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有肉,心里有家
2020-02-10之心
之心
《上味·过年》真是一组好看还“好吃”的文章,不先填饱肚子都没勇气看的那种。
“在中国,不管什么节日,人们都能把它变成一个吃美食的日子。”网友们的总结既真实又精辟。作为传统节日“重头戏”的春节,当然也不例外。进入腊月后,每次与母亲视频,她都要絮叨家里准备了哪些好吃的,腊鱼、腊肉、香肠,今年还买了四只番鸭。“猪是吃菜的,鸭是吃草的,鱼是湖里野生的,城市里可吃不到。”她强调。大概是因为我在广州待过,跟她灌输过老广那套“人工养的不如野生天然的”理念,她便记住了。
其实,不用这些美味“诱惑”,回家过年也是我理所当然的选择。一则,中国人过年的最大期许就是阖家团圆。我们这代人,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机会陪父母家人,春节假期机会难得。二则,城市虽好,我也逐渐适应了其生活方式,但内心始终有种乡愁,一到过年就会自发触动。
但你也很难否认美味本身的魅力和吸引力。从小被美食喂大中国人,谁心里还没一本关于吃的图鉴呢,谁生活中还没有过美食当前不知如何取舍的甜蜜纠结呢?
如今,城市大餐馆、酒店的食物,已经越来越趋同了,普遍追求清淡、原味;只有隐没在城中村、小弄堂、郊区的苍蝇馆子、大排档,或者农村的土灶大锅,还在用烟熏火燎、煎烤烹炸,呈现野性十足的饮食人间。虽然在理性上,人人都知道前者更有利于健康,但偏偏人又是感性的动物,一个“好吃”就可以完胜任何借口。这真是让人无奈又值得自嘲的现实。
求学、就业、旅游等机遇,大大拓展了现代人的生活圈。本地吃腻了,就去一个新地方尝鲜。多年前,广州到武汉的高铁开通时,报纸用的标题大意就是“朝啖广府茶,午食武昌鱼”。如今,用“吃”给新开通的高铁做标注,已成为媒体的常规操作。我们甚至都不需要走出平常的生活半径,就能吃遍全国、吃遍天下,因为有了外卖。
对现在的国人来说,“吃”不仅是果腹的刚需,还带有更丰富深层的内蕴。比如,一个爱吃、喜欢寻觅美食的人,大抵是热爱生活的,是单纯、乐观、亲和的。人们早已摒弃将追求口腹之欲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偏见,而是将能吃、会吃、会做饭作为一种实用技能。这是物质丰裕时代对人们的馈赠,也是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换来的幸福。
现在的过年,大人小孩当然不会像过去那么“馋”,但张罗一大桌子好吃的,仍是亿万中国人必不可少的流程。还有什么比美食更好的媒介,让含蓄内敛的中国人传情达意呢?在菜香酒香里,在家人围绕的餐桌旁,在火锅蒸腾的热气间,家的温暖、陪伴的幸福、努力的意义、对未来的期许,在每个人心间释放到最大值。再华丽复杂的表达,都不如那位上海阿姨所说的直抵人心:“当然是大团圆好啦。”
這是中国人才懂的关于“吃”和“家”的强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