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文学景观
——对自媒体与当代文学关系的一种考察
2020-02-10单昕
单 昕
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数字时代应运而生。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当代文化生态。即便是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生产和传播,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字技术,由纸媒独霸天下转向多种媒体并存互动的状态,数字时代的文学景观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本文将以自媒体这一载体为例,探析数字信息技术背景下当代文学在文学观念、叙事伦理、审美范式、生产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变革。
一、 旧酒新瓶:当代文学的传播范式变迁
20世纪末以来,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在大众传播层面,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引发了信息存储、处理和传播的巨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诸多由数字技术支撑的媒体应运而生,自媒体是其中之一。“大众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全球信息及知识系统连接后所展现出来的大众如何提供、分享他们自身的信息、新闻的渠道和方式。”美国学者谢恩·鲍曼和克里斯·威利斯这样界定自媒体(1)Dan Gillmor, “Here Comes We Media”,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January/February, 2003. http:∥www.cjr.org/year/03/1/gillmor.asp.转引自陈宪奎《2003-2014年中美自媒体研究和比较分析》,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3期,第80~98页。。在中国的传媒领域中,自媒体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网络论坛、个人网站和APP等,因它们所带有的自发性、即时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不仅成为大众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首选载体,也成为令传统文学焕发新活力的重要场域。
博客的产生宣告了个人化媒体的来临,是较早的自媒体表现形态,被称为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且允许读者以互动的方式发表意见,呈现出信息传播的自发性与交互性特征。新世纪初,博客在中国网络空间蓬勃兴起时,便有众多作家和知名文学期刊、文学批评和研究刊物将博客作为阵地,展示文学创作,传播文学观念,制造文学话题,引领文学批评。当代知名作家莫言、余华、格非、贾平凹、于坚、麦家等均在知名网站开设个人博客,由作家本人或团队经营,发布信息并持续更新。莫言的新浪博客开设于2009年,在当年12月24日上传的《第一篇博文》中,他这样写道:
我去新浪接受采访,为了一本名叫《蛙》的新书。我进门刚刚坐定,一个小伙子,就拿着一张白纸,白纸上有黑字,很小,我看不清。他说:莫老师,我给你开通了博客,还有微博。我说博客我知道,可什么叫微博?于是他告诉了我什么叫微博。他要把我的手机和微博捆绑起来,我说,不,一听到捆绑我就害怕。小时候,被人家捆绑怕了。
回家吃饭,就有人电话,说你也开博了啊。我说你怎么知道的。想想真可怕,这才多大一会儿,就很多人知道了。而且,那人告诉我,要开,就要写,否则,人家要骂的。我这才明白,上了新浪那个小家伙的当了。博客,基本上是条那个船。上去容易,下来,就要挨骂。我联想到,多年前,王朔马未都等爷,成立“海马影视中心”,发展会员,谁要被他们相中了,如果不参加,他们就会登报把这个人开除。吓得我们,纷纷参加。这个博客,当然比“海马影视中心”文明。
我想,就先写一篇吧,不知道博文,是不是可以这样写。感谢朋友,我很懒惰,看电脑久了头晕,也不会复杂操作,如果久不更新,还望大家原谅啊!圣诞节,我祝您花好月圆,今天农历初几?有月亮吗?不知道,花好月圆,就是个意思了(2)莫言.第一篇博文[EB/OL]. (2009-12-24)[2020-04-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cd9f50100gl5m.html.。
在第一篇博客文章中,莫言颇幽默地交代了博客开设的原委,形象地透露出博客的影响力,也表达出传统作家在自媒体时代面对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时的“诚惶诚恐”。这篇短文在博客发表时的格式并不工整,从侧面表现出莫言对博客操作仍比较陌生。莫言面对博客所代表的数字化写作方式和持续更新的发表方式时的疏离感,在四十岁以上的传统作家中应该是相当有代表性的。三天之后,莫言上传了《博文第二》,以流水账的方式记叙了自己在石家庄演讲的经历。这一非常不“莫言”的题目和写法,说明莫言此时对博客的操作和发表规则仍处在摸索之中。2009至2011年间,莫言共发布博文13篇,其中既包括他在各地的演讲和对话,如《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也有《马的眼镜》等散文,还有《老莫学书》《老莫涂鸦》等对自己书法作品的展示,甚至包括打油诗,体裁多样,图文并茂。莫言博客的一篇博文题为《从小说到歌剧》(发布时间为2017年11月10日),是为由《檀香刑》改编的同名歌剧上演而作。其中提到了小说《檀香刑》的创作背景,并附莫言写作手稿,与另一篇《〈透明的红萝卜〉杂忆》一样,极具史料价值。在文中莫言表示,“我阅读西方文学数十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意识,深入时想着浅出,靠近时想着摆脱,臣服时想着叛逆。《檀香刑》是我试图彻底摆脱西方文学影响的一次努力,也是我用小说的方式向民间戏曲的一次致敬”(3)莫言.从小说到歌剧[EB/OL]. (2017-11-10)[2020-04-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cd9f50102xd89.html.。这段话不仅进一步阐释了莫言的文学观念,也为读者、批评家、文学研究者解读他的作品提供了有效的视角。莫言全部博文共计23篇,其中有19篇被新浪博客平台推荐,这对莫言博文及文学观念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新浪公布的数据来看,《悠着点,慢着点》一文阅读量最大,为312 749次,被转载5 239次;在1 714条评论中,多数读者引用文章段落并赞同莫言所提出的文学的责任之观点。其余博文绝大多数也有万次以上阅读和数百条评论。以上个案说明博客这一自媒体成为信息发布、接收、共享的重要平台,对经典作家影响力的提升,对其作品及文学观念的推广都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作家外,刘再复、孙绍振、陈晓明、王岳川、温儒敏、谢有顺、程光炜、葛红兵、陶东风等知名学者和批评家也开设个人博客,发布批评文章,传播学术观点。此外,《收获》《十月》《人民文学》《上海文学》《诗刊》《北京文学》等原创文学期刊和《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等文学研究和批评期刊均开设了官方博客,在博客中发布刊物目录、热点文章、活动资讯、征稿启事等,通过以上方式推广办刊理念,塑造品牌形象,吸引读者关注并借此提升销量。这些个人或机构的自媒体通过参与公共信息的生产和流通,重构了当代文学生产的媒介空间格局。
移动互联网的极速成长催生了新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以微信为集大成者。2012年8月23日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它是腾讯公司在微信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机构都可以申请开通公众号,发布以文字、图片和语音为呈现方式的信息。微信公众平台一经发布便吸引了众多嗅觉灵敏的媒体,将其作为纸质杂志和报纸在数字时代的延伸。近年来,微信公众号也逐渐成为文学生产传播的又一优势性自媒体。各大出版社、期刊、研究机构等纷纷建立公众号,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公众号的运营策略较有代表性。2017年10月,马原新作长篇小说《黄棠一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自11月该书进入宣传期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就发布大量相关内容为该书造势,如“写作课”栏目发表马原的文章《我理解的好小说》(11月13日)。《中国文学好书·2017年10月书单》(11月14日)中也对该书进行了推介,发表访谈《马原:一场大病把我变成思想家》(11月15日)。《黄棠一家》新书发布会预告《马原、余华、陈晓明对谈“先锋与现实”》 (11月16日)、《黄棠一家》新书发布会实录《余华:除了文学没有别的话题,那是一个美好的年代》(11月19日)、《黄棠一家》新书发布会实录《马原:这个世界哪儿出了毛病》(11月22日)等陆续发布,持续一周的信息“轰炸”辅之以各种途径的宣传,使马原新作出版的消息迅速传播,成为当代文坛的热门话题。“大病”和“思想”等有力的关键词、怀旧的氛围营造、余华和陈晓明的加持,这些因素足以引起读者对该书的兴趣。其中《余华:除了文学没有别的话题,那是一个美好的年代》一文发布十天内就获得近2万次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充分利用了跨媒介传播中媒介形式的互动,利用技术优势打造自媒体平台,有力地提升了印刷传播的信息容量、覆盖范围和传播速度,为作品的传播和推广施以助力。
一些文学评论家也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文学评论,传播学术观点。批评家谢有顺的个人公众号“谢有顺说小说”于2017年4月创立,开通半年内发文70余篇,公众号推文内容包括学术文章、与作家或批评家的对谈、讲座预告等,其中《谈谈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观》(阅读数量16 657)、《诺奖喧嚣过去,平心静气论莫言》(阅读数量11 862)等文章,发布一个月余均获得一万次以上阅读,公众号的留言功能也吸引了众多读者进行关于文章的讨论和反馈,实现了自媒体对信息的交互功能,有利于学术观点的传播与推广。此外,自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加关注”“加好友”等周边功能使得信息呈现出社群互动的聚合性,这种 “圈子化”的方式使信息的传播将封闭和开放的状态相结合,通过需求相似的小群体的强势互动扩大传播效果,将有效信息大范围推广。因而,一直以纸质媒体为传播途径的传统文学在自媒体的加持下,获得了文学声誉与市场效益的双赢。
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数字技术手段在当代文化空间中的普及,使得文学生产的传统模式日渐式微,作家和期刊、出版社等权力机构也必须放下身段,加入争夺市场占位与经济效益的角逐。文学场域中的运行法则由之前的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文艺政策,转变为由经济利益主导的市场规律,21世纪的中国文学正逐渐适应这种生产和传播范式的变革并激发出生命力,为自身打开了新的局面。
二、 互动与对话:一种新型文学关系的生成
鲍曼和威利斯在《我们即媒体:受众如何塑造未来的新闻与信息》中提出新闻业的转折在于“参与式新闻”的出现。自媒体的受众“参与”特性决定了它能够在多元对话的时代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当代文学场域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作家与读者之间输出者与输入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传播者与接受者、供给与需求等固有的二元对立的界限渐渐消弭,互动与对话成为自媒体文化空间中的一种新型文学关系,其中所包含的激情与力量进一步改写了当代文学的生态景观。
余华是当代著名作家中较早开通新浪博客的,他最早一篇博文发布于2005年9月,首发的4篇博文分别是关于伦茨、福克纳、大仲马和哈金的阅读感受,这也能够说明余华的知识谱系中世界文学占有很大比重。余华博客文章共计139篇,除散文随笔和艺术评论外还特别设有“互动”栏目,共发文32篇,均为余华就文学问题与读者的文字互动。互动的话题较为开阔,涵盖面广,既有作为作家的文学观念表达,如“在我心目中,马尔克斯是在世的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4)余华. 互动—鹤琳[EB/OL].[2005-10-0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32270100004o.html.,“内心的宽广让托尔斯泰写下了这么多不同的人和这么多不同的命运。与此相反,那些热衷于描述自己隐私的,其实不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分泌”(5)余华. 互动—鹤琳[EB/OL].[2005-10-0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32270100004o.html.,也有对自己写作经历的回顾,还有关于小说《兄弟》创作的内心轨迹。“互动”栏目的32篇博文可以说是自媒体时代新型文学关系的个案,它们令余华卸下“著名作家”的神秘光环,由言说者转换身份为对话者,与读者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互动”中的余华相当重视读者的意见,面对读者提出的“我有些得寸进尺地希望你能把新书全搬来,呵呵。写了这些不知你是否会看哟。不看就算我自说自话吧”的要求,余华回复:“我今天下午就要去上海了,然后还要去别的地方,下月初回到北京后,我会尽快和新浪读书频道的编辑联系,尽快在网上出现更多的篇幅”(6)余华. 互动—鹤琳[EB/OL].[2005-10-0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32270100004o.html.。余华对读者诉求的积极回应、对作家身份的重新设置是自媒体文学传播特性的典型表征,互动对话激发了读者/受众的积极性,使其分裂为信息传播的节点,在接收信息后又利用自媒体复制信息并加速传播,促进了信息的几何级扩散,颠覆了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使有效信息由中心向边缘呈辐射型扩散。余华博客中另有一栏目“《兄弟》在国外”,刊载了15篇法国、比利时、瑞士各报所刊发的《兄弟》一书的评论,每篇均具有万余次阅读量和上千条转载量。其中一篇报道中这样评价《兄弟》:“这是一部大河小说,宏伟地编织着,既是一部流浪小说又是一部荒诞小说。这为了解今天的中国,慷慨地打开了一扇门。”(7)法国《十字架报》.受伤的中国景象[EB/OL].[2008-05-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32270100bfpj.html.《兄弟》一书因情节的荒诞和形式的粗糙在国内遭到诸多负面评价,海外报道和评论又因地域与语言的差异而未能在中国读者间获得认知,余华在博客中发布《兄弟》的海外评论,不仅有助于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为自己“拨乱反正”,稍稍抵消国内批评声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这些海外报道也能够为余华作品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切实的资料。
一向以严肃面目示人的学者型作家格非也曾通过自媒体与读者互动。其长篇小说《春尽江南》出版时,为配合出版社的营销宣传,格非参加了新浪微博发起的“微访谈”活动。在访谈中,格非回答了读者的25条提问,既包括对自身创作转型的梳理,认为“创作中最大的变化和收获,我想就是可以正面地切入现实。现实是最难把握的,《追忆乌攸先生》是一篇想象性的作品,《迷舟》写的是历史,而《春尽江南》是直接描述现实。多年来,我一直在为此做准备”;也有对文学观念的表达,如“小说归根到底是虚构作品,我加入一些真实的元素,无非是为了使它更具现实感,我不知道读者是什么感觉。但写作中,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还有对当代小说前景的预测,“小说已经没有可能重现十九世纪的辉煌,但在中国目前的文化现实中,它的作用难以被取代。往往小说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就是面临巨大变革契机的时候”;也包括对作品结构的具体解释,“《春尽江南》的结构,我既要考虑三部曲的联络,同时也会将它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考虑它的结构方式。我本来想让故事在三个月内全部结束,来凸显时间被压扁以后所带给我们的感觉,但后来调整为一年,为故事的生长,保留了一定的时间长度”(8)格非.微访谈[EB/OL].[2011-09-14]. https:∥weibo.com/u/2323238791?is_search=0&visible=0&is_all=1&is_tag=0&profile_ftype=1&page=1#feedtop.等。在每条微博140字的简短篇幅之内,格非以简练的语言回顾了其创作的转型,呈现了个人的文学价值观,表达了对马尔克斯和莫言等作家的认可,也介绍了小说灵感的来源、结构和情节设置的因由,以及对中国当下文化现实中小说境遇的忧虑与期待,表现出与读者进行深层次交流的强烈意愿。格非与读者的互动对话,再一次彰显了文学生态系统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性存在,也印证了自媒体作为勾连这种关系的载体的有效性。
相较于作家注重在互动中构建个人话语体系,文学生产机构则更看重自媒体的互动功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收获》是较早开设微信公众号的文学期刊,除利用公众号发布作品节选、书评、作家访谈等内容外,还开通了微店功能,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杂志的购买页面,可通过微店征订全年杂志,也可购买单册或合订本,当天接单即可发货,克服了通过邮局订阅周期长、手续烦琐的缺点,丰富了杂志的发行渠道。《人民文学》也在其公众号中开辟了微店功能,并作出“刊庆特惠:任选三期只需三十元”的打折促销活动;此外,微店中除了杂志的中文版外,还有中英双语版、英文版、日语版、韩语版的过刊可供购买。2017年8月29日至9月4日期间,《人民文学》微店开展“刮刮有奖,获赠莫言签名本”活动,凡关注刊物公众号者,刮卡获赠《人民文学》2017年第9期莫言签名本,“莫言新作”栏目包含莫言获诺奖后期刊首发作品《锦衣》(戏曲文学剧本)和《七星曜我》(组诗)。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王牌期刊,《人民文学》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学话语权,掌控着极其丰厚的象征资本,即便如此也开始顺应市场进行转型。从其微信公众号营销策略来看,作为老牌权威文学期刊,它在自媒体时代吸引读者、抢占市场的竞争中也是不遗余力的。以上个案均表明,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作家、批评家,还是作为载体的出版社和期刊,均加入数字时代的自媒体传播大潮,利用自媒体的市场筛选、规模化投放、读者/粉丝基础和社会影响等功能,使之成为观念传播和图书盈利的重要保证。
三、 当作品成为商品:价值伦理的变迁
布尔迪厄在分析权力场中的文学场时曾指出,评判文学场中占位的可靠指数是独立于或从属于“‘大众’需要和市场限制的程度”,文学生产者也可以因此而分为“承认和接受,甚至有意追求(商业和世俗)成功”和拒绝这种成功的两类(9)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M].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194.。然而在自媒体时代,这两种生产方式的界限已不再显明,文学价值与商业利益已难以分割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以自媒体作为载体的文学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最令人瞩目的价值伦理变化。
在年轻一代写作者的意识中,精英艺术与商业艺术的分野日渐模糊,作家利用自媒体来为个人造势从而获得大众关注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蒋方舟、张悦然、笛安及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等均熟练地以个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方式打造个人形象,获得“粉丝”关注,建构个人的象征资本。在新浪博客的总流量排行榜中,韩寒的博客以6亿点击量排名第8,网络写手当年明月则以2亿3000万名列第22位,郭敬明列第38位。以韩寒为例,他在其个人同名博客中,除发布个人生活日志、杂文、时事评论、电影评论等内容外,也有相当数量的博文论及自身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特点,甚至反驳批评、维护自身声誉,如他曾在博文《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中驳斥代笔传言,在《光明和磊落——我的手稿集》中展示小说《三重门》的手稿,为自身辩护。郭敬明的博客中,有大量文章用于宣传其长篇小说纸质书《爵迹2》《小时代2.0虚铜时代》《小时代3.0刺金时代》和《岛》(郭敬明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以《明朝那些事儿》走红的网络作家当年明月的新浪博客名为“当年明月的BLOG”,博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连载长篇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另一内容则是大量转发读者对该书的评论,并以“评论精选集”为题结集、发布读者或粉丝来信,强化其作为畅销作家的影响力。资本向传媒领域的渗透使得作家的出场方式、文学的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深度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微博代替博客成为自媒体的龙头。博客时代的“全民写作”风潮因微博的到来变成了“全民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播”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写作”本身的意义,成为媒介时代文学生产的本体。诸多作家开设了个人微博,除上文提到的80后作家和网络作家外,作家陈村、方方、徐坤、荆歌、陈希我、盛可以、朱文颖、任晓雯、葛亮等均为微博的活跃用户。作家阎连科共发微博246条,被253万粉丝关注,他常在微博发布文学观点,如“文学不会消亡,写作不会终止,无论怎样拐弯,都是河流的风景。只要河水不要干涸或结为永恒的冰”,“文学在今天只是文化不被现实闷死的深呼吸”(10)阎连科微博[EB/OL].[2014-01-12].https:∥weibo.com/u/2056049087?refer_flag=1001030201_&is_all=1.。通过这类文学观念的传达,作家获得了大量读者的认可,声誉和威信得以建立,象征资本得以固化,具有了潜在的交易功能。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其新书《炸裂志》发行推广期间,阎连科发布、转发与之相关的博文10条,配合出版社进行宣传的意图较为明显。《炸裂志》的宣传攻势获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功,即便是在贾平凹、余华、苏童等著名作家纷纷推出长篇小说新作的2013年,《炸裂志》力克群雄,成为当年几位重量级作家创作中唯一入选新浪好书排行榜的作品。政治、经济、文化资本结合作家声誉,共同建构象征资本,获得了权力关系和经济利益的再生产。
年轻一代作家更懂得利用微博经营个人形象和宣传作品。青年作家葛亮在微博中设立话题“为我的书打call”来为新书进行造势宣传。他抓住“原乡”这一国民情结来打动读者:“大家好。我是葛亮,感谢各位这些年来对我作品的支持,请关注我的新书《七声》《戏年》。这是你我的成长之书,也是关于故乡之书。让我们都在阅读与文字中,找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11)葛亮微博[EB/OL].[2018-07-09]. https:∥weibo.com/u/1415771615?refer_flag=1001030201_&is_hot=1.在这个以速度和变化为主流价值的喧嚣时代里,很多人内心潜藏的对宁静、缓慢和过去的向往被就此击中。此外,葛亮的微博还大量发布其本人照片、视频、杂志内页,以影像化的方式先声夺人,在读图时代抢占有利位置,迎合出版社为其打造的明星化作家的形象定位,争取更多的象征资本。微博认证为“诗人”的作家冯唐是较有代表性的自媒体运用高手,5年来他共发布微博8 391条,吸引了903万粉丝的关注,为当代作家之最。除了数量优势,冯唐在自媒体营销方式的打造上也颇费心思。他的微博发文内容多元化,对商业手段的运用也相当娴熟:其中既有与商业品牌的合作,也有转发美女读者手持新书的照片和大量媒体访谈,还有众多图书销售网站的售书链接。众所周知,近年来文学图书市场日益萎缩,除了一些具有某方面卖点的畅销书外,一般的文学图书销量不佳。文学出版社也在不断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常常通过调动广泛的媒体资源,利用公共关系等营销手段、自媒体造势、新书发布会、作家签名售书、图书评论等为新书推出造势,冯唐的微博可以被视为自媒体时代作家自我营销的典型个案。
自媒体传播的猛烈攻势令作品成为商品,也令大众对文学的关注点由文本本身转向文学现象,由“文学性”转向“话题性”,这种由内而外、由静到动、由深及浅的转变呈现了自媒体时代当代文学至为深刻的价值伦理变迁。
与传统媒体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自媒体的运作方式是“发布,然后过滤”,而传统媒体则是“过滤,然后发布”(12)南方传媒研究47辑:自媒体前景[C].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10.。自媒体信息的海量发布缔造其在数字时代的巨大生存优势,作家、传统媒体等文学生产和传播机构也不得不顺应时代转型的机缘,以自媒体为新的载体,承载起文学产品、文学观念的输出和传播。其结果一方面借由自媒体的强大攻势占领市场,获得读者和受众的关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过于迎合市场以至于有损作品本身的价值,过于注重商业操作而轻视文本质量,过于沉浸于时代喧嚣的狂欢而忽略了精神的沉潜等。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提出了著名的融合文化理论,认为媒介融合不是媒介之间的简单交合,而是涉及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同时意味着一种文化转换(13)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中国当代文化生态在多重力量作用下正经历着这种转换,也承载着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悖论。自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所参与的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不妨视为诸种外部力量和内生应力扭结在一起的中介,媒介融合格局下自媒体的介入给中国新世纪文学带来了敞开和变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