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并卡波西肉瘤1 例并文献复习

2020-02-10吕茹胡志亮孙丙虎魏洪霞

安徽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波西肉瘤胆总管

吕茹,胡志亮,孙丙虎,魏洪霞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病科,江苏 南京 210000

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是由莫里茨·卡波西于1872年首次报道的一种罕见于亚洲人的肿瘤[1],它可分为四种类型:流行型、经典型、非洲型和继发性免疫抑制型[2],其中流行型卡波西肉瘤是一种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相关的疾病,它是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最常并发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其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3]。它可侵袭几乎任何器官,如黏膜皮肤组织、淋巴系统、内脏器官是最常受影响的部位,从而临床表现呈多样化[1],但目前国内外对于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的AIDS-KS 病例鲜有报道,现将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病科2017年收治的相关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男,30岁,自由职业,因“眼黄、尿黄1周,咯血伴发热3 d”于2017年10 月23 日入院;病人有同性冶游史,于2017年5 月经疾控中心确诊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基线CD4+T 18 个/微升,后一直服用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抗病毒治疗,入科后查CD4+T 122 个/微升,HIVRNA<20 copies/mL,病人于1 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眼黄、尿黄,伴呕吐,呕吐胃内容物,未重视,3 d前开始咳黄色脓痰,咳嗽剧烈时,痰中见血凝块,伴发热,热峰39 ℃,在当地诊所输注“头孢类抗生素、阿奇霉素”3 d,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病程中病人无厌油、无腹痛腹泻,食纳差,大便发白;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可,消瘦,皮肤巩膜重度黄染,牙龈、口腔黏膜,双侧咽壁、躯干、手臂处多发紫蓝色结节(图1),口腔未见白斑,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123 次/分,律齐。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辅助检查:入院后查血常规+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2.3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88×109/L;血红蛋白102 g/L;血小板132×109/L;CRP144.00 mg/L;超敏C-反应蛋白>5.0 mg/L;降钙素原1.65 ng/mL;肝功能总胆红素164.0 μmol/L;直接胆红素126.1 μmol/L;间接胆红素37.9 μmol/L;白蛋白22.5 g/L;胆碱酯酶1 803 IU/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65.6%;CA199:正常,动脉血气分析:氧合指数135.8 mmHg;乙肝六项、肝炎全套、血隐球菌抗原、T-SPOT、结核抗体、G、GM 试验、多次痰细菌涂片、结核菌涂片、痰培养:均阴性;CMVDNA<500 copies/mL;HBVDNA、HCVRNA<500 IU/mL、胸部CT:两肺多发病灶伴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基因测序提示找到人类疱疹病毒8序列:19484条;全腹部CT平扫+增强:胆总管末端截断改变,伴肝内外胆管扩张;另外行皮肤紫蓝色结节切除活检术;诊疗经过:病人病情进展快、黄疸重、高热、咯血、呼吸衰竭,病情危重,考虑其为免疫力缺陷病人,肺部病灶以混合性为主,入院后查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偏高,考虑细菌感染存在,真菌感染亦不能排除,入院后停用依非韦伦,予吸氧,比阿培南、卡泊芬净抗感染,克林霉素预防肺孢子菌肺炎,保肝、降酶、退黄、改善循环、升白细胞、止血等对症治疗,3 d后,病人仍高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闷气促,夜间不能平卧,但无厌油、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食纳睡眠较差,尿色深,大便正常;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210 μmol/L;直接胆红素167.6 μmol/L;白蛋白21.3 g/L;胆碱酯1 219 IU/L;谷氨酰转肽酶911 IU/L;碱性磷酸酶1 230.7 IU/L;凝血活动度63.8%,提示黄疸明显上升,复查胸部CT 提示肺部病灶、胸腔积液明显进展;手臂处紫蓝色结节组织经病理科诊断,考虑为卡波西肉瘤(图2);病人入院后予抗真菌、抗细菌感染、保肝降酶等对症治疗,肺部病灶、黄疸仍迅速进展,实验室病原学检查无依据,而卡波西肉瘤诊断明确,其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尿胆红素阳性,提示为梗阻性黄疸,而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肝外梗阻可能性大,全腹部CT 平扫+增强提示胆总管末端截断改变,伴肝内外胆管扩张(图2);另外,胸水查出大量人疱疹病毒-8 型,其是与卡波西肉瘤相关的病毒,故考虑肿瘤累及胆总管、肺部的可能性大;入院第6天调整治疗方案为停用卡泊芬净、继续比阿培南抗感染、保肝、降酶、退黄、止血、升白细胞、补充白蛋白、胸腔穿刺置管引流胸腔积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予多柔比星脂质体32 mg第一次化疗,2 d后,加用拉替拉韦钾联合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抗HIV 病毒治疗。经治疗调整,病人体温逐渐正常,咳嗽、气促、咯血改善,食欲、睡眠、体力等一般情况好转,复查胸部CT 提示病灶吸收,经3次化疗后,黄疸完全消退(图4)。

图1 艾滋病并卡波西肉瘤病人前胸、左手臂可见皮肤紫蓝色结节及全身皮肤黄染:A为前胸,B为左手臂

图2 艾滋病并卡波西肉瘤病人左手臂皮肤紫蓝色结节活检,病理结果提示卡波西肉瘤:A为皮下示多灶性梭形细胞瘤样增生结节并明显血细胞渗出(HE×100),B为中间性血管内皮细胞肿瘤,低度恶性(HE×200)

2 讨论

KS 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多灶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免疫力缺陷的病人,而AIDS病人并KS 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0 万倍,约40%的AIDS 病人可合并KS[4];自从1872年匈牙利皮肤科医生莫里茨·卡波西对其进行初步描述以来,至今它仍然是临床所面临的一项挑战[5],目前较多研究提示KS 与人疱疹病毒8 型(HHV8)感染有关[6],尽管在阴道、精液、前列腺分泌物中发现的病毒载量远低于唾液,性传播被认为是HHV-8传播最常见的途径,其中男同性恋者(MSM)获得HHV-8病毒的风险更大,本例病人为男同AIDS 病人,有多次高危性行为,胸水基因测序出大量HHV-8 病毒,再次证明KS 与该病毒的相关性。另外KS 还与低水平的CD4+T 淋巴细胞计数明显相关[5],总之,KS 是病毒感染、免疫抑制,遗传易感性共同影响的结果[2]。

AIDS-KS 首先侵犯的部位并不固定,可先累及皮肤任何部位,也可累及淋巴结和内脏器官[7],如出现在下肢、面部、躯干、生殖器、眼部或口咽黏膜,表现为孤立的或散在的紫色斑片或结节,很少伴有症状,而当肿瘤播散至如肺可表现为干咳、气喘、呼吸困难[8];播散至肝脏可表现为腹痛、肝脏肿大;有时影像学特有的征象也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如KS侵犯肝实质时,腹部CT 或腹部超声造影可显示肝包膜、肝门和门脉区的病变[7],侵犯肺部时,胸部CT典型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的斑片影,形态不规则,有学者称之为火焰状改变,在双肺各叶散在分布,多位于双侧肺门附近,双侧基本对称[7];而本例病人以黄疸为首发症状,随之反复高热、咯血、呼吸衰竭,胸部CT 示两肺见散在斑片状、片状密度增高影,境界不清,密度不均,有类似火焰状改变,全腹部CT增强示胆总管下段截断改变,肝内外胆管扩张,考虑KS阻塞胆总管,引起胆汁引流不畅,导致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而在数天内,黄疸急剧上升,提示KS进展迅速。对于AIDS并KS的治疗上,方法有多种,如放射、冷冻、手术、免疫和化疗[9],而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effective 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的启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水平以下,并且随着CD4+T 淋巴细胞计数的升高,机体获得免疫重建,KS 病人的病情可以趋于稳定甚至可得到完全缓解[7],只有在出现临床症状,如疼痛,肿瘤快速进展,和或内脏转移时应选择化疗,因为化疗药物的强烈杀伤作用,使本就有免疫力缺陷的AIDS病人更易出现急性致命性机会感染[10],本例病人免疫力缺陷,CD4 极低,反复粒细胞减少,合并恶性肿瘤,黄疸迅速升高、肺部病灶进展,病情复杂而危重,需立即给予有效治疗方案,经综合分析,考虑肿瘤累及肺、胆总管可能,虽然化疗有可能增加病人机会性感染的风险,但根据病人的病情,仍需以化疗为主,目前国际上推荐脂质体蒽环类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方法,对于病情进展或蒽环类耐药的病人,紫杉醇目前被批准为二线疗法[11],因考虑到紫杉醇的副作用大,故选择予病人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HAART 治疗,经治疗,病人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三次化疗后,黄疸降至正常,肝脏合成功能也逐渐恢复,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此病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回顾,丰富了临床诊治经验,为及时和准确地诊治此类病患提供了依据。

猜你喜欢

波西肉瘤胆总管
芬完成深层地质处置库首批五条隧道挖掘
肉瘤和癌
——一对性格习性迥异的兄弟
肉瘤和癌,一对性格习性迥异的兄弟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比较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
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穿孔术中护理配合策略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