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路的新转向
2020-02-10李建华
李建华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P23-24)“美丽”是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更高级别的社会文明形态。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充分汲取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继承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总结升华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40 余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思想,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我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开展了深入研究,著述颇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从历史、文化等维度研究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徐春提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虽只是人类文明系统中的一个方面,但具有基础地位。[2]余谋昌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3]中国在世界上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 这是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4]二是着眼于生态治本方略,研究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问题。方世南、 张伟平研究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认为只有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树立新的生态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资源得到合理和有效配置,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5]刘登娟等发现,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尚没有达到优化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应创新生态文明政府管治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市场化推进途径、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释放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红利。[6]郝栋认为,构建面向未来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是推动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制度保障。[7]三是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廖冰、张智光提出, 要趋于探索科学化方法来确定生态文明指标及其权重, 趋于探索兼顾指标和指数优势的方法对生态文明进行评价, 用合乎实际的多元化标准来判定生态文明水平。[8]张玲等构建了包含资源能源文明、 环境保护文明、 生态经济文明、 生态科技文明和生态精神文明共5 项一级指标,20 项二级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9]四是梳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刘振清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思想渊源、 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 阐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10]吴宁认为,新中国 70 年生态文明建设大致可以划分为奠基、起步、发展和升华四个阶段。[11]纪明、刘国涛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前人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实践经验。[12]吴超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萌芽起步到蓬勃发展的成功经验。[13]五是从形成背景、科学内涵、实践价值、思维方法等角度研究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开了广泛研究, 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理论特色、发展历程、科学方法、理论创新、时代意义、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14]例如,许先春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5]方世南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绿色生产力发展规律、生态政治发展规律、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等规律的思想。[16]
综观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 既有理论上的深入思考,又有历史上的系统梳理,还有实践上的强烈观照,汇成了生态文明研究的累累硕果。但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路径有待进一步梳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 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转向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如何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转向,如何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关系,目前著述不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今时代,随着人与自然关系越来越紧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迫切需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更加深刻地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逻辑, 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来系统谋划,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视野下全面推进。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总结:走生态文明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在一段时间没有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惨重代价。 如何找到一条既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 就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道时代难题。
(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不通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历史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没有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我国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生态观, 生态环境建设在实践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大炼钢铁时期,9000 多万人上山砍树挖煤,用土法炼钢,造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教训十分深刻。1978 年12 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要求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 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 从而开启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17](P65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 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 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 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 70%以上。[18]
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我国是一个正处于工业化加速、 城市化提速的发展中大国, 发达国家曾经在其长期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40 余年时间里集中暴露出来,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我国能源资源匮乏,但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2012 年,我国GDP 占世界11.6%,钢铁消耗占世界45%,水泥消耗占世界54%,能源消耗占世界21.3%, 单位GDP 能耗约为日本的4.5 倍、美国的 2.9 倍。[19]我国单位 GDP 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 倍, 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高 10 多倍。[20](P36)高消耗不仅导致我国的宝贵资源遭到过度开发、过度耗费,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81%,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70%的河流湖泊被污染,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 日 益 严 重 。[20](P32-33)《 全 球 环 境 竞 争 力 报 告(2013)》 表明,2012 年我国环境竞争力得分为 48分,在全球133 个国家中排在第87 位。其中,生态环境竞争力36.1 分,排位倒数第9 位;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二,细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全球第四差、第二差、第三差。[21]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 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22](P234-235)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 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 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由于我们起点低、底子薄,改革开放初期,还承接了一些西方发展国家转移出来的“三高一低”产业。 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不可能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对资源的消耗太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太大,生态环境成本太高。 所以,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2](P235-236)
(二)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开始孕育。经过“大跃进”的曲折,毛泽东等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强调“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23](P72)1973 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1978年,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首次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写入宪法。1980 年代初, 我国开始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结束了我国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同时,重视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环境的改善。 1990 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5 年,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24](P463)2001 年 7 月 1 日,江泽民在庆祝党成立80 周年大会上强调,“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5](P294-295)胡锦涛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6]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理念写进党代会报告。 2008 年9 月,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
三、人类文明转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略
习近平一直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早在浙江工作时期,他就提出,“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生态建设成为自觉行动”,[27](P13)这是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认识的第三阶段。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27](P153)认为只要找准方向, 创造条件, 就会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审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章程 (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全党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无论是考察调研,出国访问,还是出席国内、国际会议,常常强调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相关讲话、论述、批示60 多次,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第一,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来源。习近平强调要从古代生态智慧中汲取养分, 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古代关于生态方面的名句,如“天人合一”(《论语》),“道法自然”(《道德经》),“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等经典名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等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治家格言,认为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22](P232)这些论述,明确了新生态思想源自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8]
第二,关于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多次指出, 要从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2](P234)“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29](P393)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表明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他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问题,保护不好,即使经济搞上去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 甚至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 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30]这些论述,前所未有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 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的高度, 提到治国理政的高度。
第三, 关于如何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习近平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2](P230)“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 ”[1](P233)强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是急功近利、杀鸡取卵, 不能以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而恣意破坏环境,剥夺子孙后代发展的权利。 这些论述,指出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破解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难题,为找到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提供了重要遵循。
第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律制度体系之内;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且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这是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在“十三五”规划中, 中国首度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十个任务目标之一。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 强调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P23),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2](P49-52)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西方发达国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也没有在治国理政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第一次科学而系统地提出生态文明思想,第一次站在人类发展史特别是中华文明史的角度来思考和谋划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 标志着人类继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 开始向生态文明转向。
四、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要从党和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并在其科学指导下,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国家富强,意味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 也意味着中国实现绿色GDP 的稳步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得到实践检验并得到世界普遍肯定。 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经济的发展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 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民族振兴,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也意味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并外化为积极的行动,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各环节、社会各方面,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 在大力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 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 努力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人民幸福, 意识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也意味着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要把人民对更优美的环境的向往作为党和各级政府的奋斗目标,坚决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对环境保护实行“一票否决”,生态优先、综合施策,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
(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我们在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中全面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并且用生态文明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进行整合与重塑,以使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都发生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生态化转向。
一是经济建设生态化。 物质文明主要解决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发展的物质文明是美丽中国的物质基础。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 应当充分吸取欧美“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教训,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路。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力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政治建设生态化。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党内民主,建设法治中国。 要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体系,坚决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要全面从严治党、 依规治党, 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形成党员干部敢于担当、 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三是文化建设生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22](P187)精神文明主要解决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文共享的精神文明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重塑中国对外传播生态。
四是社会建设生态化。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要以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生态文明建设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四个全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战略指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六大目标之一。 要把“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作为既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总成效的标尺, 又体现小康社会是否全面的重要标尺,[31]进一步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上大幅提高,在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和碳排放总量上有效控制, 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上大幅减少。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 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中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其中不少是生态环境问题。 经过40 余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基本方针,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破解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困局,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 最严密的法治,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32](P210)必须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布局,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空间规划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制度,构建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要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 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全面从严治党, 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习近平多次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全面增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素养和领导能力。 要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区环境保护负总责, 党政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的突出位置,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 对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
(四)把绿色发展融入“五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发展理念层面作出的重大选择。 坚持绿色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并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 必须在整体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绿色发展新认识,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 就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要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节约使用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让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使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产系统协调和谐。 要加速环保产业的创新驱动,加快提升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高中国污染防治水平。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就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的形成。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要推进绿色化,在价值观念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和谐,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实现循环、绿色、低碳,在体制机制上把资源节约、 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 生态保护红线,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就要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 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要主动参与面向2030 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承担与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为推进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就要着力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入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生态要求, 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普惠民生的能力。要加强生态保护、改善自然环境,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供基本保障。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 积极试点并推广生态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构建生态产业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