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除LECs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囊袋稳定性的影响

2020-02-08王志亮陈志敏许衍辉林志辉徐晓玮武卫静

国际眼科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囊袋偏心晶状体

王志亮,陈志敏,许衍辉,林志辉,徐晓玮,武卫静

0引言

高度近视患者具有眼轴长,囊袋大,晶状体悬韧带松弛等解剖特点,术后易出现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囊袋收缩综合征(capsular contraction syndrome,CCS)、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改变以及偏心移位等[1],造成不同程度近视或远视漂移、散光和彗差增加[2],可出现严重的眩光、视力障碍、屈光改变。上述并发症均与残留在赤道部和前囊膜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有关。我科对2018-03/2019-04期间收治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使用IF-8202抛光器进行囊膜LECs清除,术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回顾性分析2018-03/2019-04期间河北省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收治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98例120眼。根据术中是否进行囊膜LECs清除分为两组。A组患者50例60眼术中采用IF-8202囊膜抛光器对前后囊膜进行抛光,其中男24例22眼,女26例38眼;年龄49~78(61.5±6.9)岁;眼轴长度26.89~33.56(平均29.56±2.83)mm;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晶状体核硬度Ⅱ级12眼,Ⅲ级24眼,Ⅳ级24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手动16眼,眼前指数10眼,0.02~0.1者14眼,>0.1~0.3者20眼。B组患者48例60眼术中未对囊膜抛光,其中男20例16眼,女28例44眼;年龄46~80(68.8±8.5)岁;眼轴长度27.29~33.06(平均29.18±2.25)mm;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晶状体核硬度Ⅱ级14眼,Ⅲ级22眼,Ⅳ级24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手动18眼,眼前指数9眼,0.02~0.1者25眼,>0.1~0.3者8眼。纳入标准:(1)眼轴长度≥26mm,屈光度≥-6.0D;(2)病历资料完整,随访3mo以上。排除合并角膜疾病、青光眼、晶状体脱位、视网膜脱离、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葡萄膜炎、视神经疾病者。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眼轴长度、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最佳矫正视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经河北省眼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术前均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A组患者术前采用5g/L盐酸丙美卡因行表面麻醉,11∶00位做2.8mm透明角膜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3∶00位做侧切口。使用撕囊镊完成连续环形撕囊,直径约5.5mm。充分水分离和水分层,使用Infiniti超声乳化仪扭动超声模式,超声乳化核并注吸皮质。先进行后囊膜抛光,前房内注入少量黏弹剂,使后囊保持一定张力,使用IF-8202囊膜抛光器(图1A)紧贴后囊膜做雨刷器样运动。抛光前囊时,用黏弹剂充盈囊袋,IF-8202抛光器先通过主切口抛光下方180°范围前囊膜(图1B),再通过侧切口抛光上方180°范围前囊膜(图1C)。将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囊袋内,吸除前房内的黏弹剂,水密切口。B组患者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术中未对囊膜抛光。

1.2.2观察指标术后随访3mo,使用眼前节OCT检测两组患者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effective lens position,ELP)变化量、IOL偏心量、前囊口缩小程度,应用裂隙灯观察PCO发生情况及程度。

PCO程度评价标准[3]:Ⅰ级为没有后囊膜混浊或轻微后囊膜混浊不减少红光反射;Ⅱ级为减少了红光反射的轻度后囊膜混浊或IOL边缘发现珍珠样小体;Ⅲ级为在IOL区域内发现中度纤维化或珍珠样小体;Ⅳ级为重度纤维化或珍珠样小体并且严重减少红光反射。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d, 3mo使用眼前节OCT测量角膜后表面到IOL中心的距离,取差值得到IOL在矢状轴上前后位置的变化量即ELP变化量,其中A组患者ELP变化量为0.07~0.28(平均0.16±0.06)mm,B组患者ELP变化量为0.36~1.13(平均0.55±0.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7,P<0.05)。术后3mo,使用眼前节OCT测量视轴中心点到IOL中心点的距离即IOL偏心量,其中A组患者IOL偏心量为0.01~0.04(平均0.02±0.005)mm,B组患者IOL偏心量为0.15~1.33(平均0.69±0.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8,P<0.05)。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d, 3mo使用眼前节OCT测量前囊口直径,取差值得到前囊口收缩变化量,A组患者前囊口收缩变化量为0.05~0.33(平均0.18±0.16)mm,B组患者前囊口收缩变化量为0.22~1.66(平均0.92±0.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7,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散瞳后应用裂隙灯观察PCO发生情况,A组患者PCO Ⅰ级4眼(6.7%),Ⅱ级2眼(3.3%),Ⅲ级1眼(1.7%);B组患者PCO Ⅰ级16眼(26.7%),Ⅱ级8眼(13.3%),Ⅲ级4眼(6.7%),Ⅳ级3眼(5.0%)。两组患者发生PCO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65,P<0.01)。

3讨论

目前,随着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和多种IOL计算公式在临床的应用,患者术后目标屈光度的准确性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目标屈光度可预测性仍很差[4]。这是由于术后IOL在矢状轴上前后位置即ELP易发生波动[5-6]。高度近视患者松弛的晶状体悬韧带向外拉力较弱,无法对抗囊袋自身及LECs增殖所产生的收缩力,在囊袋融合、纤维化的过程中,产生向前和向后的力量,两种力量不平衡时,IOL有效位置容易发生改变。IOL向前移动导致近视漂移,向后移动导致远视漂移。IOL的偏心倾斜还可以造成散光、彗差增大。Jonas等[7]研究指出术后前房深度变化约1mm导致1.34D屈光偏差。Taketani等[8]认为IOL偏心倾斜导致彗差增大。高度近视眼囊袋大而松弛,术后易出现后囊膜皱褶,造成IOL与后囊之间产生空隙,残留的LECs可以沿着此空隙向视轴区增殖移行,造成后囊膜混浊(PCO)。前囊LECs的增殖、纤维化还可造成前囊口缩小、闭锁[9],引发CCS。LECs的存在对术后前囊口的收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残留在前囊的LECs可以转化为肌成纤维样细胞,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8、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等,这些细胞因子促进LECs产生胶原和纤维化[10]。Baile等[11]发现清除LECs有助于维持撕囊口大小,避免CCS的发生。

图1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中囊膜抛光A:IF-8202囊膜抛光器正面、侧面图;B:从主切口抛光下方180°范围前囊膜;C:从侧切口抛光上方180°范围前囊膜。

如何才能清除这些残留的LECs?Haus等[12]在动物实验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清除LECs,然而抗代谢药物对眼内组织的毒性较大,因此不能在临床上应用。Couderc等[13]用β-半乳糖苷酶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将HSV-TK基因转移到LECs内,对其进行杀伤,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I/A手柄和前囊膜抛光器这两种抛光方式清除LECs。但I/A手柄无法对主切口下的前囊膜抛光,I/A的吸孔如果有锐利边缘或毛刺,一旦吸住后囊膜时可导致后囊膜破裂。高度近视患者本身悬韧带较脆弱,I/A负压过大可导致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故这种抛光方式不适用于高度近视患者。

传统的前囊膜抛光器头部直径较大,只能从主切口对囊膜进行抛光,无法对主切口下方的囊膜进行充分抛光,易造成LECs残留。程萍等[14]使用传统抛光器对囊膜进行抛光,术后12mo时PCO发生率高达16.3%。我们对高度近视患者使用IF-8202囊膜抛光器对残留在囊袋内的LECs进行360°精细抛光,降低了囊袋出现的各种并发症。IF-8202囊膜抛光器是一种侧切口抛光器,且头部环表面为大量磨砂粒均匀分布的凹凸粗糙面,表面无锋棱、毛刺,可将附着在晶状体囊膜表面的LECs抛光去除,其具有1.0mm侧切口设计,能够顺利通过较小侧切口进入眼内,可以灵活进行360°全囊膜抛光操作,安全性更高,且日常维护方便,能够满足目前白内障微切口手术发展的需要。我们在术中吸出皮质后先进行后囊膜抛光,前房内注入少量黏弹剂,使后囊保持一定张力,有利于后囊膜上LECs的清除,抛光器紧贴后囊膜做雨刷器样运动,幅度不可过大,通过红光反射可以看清楚LECs被彻底清除。抛光前囊时,IF-8202抛光器先从主切口抛光下方180°范围前囊膜,再从侧切口进入前房抛光上方180°范围前囊膜,通过360°无盲区的抛光,可达到防止囊袋不对称收缩,增强IOL稳定的目的[15]。本研究囊膜抛光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后囊破裂、悬韧带离断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通过对前后囊膜360°抛光,清除了残留的LECs,降低了PCO的发生率,提高了囊袋-IOL复合体的稳定性,清除残留的LECs对减少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起得了很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囊袋偏心晶状体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囊袋血肿的管理及预防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妈妈不偏心
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疗效分析
偏心的母亲
虹膜拉钩联合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
有晶状体眼IC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
巧妙应对老师的“偏心”
持续封闭式引流治疗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破溃患者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