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基建的“新”路
2020-02-08金立刚
金立刚
吕随启:新基建的“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吕随启认为,“新基建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新基建涉及信息网络、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应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其次,新基建有别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基建,它是高精尖项目,主要以高端人才为主;第三,新基建投入比较大、研发周期长,但落地应用后见效快;第四,传统基建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新基建的盈利性和成长性更为广阔。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依靠传统基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潜力有限,需要挖掘新的基建投资领域潜力,这个潜力只能是往增加技术含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延伸,这就意味着需要从传统基建向着新基建方向扩围。
新基建的发展会把原有独立发展的行业交叉在一起,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原有的业态发生改变,能给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质变,甚至可能会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包括消费模式等等。
魏际刚:新基建将赋能传统基建和传统产业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涵盖的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认为,新基建将赋能传统基建和传统产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施了十大产业振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刺激计划,出台了七大战略振兴产业发展规划,这在当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成效显著,对于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但也要看到,一些短期刺激政策长期化了,未能及时退出。”魏际刚表示,宏观调控与产业政策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政策的政府主导力量过强,使得一些地区与市场主体行为产生短期过度投资冲动,加剧了各地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新基建区域发展上总体的指导思想是全国一盘棋,但会有重点、有优先次序地推进,以实现国民经济总效益最大化,实现新基建的良性发展格局。新基建在空间推进上是非均衡的,应该先在重點地区,然后逐步过渡到全国普惠。新基建要考虑商业利益,原则上是在市场成熟度高、市场潜力大、需求旺盛的地区、行业率先发展,然后通过滚动式开发向新兴地区、后发地区拓展。同时,新基建将对接国家战略,从空间战略、国土开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支持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角度考虑,进行空间与行业的统筹部署。
谭浩俊:新基建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目标
新基建包括特高压、5G基站、城际高速与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我国在部分新基建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5G基站建设等。不过,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财经评论员谭浩俊认为,新基建当中还有部分属于传统基建范畴,例如特高压和城际轨道等。
他表示,新基建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既是我国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需要做出的转型与转变。特别是随着疫情的暴发,整体经济发展遇到较大困难,企业运行也相对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需要一些新的动能、新的经济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稳定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和稳定经济增长。
“新基建是否能成为一个新的‘风口,还要看具体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基建正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谭浩俊拿新基建中的5G基站建设为例,强调5G基站建设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新基建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陈志刚:认清新基建的新动能来自哪里
通信行业专家陈志刚认为,唯有清晰地认识新基建的新动能来自哪里,才能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布局,如何补短板和如何创新。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的扁担效应。泛在的信息网络设施将会发生扁担效应,一方面直接带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一方面融入千行百业助力产业转型动能升级。二是数据要素的报酬递增效应。数据参与生产会因为新的数据融入进而提高数据要素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会对下一个生产环节带来新的价值,具备报酬递增的特性。三是算力算法基础设施的蝴蝶效应。每个人、每台机器都可以从作为普遍服务的算力算法基础设施中获得新的“智慧”能力,提高自己的“智商”。万物的智能化进化产生蝴蝶效应,将会使整个社会的智能普遍提高,大幅度降低社会化合作的成本,进而提高协同的收益。
因此,新基建应该聚焦三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构建新网络,以5G网络为核心,建设融合泛在感知网络、空天一体通信网络的信息融合网络,在空间的尺度上满足短距离、局域、广域的统一连接,利用5G新能力统一融合泛在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基础设施;二是建立跨行业、跨地域、跨层级的新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中心从数据的存储向数据的治理转变、从数据的汇聚向数据的共享转变、从数据的管理向数据的交易转变,从数据中心向真正的数据中心转型;三是建设新算力设施,从中心化的云计算到靠近业务场景的边缘计算再到用户的终端计算,实现算力的普遍服务,分层分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