”更浓。

成都的基底是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衰落后,成都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一手搞文化、旅游,一手当买办,吸引大量国内外公司在成都设立了西南地区的总部。

再后来,成都的产业门类逐渐丰富,有了手游“第四城”、中国文创“第三城”等称号,成都的江湖地位也随之上升。这其中,成都诞生了国内移动游戏收入榜第一名的手游《王者荣耀》,以及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就可以看作是成都文化产业崛起的一个序曲。

有人认为,成都游戏、文化产业的崛起,是成都人“爱耍”的天性使然。成都人则干脆将“爱耍”的天性进行到底。据《2018抖音城市大数据报告》显示,成都成为抖音用户打卡最多的城市之一,大熊猫繁育基地上榜最热景区。在网络时代,“網红”一词也给予了成都一个新的标签,这里不仅诞生了一大批网红,还诞生了全国最大的网红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其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继2017年首次入榜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后,作为中西部唯一入榜城市,成都排名持续攀升,2019年升至全球金融中心第73位。

重庆重,成都轻,可以说,两个城市格调全然不同,但丝毫不妨碍两地发挥比较优势。对于成渝而言,做大蛋糕、做大经济产业体量,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有足够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整片区域,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两地一体化,远比“内斗”要务实。

不平衡的“小兄弟们”

要唱好“双城记”,成渝相向而行也成了必然。重庆喊出了向西,成都也迎来了一路向东。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自我调节,成渝之间“竞大于合”的难题将逐一解决。要发展城市群,成渝面临的最大难题或许不在于“竞”,而在于提升成渝两座城市之外的“兄弟城市的塌陷”。

而这一点,恰好是高层赋予成渝两地的使命—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庆市辖区加上成都市辖区。事实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城市群政策”的一个普遍信号:相比花心思落脚于某一个具体的点,更在意由点及面的连片带动。

除了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成渝两城之间大量的兄弟城市GDP在1000亿元左右“挣扎”。即便是排第三的绵阳,其GDP也仅略超过重庆十分之一,与万亿级的两座核心城市差距过大。

这个逻辑不难理解。可以看到,长三角城市群不是狭义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概念,它还扩容到了安徽全省。京津冀光有北京、天津不够,还要辐射冀中南。这解释了为什么在中西部地区,成渝往往能领先武汉等其他城市,简单来说,成渝联手,辐射的面积和人口更多,带动作用更强。

就目前而言,以成渝两座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兄弟城市任重而道远。

观察现有的三大城市群,可以看到一个“共同富裕”现象。比如,珠三角除了广深,还有东莞、佛山。京津冀除了京津,还有唐山。长三角更是如此,不仅有上海,还有苏锡常、杭州、南京、合肥等一众经济强市。

从经济数据来看,在两个核心特大城市中间的中小城市,普遍达到了5000亿到6000亿元规模的经济体量,低一点的也约3000亿元的量级。相比之下,除了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成渝两城之间大量的兄弟城市GDP在1000亿元左右“挣扎”。即便是排第三的绵阳,其GDP也仅略超过重庆十分之一,与万亿级的两座核心城市差距过大。

由此可见,如何让重庆和成都加速带动两城之间中小城市的发展,这才是发展成渝经济圈真正的挑战。事实上,近年来,多个城市间早已开始布局,合作也变得频繁起来。

首先是空间的压缩。“在高铁上,我每天都能看到熟悉的面孔。”一个居住在内江市的居民告诉《南风窗》记者。内江地处成渝连线的正中位置,在进入高铁时代后,这个城市的居民可以去重庆就业,也可以去成都寻找机会了,而到两边的时间都仅约40分钟。

对大城市来说,这样的通勤时间稀疏平常。在内江之外,还有一系列兄弟城市因成渝高铁的竣工,使要素的流动变得更加便捷。

其次是城市规划相向对接。在过去几年,重庆重仓自己的家底渝西,到明确提出由21个行政区构成重庆主城区都市圈,再到重组高新区,即科学城。成都也不例外,从成都第二机场的建设,到三年前提出的东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东移。

重庆向西,成都向东,但目标都一样—建设中国区域经济的“第四极”,让巴蜀大地乘势而上。

猜你喜欢

成渝城市群成都
穿过成都去看你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成都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在成都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