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识字策略摭谈
2020-02-09周庆兰
周庆兰
识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通俗地说,就是教师要利用已有的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一、利用熟识的语言因素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受母语熏陶,积累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信息材料,其实物、意义与发音都已经结合在一起,就差字形的认识。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语言学习上的这一潜质,引导他们自觉地在汉字中寻找自己熟识的语言因素,轻松认字。
如“打”字,作为学生需要认识的生字,首次出现在一年级上册拼音5这篇课文的“打鼓”中。但是,学生从小就懂得许多情形都能用“打”来表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按照拼音让学生读准“打”的音,组词并读一读,就此完事的话,就白白浪费了学生所熟识的“打”的语言因素及积累。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利用熟识的语言因素继续学习“打”。首先,教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打鼓”,还可以“打”什么?很快学生陆续说出了打电话、打毛衣、打球、打枪、打开水、打伞……接着,教师追问:这些“打”与“打鼓”的“打”是不是一样的呢?学生通过课文的插图看出“打鼓”是用鼓槌用力敲击鼓面以发出声音,但是,其他的“打”情形有很多,“打电话”是拨电话号码,“打毛衣”是用针和线编织,“打枪”是用枪去打击对手,“打开水”是掏钱去买开水,“打伞”是撑开伞,“打球”就更好玩了,篮球、排球是用手直接打,羽毛球、乒乓球是用球拍打。这些“打”的意思学生都知道了,只是不知道该用哪一个汉字来表达,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主动认识了这些不同的“打”。
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汉字源于生活,又能够生动地记录生活。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汉字,就需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识字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创造性地识字,使所学习的生字植根在学生的心里。
如《带刺的朋友》(三年级上册第23课),课文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字“偷”,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偷”是一种不好的行為,人们经常说的是“小偷”“偷东西”;谁有“偷东西”的行为,肯定要受到惩罚的。但是,课文中明明写小刺猬偷枣却又称其为带刺的朋友,如何理解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另一种经验,如教师布置了做一次家务的作业,可家长说什么也不让学生做。怎么办?学生只好趁家长外出时偷着做一次。那么这样的“偷”是不是也需要被惩罚呢?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小刺猬偷枣在喜欢吃枣的“我”看来像是偷一样,但实际上它是晚上悄悄地出来摘回自己发现的好吃的枣子;这里的“偷”应该是“偷偷地”,也就是“悄悄地”的意思。有了这样的经验来重新认识“偷”之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没有这种不是偷的“偷”,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偷”说句子。由此,这个新的“偷”字就偷偷地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三、借助熟悉的客观事物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经常借助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把生字生动具体形象地加以识记,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一方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是十分有效的,许多教师经常要求学生根据熟悉的客观事物的名称进行课外识字,并通过展示台进行比赛,看看谁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认识更多的汉字。如学生刚入一年级,能够叫得出同学的名字,却不认得名字对应的汉字,教师就可以借助轮流分发作业本叫名字的方式让学生逐渐认识同学名字中的汉字。又如学生喜欢跟着妈妈逛超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超市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商标,让妈妈用手机拍下来带回家经常翻出来,一边看一边读出字音,这样坚持做下去,就可以养成在课外遇见喜欢的东西就把表示它的汉字认出来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随手记录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有关的事,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坚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因素或者客观事物进行识字,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实用的识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