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大热背后还需有些冷思考
2020-02-08彭婷婷
彭婷婷
今年以来,作为经济稳增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新基建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多次作出相应的部署。
不过,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战略推进的高科技建设领域,还需要对其冷静观察、深入研究和适时调节——巨量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市场增量如何,人才与技术是否匹配到位?新基建热度不减的同时需多些冷思考,以应对高科技发展与运用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建设资金从哪里来
根据赛迪顾问的测算,到2035年,狭义的信息类新基建领域将产生1.5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广义的融合类新基建领域则将产生3.5万亿元的投资规模。
蛋糕虽然很大,但资金缺口也很大。按照上海市新基建的规划,总投资2700亿元中有2100亿元都是社会投资;广州1800亿元总投资,也是与华为、百度、京东等全国300多家企业共同建设。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的投资不仅依赖于地方政府主导,更需要扩大投资主体,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这些资金从哪里来?以新基建充电桩为例,该项目非常依赖政府资金支持,而更多的新基建项目投资期限较短,更需要市场的助力。中泰证券分析认为,从基建资金结构来看,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这三大部分资金占基建资金来源的90%左右。预算内资金的发力主要来自于赤字率的上調和调入资金的增加;在自筹资金中,专项债和政策银行金融债可能成为今年基建发力的主要来源;受益于项目资本金比例的下调,基建领域贷款会有边际改善。
在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看来,当前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比较高,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债务支持是不现实的。新基建项目的融资必须依靠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并在融资方式上有所创新。
“新基建目前的规模不是很大,但空间非常大。”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巴曙松表示,新基建预计投资大约3.75万亿元,“这是不小的规模,下一步应深入把握新基建的特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融资体系”。
在巴曙松看来,新经济通常是轻资产的,且在相当长时期内不能盈利,很多电商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要有针对性地把握新基建的行业特征,调整上市、融资发债、信贷需求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多地同时发力新基建有可能带来投资、建设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以当前备受关注的数据中心建设为例,虽然从未来5-10年来看,随着5G的大范围应用,数据中心用户会有很大增长,但短期内其市场规模还很有限。当前不少钢铁、电力企业将投资数据中心作为下一个风口,短期内确实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也需要及时关注市场的饱和程度。
不同于传统基建,新基建的软件系统、硬件设备需要更高频次的迭代。财政部专家库专家唐川认为,出台相应的金融扶持措施,解决企业在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新基建项目的长远、健康发展。
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胡玮表示,新基建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财政投资,也需要充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政府应从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和支持,给予社会资本更多的投资信心。
市场体量需挖掘
业界认为,新基建所涉及领域的投资并不会立竿见影,项目难度也比传统基建更大,投资回报不确定性也更高,如果政府直接大包大揽,必然会提高政府债务风险,也达不到有效拉动经济的作用。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传统基建在总投资规模为17.6万亿的存量PPP项目中,约占7.1万亿元,占比接近41%。而在信息网络建设、光电、充电桩、生物质能、智慧城市等新基建项目上,则不足1000亿元,占比只有0.5%。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用理性思维来遏制冲动性投资并选择有效的融资方式。
另从产业周期来看,部分新基建所属行业还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离大量投产和规模化应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杨轶清对记者表示,以5G建设举例,5G的应用价值更多体现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智能医生等中高端产业领域,但这些领域还处在产业生命周期早期,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相关产品还在研发中。与此同时,新基建并没有可参考的发展模式,其未来的发展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性。杨轶清表示,不排除当前对新基建的投入有一定“广撒网”的成分,但由于新基建关乎我国未来能否占据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所以这种投入又是必不可少的。
产业经济专家董晓宇告诉记者,在推进新基建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炒概念、炒热点,尤其是要力戒一些地方政府将传统的基建项目想方设法包装成新基建;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本地发展的实际,不能以中央支持新基建的政策导向为借口来铺摊子、抢项目,无序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避免陷入地方政府债务“压缩—扩展—压缩”的怪圈。
此外,区域建设与发展的支撑差异表明新基建并非具有普适意义。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近期发布的《我国各省区市“新基建”发展潜力白皮书》,利用发展基础、产业支撑、承接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等四个维度构建起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国内31个省级区域进行了新基建发展的潜力评估。
评价结果显示,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得分在80分之上,新基建发展潜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甘肃、青海、黑龙江、新疆、宁夏则处于全国落后区位,得分在60分以下。特别是在承接能力方面,西部和东北地区囿于产业基础和人口规模,其土地和能源的成本优势很难转化为市场优势,因而极容易导致产能过剩、建易管难、入不敷出的风险。
技术基础有待提升
“在数字经济时代,只要建设好数字基础设施,新模式、新业态会自然而然产生,所以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座是否牢固非常重要。”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认为。
据了解,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需要用到大量的基础技术和产品,如芯片、软件等。当前,我国在基础性信息技术和产品上的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这意味着在新基建大规模建设的同时,其基础和底座仍是不牢固的。
“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普及,带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服务器作为行业数据和信息流动的‘心脏,支撑着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物联网的各种应用场景。”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对此深有感触,“高端服务器一直是计算机产业的制高点,过去核心技术被少数几家国外厂商掌握,这对我国的信息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是极大挑战。”
另以充电基础设施为例,截至5月底,我国充电桩建设数量约为130万,规模在全球居于首位。然而,在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汽车发展处调研员陈春梅看来,我国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中国电动汽車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秘书长许艳华表示,当前面临的四大难题:在需求侧,有充电时间长、充电体验差,找桩、操作便利性以及支付体验差;在供给侧,存在包括场地、接电等在内的建桩难和盈利难问题。“四大因素影响着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包括动力电池和整车的技术进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结构,能源补给技术和模式,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网联化。”
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认为,如果新基建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的局面不能得到有效改观,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风险:
一是市场利益的分配失衡。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在产业分工上处于中低端,对于价值分配缺少话语权和主导权,新基建带来的市场收益会大量流向跨国科技企业,意味着新基建建得越多、规模越大,可能对我国的产业和企业带来的伤害越大。
二是可能形成新的安全风险隐患。在新基建底层技术和产品大量依赖国外产品的背景下,建得越多,风险可能越大,一旦出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也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讲,夯实新基建的技术基础甚为关键。
人才缺口亟待补齐
相比对其他互联网人才的需求,新基建相关人才的需求曲线增速更快。特别是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后,新基建相关人才需求指数和职位投递指数同步增长。
拉勾大数据研究院联合钛媒体、i黑马6月19日发布的《2020年新基建人才报告》显示,今年3月,新基建相关职位投递满足岗位需求的86%,随着更多新基建人才需求被释放,投递量仅可满足需求量的56%,人才缺口愈加明显。据预测,到今年年底新基建相关核心技术人才缺口将达420万。
值得关注的是,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基建核心技术直接相关的六大行业(数字化服务、区块链、人工智能、数据服务、物联网、信息安全),相关人才需求的增长幅度最为明显。
上述报告显示,今年春节后,数字化人才招聘需求总涨幅高达32%。而在2019年同一时期,相关人才需求涨幅仅为8%。在新基建相关人才需求行业中,区块链行业的人才需求增幅达67%,为新基建相关行业最高。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人才需求还在持续攀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GDP增速已连续4年以上位居各产业之首,今年一季度在全国GDP同比下降6.8%的背景下依然实现了13.2%的增长。加之中央及各地对新基建的有力推进,预期经济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稳步走高,人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另据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2020年新基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新基建核心技术人才缺口长期存在,预计年底将达417万人。从具体职位看,今年一季度,在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核心技术岗位中,缺口较大即就业景气指数较高的职位以软件开发类为主,包括Java开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开发、系统架构设计师等,多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领域的通用技术人才。
大数据、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核心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进一步催生了相关职业教育赛道的崛起。慧科研究院院长陈滢将新基建人才的定位放在了与数据对话的能力上:“未来人才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力至关重要,数字化时代企业想要在人才上破局必须要进行数字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