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
——以兼容文化为中心

2020-02-10戴欣晗

关键词:人才日本能力

郑 军,戴欣晗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为培育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我国教育部门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0年发布《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制定紧跟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近年来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大都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应用创新性人才上。然而我国高校的现状仍是不尽如人意,大学数量众多,但真正能进入“985”“211”工程以及被称为“双一流”的高校数量少之又少,培养出的高质量人才仍是稀缺,明显可见我国各大学的一流大学建设与人才培养未取得明显进步。

与中国同作为亚洲的经济大国的日本,相较中国而言,大学数量不多,但贵在质精,在2020年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占据了前百的五个名额,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和东北大学。 2020年的世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共七个高校进入前百。日本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建设成功,主要依靠于以兼容文化为中心。日本的兼容文化表现为吸收各方优秀思想文化,将其与本土优质文化结合共存。“以兼容文化为中心”,实质上是日本希望本国文化能在保存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融合高质量外来文化,达到发展日本文化、保存本土优质文化以及对本源文化进行创新的目的[1]。因此,“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定义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以文化的发展为中心、以文化的保存为中心、以文化的创新为中心。日本一流大学对人才培养的建设与“以兼容文化为中心”密不可分。

一 以文化的发展为中心:日本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

“以文化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接受到文化教育,使学生的认知能与国家文化融洽,能用最适合本国文化发展的形式使文化得到发展[2]。人才培养目标即高校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培养出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会明显反应出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目的。文化自主保证了自我文化的特点,文化嫁接为文化的蜕变提供途径,文化自主与文化嫁接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兼容文化为主流思想的日本大学,其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严格遵从以文化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设立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日本文化特色的培养目标。

(一)以文化自主作为设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根据

文化自主是指保存本土文化基因,坚信自我文化的优秀因素。个性培养和实用主义是日本文化的鲜明特征,日本一流大学在设立人才培养目标时采用了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及以实用主义为重心,是文化自主的表现。

1.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是日本一流大学设立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思想解放,明显的多样化倾向出现在了日本生源上。众多日本大学顺应了生源多样化的决策,从招生计划开始策划吸收哪种类型学生入学,开设什么样的学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不同类型的本科学生制定符合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显示各自学科的特点,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进而使学生培养出具有个人色彩的专业能力。

日本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始终坚持着高度的文化自主,学生的个性培养作为日本本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各高校将个性培养作为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实则是坚持了以文化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再者,个性培养使得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得到保障,复合型的人才进入社会后为社会带来多元化的文化要素,也带动了兼容性文化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个性化教育思想在日本开始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国民会议、“中教审”和教育再生会议等都强调要重视“发展个性”“涵养个性”“重视个体”“确立个体”。2020年,日本政府在教育再生会议上指出要重视高校学生的个性培养[3]。日本名古屋大学提出了“四年一贯制”的教学方案。在这种培养方案下学生能在学习专业必修的课程基础上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偏好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多样的学习需求,体现了学校学生能力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2.以实用主义为重心。实用主义作为日本文化的一大鲜明特色,在日本各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设定上得以体现。“实用主义”简而言之即为“有用即是真理”。日本在历史上不断向外国文化学习,将它国能有效帮助日本变革的文化吸收融入到本土文化,这就是实用主义的一种体现。在日本一流大学中,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以实用主义为重心,即将切实有用的能力技能设置为人才培养目标,并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偏向于培养能实际投入国家运作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以实用主义为重心,能保证人才培养具有具体的方向性,并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切实有用的实践技能,让人才在实用主义的环境下,将实用主义融入到自身的思想中,日本文化核心之一的实用主义也得到了延展。这样继承日本文化的学生人才能使本土文化拥有高度文化自主,进而保证日本文化发展。实用主义能将优秀的学术理论和文化基因筛选出来,并将其同化到本源文化,进而丰富壮大日本文化,充分体现日本一流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以兼容文化为中心。政法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创业重视型,其人才培养理念,为提供创业教育与必要的科目和学生创业的支援体系;大阪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理论活用型,其人才培养理念为培养理论和技术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些含有实用主义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人才铺出了一条精炼自身能力的道路,能高效培养具有优秀专业能力的人才。

(二)以文化嫁接作为完善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方式

文化嫁接是将异质文化嫁接到自我文化,实现不同文化基因的有机融合。吸收外国的理念、引进新兴学科,是文化嫁接的形式。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中国外理念、新兴学科的出现,证明了培养目标的设定完善也有文化嫁接的参与。

1.吸收外国的理念。即在日本原有的大学培养人才制度上增加来自他国的教育理念。日本学术发展先后经历了三次文化嫁接。7世纪前后,进行“推古朝改革”和“大化革新”以此嫁接中国的儒家文化。在19世纪末,于“明治维新”改革中嫁接欧洲文化。二战后,在意识到美国国力的强盛后,开始模仿嫁接美国的现代文化。可见日本文化的发展基于不断地吸收外国理念,于一次次的文化碰撞将外来文化嫁接糅合进本源文化。在完善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时候,日本一流大学也采用了吸收外国理念的方式,来设立或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将吸收的文化理念结合自身文化特点进一步发展成熟。

吸收外国理念,能在文化嫁接的基础上使原有文化得以发展,为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新的途径,能有效帮助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人才能力培养。以“科研费”制度体系为例,20世纪后期,日本大学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的理念后,开始在科学研究上进行相应的项目建设,为确保人才在科研中的主观动力,也为了解决科研中遇到的经费不足的情况,日本教育部对日本国立大学的科研经费设立了制度,系统性地构造了一个资助体系制度。现今日本各国立大学的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有四个部分,一是“一般大学经费”,主体为“教官积算校费”;二是“科研费”,来源于国家财政独立预算,以竞争方式分配;三是“外部经费”,基本是与科学学术机构达成合作后得到的;四是“研究所经费”,大学建立的研究所从国家财政预算所得到的。在引进了新理念后,培养体系确立了新的制度,正是文化发展带动人才培养的证明。

2.发展新兴学科。新兴学科是世界学术发展的最前线,发展新兴学科能为日本文化的发展注入崭新的能源,是日本一流大学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做出的选择。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世界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剧增,人才之间的竞争逐渐走向国际化,日本要想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必须要跟上学术发展的潮流。日本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关于新兴学科的修学做出了相应设定,修习新兴学科以此推进日本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让培养出的人才在国际上拥有优质的竞争力。

新兴学科的发展,将外来的文化知识嫁接到本土文化,使日本本源文化多方向发展,为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提供学术知识,进而培育出知识储备丰富的优秀人才。以21世纪COE计划为例,这项从2002年开始的计划,其目的是帮助扶持各大学中具有优秀潜力的学科发展。根据该计划,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学学科,日本政府会对其设置重点研究基地,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具体的学科方向被划分成10大领域: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人文科学、交叉/综合/新领域、医学、数理/地球科学、土木建筑/机械工学、社会科学、创新型学科领域,并对这些学科发展潜力进行深入剖析。COE计划能有效帮助一流大学发展新兴学科,为本国文化发展竞争力提供可能,并为培育优秀人才做出巨大贡献。

二 以文化的保存为中心:日本大学人才的能力素养培养

“以文化的保存为中心”,更多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为重点,将具有国家特色的传统文化继承[4]。人才的能力素养培养处于国家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氛围下,培育出的思维能力具有鲜明的传统色彩。保持自我文化即为文化继承,吸收并优化异质文化即为文化精炼,继承与精炼双管齐下才能做到文化的保存。日本一流大学对于人才的能力素养培养也是基于以文化的保存为中心的理念而制定的。

(一)以文化继承作为人才能力素养培养的内在要求

文化继承是对于已有文化的基因复制,是一种再生产。危机意识与“武士道”精神都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文化继承在日本一流大学人才能力素养培养上做出的培养危机意识和“武士道”精神的要求中得以体现。

1.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日本文化的衍生精神,现在的日本大学教育中也有培养人才危机意识这种能力素养的要求。“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危”文化是日本主要传统文化之一。日本作为岛国,四面围海的特性使其常常会遭遇各种天灾人祸,导致了民族的危机意识。具有危机意识的人才能够在执行任务时设想多种状况并思考对策,可以使人才在行事中遇到突发困难时,能冷静正确应对,事情处理时做到最小的损失,可见危机意识这种能力素养对于人才的重要度。

拥有危机意识,等同于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外延,是文化保存的形式之一。保存了危机意识这一文化特征,人才在培养自身能力的过程中能客观理性,且做到高效学习,在抉择优秀文化吸收融汇进本土文化时能妥善周全,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也能顺利进行。在大学教育中,危机意识表现为一种警示现象,东京大学的校训“自重自敬,自主独立”、京都大学提出的“培养有勇气的知识分子”、以“以质取胜、以质取量、培养国家领导人和各阶层中坚力量”为办学理念的名古屋大学,都在体现日本大学培养危机意识行动,这些行为在精神上鼓舞学生的学习,进而培养人才的各项能力。

2.具有“武士道”的上进精神。武士道作为日本社会独特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对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武士道”的核心是力争取胜。在日本大学对人才的能力素养要求中,“武士道”文化主要体现为不断创新研究、挖掘新知识的上进精神。具有这种不断上进的精神,能让人才在为人处世中形成积极的精神风貌,永远看向高处,提高办事效率,在受到挫折时能很快从打击中走出,继续向高处攀登。可见“武士道”精神对于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这种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文化精神,是对武士道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保存。保存了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体现出武士道的上进取胜心理,能大幅度提升知识理论的修习效率,对优秀的外来文化的追求激情也会被激发,为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提供学习动力。20世纪中期,日本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日本逐渐重视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开始计划将自家大学打造成亚洲学术中心与世界性学术基地。为此,日本出台了一系列国家政策,例如,“30万留学生计划”“全球30计划”“日本走向全球”“大学间交流计划”,以及“全球顶尖大学计划”。并打算让日本的国际学生数量于2020年达到30万、日本出国留学生数量达到12万,并计划让10所日本大学进入世界百强高校。彰显在亚洲学术以及世界学术地位的野心,正是武士道上进取胜的表现,为人才的“武士道”精神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二)以文化精炼作为人才能力素养培养的深层目标

将文化中的不良习俗去除,将优质的文化基因进一步升华,这就是文化精炼。多角度思考问题、拥有国际化视野等能力素养培养都是为精炼文化提供途径。

1.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能够帮助人才从不同视角去看待同一事物,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全貌,有助于冷静理智地做出决断,提高判断正确率,是人才能力素养不可或缺的。日本作为经历过多次文化嫁接的国家,渐渐拥有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形态。从一开始的封闭岛国逐渐开始接触异质文化,日本民族对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看法在一次次冲击中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人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俗开始成型羽化,日本文化也在不断的多角度思考中一次次提纯,达成了文化精炼。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为学生在继承文化基因时能客观全面地筛选,精炼本土文化后所学习到的文化精髓有效保障了文化的保存。多角度思考问题也是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指标之一,是一流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不少日本一流大学将学会多角度思考的思维作为能力培养指标之一。以早稻田大学为例,其教育理念为“学问的独立”与“学问的活用”,其中“学问的活用”理念中提及要全面认识学术知识的适用面,要学会换位思考不同情况、不同视角的实验场所,这既是把多角度思考列为人才必备能力的体现。

2.拥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视野对于培养本科一流人才来说是必要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被世界接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全球化也开始逐渐走向正轨。在三次文化嫁接中作为主动寻求文化输入的国家,可以看出日本拥有高度文化警觉。在当下的时代趋势下,日本已经察觉到了教育国际地位的重要性。国际化视野能够使人才的能力发展开始趋向不同的国家文化,人才的能力复合性会越来越宽广,不在拘泥于本国国内,使能力培养更加优质。所以,国际化视野在日本一流大学之间基本都是必需的能力培养指标。

拥有国际化视野,使人才能意识到日本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具体定位,结合国际发展精炼本土文化,使日本文化得以保存。人才也能借由国际化的视野明晰自身的发展定位,明确自我发展方向,有效帮助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从20世纪末期日本就开始着力于建设亚洲学术中心和世界性学术基地。把研究生院建成为国际化研究基地,如1988年为了培养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设立的综合研究生院大学;将自身学术带入国际范畴,接受国际学生到本国进行交流学习,也开始向国际输出本国的研究生留学,建设亚洲学术基地和国际研究据点建设,如“远山计划”。这是日本开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个表现,国际化视野的出现让日本文化走上国际舞台并在文化的碰撞之间,不断精炼。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2018年11月作出并同时发布了一份答复报告形式的规划《面向2040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报告》,根据OECD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2018年日本适龄人口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数接受了高等教育,较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高了13个百分点;2016年日本政府对生均教育经费投入高达12 100美元,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高等教育在一国的普及能证明该国的教育水准,日本现在的发展方向是在国际化视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想在教育领域成为世界大国,进而为自身文化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资源。

三 以文化的创新为中心:日本大学本科生课程及特色教学方式的设置

“以文化的创新为中心”,在传统文化中融入外来文化的精华,将多种文化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知识角度与思维模式[5]。文化的创新对于人才培养也是一股推力,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学习知识,并进一步升级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在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保存之后,接下来就是创新。创新需要新鲜的知识领域和脚踏实地的实践演示,文化交互与文化实用能为文化创新解决问题,日本一流大学的本科生课程与特色教学方式即以文化创新为中心,设置了众多具有创新性质的独特模式。

(一)以文化交互作为培养人才能力的推力

文化交互指自我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作用。本土学科和外来学科的交叉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接触异质文化的途径,让学生能学习优质的异质文化基因。通识教育和学科交互都是文化交互的形式之一。

1.推广通识教育。在现今日新月异的多元化社会中,为了让不同人群能够进行正常的沟通,国际构建了一套被大众认可的价值观念与知识体系,而通识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学生了解和建立起这样的大众常识,使得人才能拥有基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6]。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使得日本每所一流大学都将其纳入重点建设对象之中。为了人才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多面性、不会单纯以片面观念轻易决断,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使他们明白对他文化的包容与同化对于真理探求和未来发展的必要性,日本将通识教育的建设列为大学创立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有效推动日本一流大学培育复合型高质量人才,为人才能力培养提供了帮助。

通识教育的推广,实际上是通过文化交互,成为人才培养能力的推力,使人才拥有创新思维,进而达成文化的创新。而创新思维,正是高质量人才所需要的能力,通识教育实际上也对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帮助。“本科教育综合改革”计划是日本东京大学与2013年宣布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中东京大学有意通过通识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未知的坚定之心,并想让学生通过通识教育拥有国际化视野的雏形、为社会做建设的责任感与理智清晰的大局观判断。通识教育的全面推广,正是培养一流人才的优秀途径。

2.本土学科与外来学科的交叉与交流。交叉学科的设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和主观能动性,大幅度提高人才能力培养的成功率,使得高质量人才不断产出。日本高校审议会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21世纪的大学和今后改革方案》,方案中表明“各高等教育学府必须不断加强本科阶段教育的组织相关性、体系完整性,以最大可能发挥教育组织的作用”。在给予学生的学科选择的选项上,日本高校每年都会更新引进国际上取得优良成绩的新型学科。学科的全面建设,成为了日本一流大学的主要课题。

本土学科与外来学科的交叉与交流,以文化交互的形式,为人才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文化的创新。通过学科的交互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将异质文化的优秀基因融入本源文化的学科中,进而培育复合型人才,体现了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多元化课程体系是名古屋大学交叉学科教育的主要制度,主要包括:主修课、副修课、综合工学课、其他研究生院或本科学院课、其他自选课。这些课程的设置,能让学习本科目的不同专业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能为本专业学生带来交叉学科的内容关联和领域开发现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带有传统文化的色彩的本土学科与具有新型思维的外来学科是要求学生同步推进学习的,二者从传统与创新两个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式,为人才的创新思维奠定良好基础。

(二)以文化实用作为培养人才能力的深化

文化实用指文化要有能够切实运用到实际生活的可行性。专题研讨和体验式教学都是文化实用角度下的教学模式,能在理论的可行性和实践成效方面体现文化的实用。

1.专题研讨。专题研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交流讨论中得到是否能实际运用的反馈。专题研讨教学模式让教学走出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在问题研究中慢慢掌握理论;使得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讲解,而是转变为群体的交流,让多人思维碰撞沟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课堂,并能让教师有效得到课堂反馈,可以针对学生讨论学习中的即时问题做出解疑,有效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极大帮助。专题研讨是文化实用的一种运用模式,在实践反馈中得到真正有效的理论知识,逐步实现文化的创新。专题研讨能通过探讨分辨优秀文化基因的虚实,对吸收真正能提高本土文化的优质文化有极大的帮助,是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表现。

日本高校目前主要的教学形式为专题研讨,是一种以学员需求为导向,以研究问题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以日本神户大学设立的专题研讨小组为例,在这个小组中,讲师与学生能有效进行主观的交流沟通,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答疑来掌握课堂知识,巩固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印象。师生交互的教学模式以问题的发现、提出、讨论、践行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深化学生交流讨论的能力,基于不同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的疑问及各自的见解,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研究深刻认识学术的内涵与知识的本质。并在讨论和实践中培育学生用事实说话的学习态度,养成对于问题进行多面探讨的创新思维[7]。可见人才在专题研讨模式下能够有效提升自身能力的沉淀与积累,为人才能力培养提供强大的助力。

2.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对周边事物的认知,在切实运用教学内容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求证理论的正确性、实用性、可行性,并对该知识拥有自己的理解看法,这就是“体验式教学”[8]。“体验式教学”的出现,是日本文化实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实况模拟来剔除文化中的糟粕,从而使用正确的创新思维,为文化创新提供可能。实践能力是优秀人才必不可缺的能力,“体验式教学”也能从实际可行性角度实践分析文化的优劣,为兼容文化的优质文化选择提供助力,契合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

日本一流大学中所实行的“体验式教学”,其内容大体上为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专业知识后,提前在专业对应的职位上进行实习学习。这种教学使得存在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能够通过实际践行成为学生的社会经验,进而让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更具体的认知,并有效认清自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人才做事时考虑实际可行性的能力。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例,该大学的授课教师基本都是在社会上拥有工作经历的,并且学校要求教师授课时将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让学生有更加具体的实践印象,为日后社会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学校还支持学生提前进入社会生活体验对应职业的具体工作,对于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遇到的疑问,学生能向校内拥有社会经验的讲师寻求解惑,讲师为其进行针对性的答疑,进而形成了高效便捷的实践经验积累途径,对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四 我国在日本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中得到的借鉴及启示

日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和实践探索,结合该国奉行的兼容文化,其一流大学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日本“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经验研究,我国的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转变。

(一)建立有体系与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日本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个性培养、全面发展为重心,建立一系列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借鉴日本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高校应从招生计划阶段开始策划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具有差异性且能体现特色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制度。一是以学生的个性培养出发,为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设立含有不同内容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指标,培养不同研究发展方向的特色人才。二是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面,采用学科交叉式的教学,学生在个人的专业必修课程基础上,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进行课程选修自己心仪的课程,有效培养个性化人才。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落实导师制度,为本科学生各自配备一名导师,每名导师为所带的学生设立学习小组,以专题研讨小组模式进行后续的各类教学活动。

(二)课程体系要多元开放

日本高等教育界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发展资源,以此来培育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新的教育改革在吸收日本一流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经验后,重心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通识教育培养正确且健康的学生人格,通过专业教育提供人才需要的理论知识,共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特色化、时代性与前瞻性,在专业课设置上注重多样性和交叉性,以此打造优良的课程体系。三是在培养方案上,不受单一专业的限制,推行辅修、双主修的培养方案,设立对应统一的学分机制与评判标准,并建设地区大学之间的学分互通制度,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提供上多更新国际新兴学科的资料,开设对应的教学课程,多元化的学科选择和学习能使人才的研究方向更多样化,培养人才多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要适应时代主流

日本高校目前主要的教学形式有专题研讨和“体验式”教学,在这两种主流教学模式下激发学生智慧、为学生增加创造灵感和源泉。以日本一流大学的经验为鉴,我国高校教学模式要紧跟时代潮流。一是在教学上采用专题研讨小组授课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高素质的讲师带领下深度探究知识的本质与其实际运用,为人才的素质培养做出贡献。二是采用“体验式”教学,让人才提前进入社会实习,积累社会经验,使脑内的理论知识有实践的地方,并论证自己掌握理论的准确与否,进而优化人才自身的能力。

(四)教学在传统文化的优秀基础上进行革新

日本一流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大多基于日本的本土文化。选择优秀本土文化为基底,再在原有文化上加以革新使其能契合现下主流文化,以此来培育本国特色鲜明的人才。借鉴日本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我国高校应甄别传统文化的优劣,扬长避短,以传统文化为内核辅以当下优秀的外来文化,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案。一是开设传统文化的必修学科,将其与各新兴学科交互,在培养人才各方面的基础能力时,潜移默化地将优良传统文化基因渗入学生思维,培育出符合我国所需的拥有中国特色的人才。二是将国家中的优良文化精神融入到教学理念中,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析出,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对应的能力素养要求,如儒学中的真善美、法家的法治理念、道家的崇尚自然以及墨家的平等思想等。

五 结束语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已有不少的成果,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优化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与实现途径,但缺乏从文化角度落实人才培养的举措。研究以日本大学“以兼容文化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经验分析,提出借鉴“兼容文化”的核心,将本国文化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校学科的全面建设和相互贯通交融,更全面深入地培育我国的一流高校,推进了我国“双一流”的建设。

猜你喜欢

人才日本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