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
2020-02-10杜雪娇赵黎明
杜雪娇 赵黎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规范,与时代要求契合,推动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魅力永久,展现时代风采。传统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的灵魂,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容,它是我们的精神宝库。在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影响下,传承传统文化,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①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化元素,提高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与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实现文化繁荣主线。
一、传统文化的“流行”面临意识、教育、创新、保障多方困境
第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意识淡薄。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文化体系正在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价值体系与价值观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向中国渗透,不仅消解了国内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抹杀了我国优秀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群众、文化部门乃至政府缺少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被西方盗用,并扭曲诠释,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常不利。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薄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处在边缘状态,对传统文化缺少客观、全面的认识,何为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单一、师资薄弱、课程体系不科学、教育方式单一、途径陈旧,受理性主义影响,传统文化的学科地位非常薄弱,课程设计不合理,都是当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受限。虽然近几年也开展了很多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也收到了很好的反响,但并没真正体现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方式受限。在功利性与现实性的双重影响下,外加传承人员自身素养不够,造成了部分传承人员对传承工作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等问题②。对此,必须创新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平台结合在一起,发展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承方式,如,2019 年播放的《中华诗词大会》就是其中成功的典范。
第四,传统文化传承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近几年,党与政府高度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并且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投入与扶持力度。但就现实来看:虽然中央有财政投入,但和传承传统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地方政府在引入民营资本时,缺少法律和政策支持,很难发挥民营单位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支撑作用。另外,由于传统文化产业化偏低、缺少法律与制度保障,很多工作落实不到位。
二、提升传统文化传承主体文化自觉,发挥传承主体作用
首先,提高传统文化认同和自觉。开展文化反思,将传统文化放在现代社会转型环境中,思考哪种文化才能推进人类文明发展,从而产生文化自觉性;通过推进传统文化群众化进程,引导群众认识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灌输与再解释,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同时,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文化自尊与自信,主动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③。
其次,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既是历史形成,也是群众考验后的结果。我们要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与中国本土文化价值观相协调,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处理好西学与国学比例。同时,建成一支能力强、作风硬、敢担当的队伍,充分发挥文化战线组织作用,推动传统文化在群众与基层间的传承。
最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第一,形成权威的政府管理体系,激发政府导向功能,增强行政管理,提高群众文化自觉性,将传承文化落到实处。第二,健全党政管理、分工负责、组织规划等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努力做到责任与目标统一,形成全民族协调的文化发展氛围。以此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传统文化“流行”营造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丰富传统文化传承方式,推进文化教育进程
首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础性作用。以习近平讲话精神为指引,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自由发展的原则,将传统仁爱作为主线,重视传统人文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提高群众的人文关怀与理性思维能力;以自然哲学为出发点,让公民社会建设与传统游戏文化结合在一起,打造良好的传承传统文化氛围。
其次,开发和完善媒介传承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承方式,挖掘传统文化内容,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第一,支持数字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在政策颁布、行政立法、管理制度上给予支持。第二,让中国文化典籍进行数字化开发,积极培育传统文化的创意产业,挖掘并利用新媒体传承传统文化。
最后,发挥文化场馆的传承作用。第一,增加场馆数量,加大对文化馆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民间做好文化馆建设工作。第二,明确主题、科学规划,做好文化馆内涵建设,结合文化馆功能主题,提高文化馆文化传承价值。第三,统筹文化馆城乡建设,做到有所侧重与统一,提高文化传承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四、促进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提高国内国际影响力
首先,强化文化整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文化体系。在大同理想、人文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影响下,让文化资源有机的融汇在一起,形成新的文化体系。在价值观上,将优秀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与西方优秀的发展理念融合,最终形成和谐、自强的民族气质。在物质层面,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从中国五千年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建设成果中,提炼出富强、幸福、发展的中国形象。
其次,通过文化比较和借鉴,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文化比较承载着进化文化的责任,通过文化比较,能兴利除弊,充分挖掘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体系,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先进文化。因此,我们要结合中国国情,以优良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坚持发展信念与方针,打造安全的国家文化防线。
最后,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第一,立足国情,拟定传统优秀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第二,打造多元文化渠道,加大媒介传播,提高社会组织与民间个人积极性,形成全覆盖、宽视角的文化交流局面。第三,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提高传统文化的创造力与影响力,形成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
五、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制度化建设,构建文化保障体系
首先,加强文化立法。第一,做好对传统文化的归纳与整理工作,明确法律保护内容,制定民间保护、文化传承、思想保护等各种法律体系,清楚文化传承的重难点。第二,分清传承客体与主体间的义务与责任,确保传承客体、主体与内容在法律上的地位权利。第三,在民间与政府文化传承中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界定政府权利与责任,规定政府参与内容与范围,通过建立传统文化安全防御体系,确保优秀传统文化不受资本主义文化糟粕的影响,让广大群众自觉的参与到维护文化安全的工作中,用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传承传统中国文化,打造出与世界文化交流合作的空间。
其次,建立道德制约机制。通过社会舆论帮助群众规避行为,打造良好的文化传承环境。社会舆论展现了道德他律的积极性与作用,传承传统文化,打造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借助社会舆论指引群众思想与心理变化。利用社会舆论在社会形成的道德约束力,帮助群众调整自身行为、语言和思想。同时,借助道德榜样引领群众规范自身观念与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将道德榜样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体现,它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标杆,是传统理想完美道德的综合展现。不仅能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提高传统文化影响力,同时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最后,树立安全文化意识,抵制霸权文化。国家文化安全,关系着国家文化形象、文化主权、民族精神、综合国力等战略问题,在全球化建设的当下,文化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点。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做好文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提高民族创造力,打破僵化的思维,更新民族观念,实现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第二,优化国家文化安全预防体系。明确预警对象,加快文化市场监管力度,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做好文化安全的研究工作,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安全文化预防机制。
注释:
①李晶晶.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8(20):70-70.
②李晶晶.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8(20):70-70.
③郭万超,孟晓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存在的主要问题[J].人民论坛,2017(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