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理论中的“context”概念

2020-02-08宋雨

世界建筑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丘里语境形式

宋雨

SONG Yu

“Context”是当代建筑学讨论中广泛关注的话题,既包括对场地环境的处理,也包括历史文脉的呼应、新旧关系的控制、建筑意义的表达等诸多层面。但在现代主义时期,建筑师多以建筑自身为中心进行设计,建筑自主性较之前各个历史时期大为增强,“context”的问题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二战后,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开始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一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不够自主,充满对社会作用的空想,而建筑应该拒绝外界因素,更加专注于建筑自身,以“纽约五人组”为代表;另一些人则提出,现代主义建筑过于自主,只关注建筑本身的形式和功能,而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建筑应该重拾社会意义和历史回忆。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就是这一派的重要代表,其建筑理论被看做是后现代主义的滥觞之一。同时,文丘里也是最早对“context”重新予以关注的建筑理论家之一。

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结合相关理论的历史发展,根据《论建筑构图中的情境》(Context in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3部重要著述,梳理文丘里对“context”概念的提出、深化和拓展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文中对“context”的翻译,采用了情境、环境、语境、文脉等多种译法。这是因为建筑领域内“context”的内涵是复杂而多范畴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侧重:其含义通常不仅仅包括场地的物理特征和自然环境要素,还包括场所精神、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属性等诸多方面,因此本文会根据其含义的不同侧重,选择不同译法。

1 相关建筑理论的历史沿革

在深入探讨文丘里理论中的“context”概念以前,有必要回顾此前相关理论的缘起和发展,作为本文的研究背景。

早在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就在《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中提出了相关理念。建筑之美的6个范畴中,所谓的“得体”(décor)就是指,建筑物应该有一个正确外观,并由一些已经得到认可的建筑构件、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组合而成。例如多立克柱式应该用于一些男神的神庙以体现其阳刚强壮,而柯林斯柱式则更适合体现女神的妩媚纤柔。此时建筑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符号象征的手法来使建筑与情境相和谐[1]。文艺复兴时期的“decorum”就是对此的直接继承[2]。

巴黎美术学院时期,“构图”(composition)成为其建筑教育和设计的核心理念,提倡将各个部分放在一起、连接形成整体[3]。建筑设计的过程被描述为“tirer parti”,即建筑师从周边环境和政治背景中取其精华、进行设计[4]267。在此思想指导下,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性已经包含在设计手法中。

1950年代初,人们开始反思现代主义自内而外的设计方法,并将“context”重新定义、引入建筑领域。根据埃辛·达格里奥卢(Esin Komez Daglioglu)对相关理论的综述:1940年代,建筑学领域对该词使用尚不广泛,往往只是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研究,含蓄地指代建成环境的感知形式[4]271。格式塔心理学反对用分解、分析而后再重组的方法来解释人对世界的认知,认为决定我们认知方式的是整体特征而非局部特性[5]。格式塔心理学对建筑学的影响也反映在文丘里《论建筑构图中的情境》(1950)一文中。达格里奥卢认为该文是最早的、从格式塔心理学出发将“context”概念引入建筑领域的文章之一[4]273。

1950年代后期,美国的格式塔视觉研究专家乔治·凯普(Gyorgy Kepes)同凯文·林奇(Kevin Lynch)一起,开展了题为“城市的感知形式”的研究项目,将“context”引入城市领域[4]271。在此基础上,1960年林奇出版了重要论著《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同一时期,欧洲也启动了类似的工作。英国城市景观运动致力于建立景观视觉语汇体系,以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的《简明城市景观》(The Concise Townscape,1961)为圭臬[4]272。意大利建筑师厄内斯托·罗杰斯(Ernesto Rogers)则以“ambiente”指代周边的历史、自然和如画的建成环境,并提倡通过“文脉建筑”(contextual architecture)的方式来弥合现代主义建筑形式与意大利历史传统之间的割裂[4]273。

1960年代,“context”的含义进一步丰富。阿尔多·罗西 (Aldo Rossi)1966年在《城市建筑》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中引入了“场所”(loci)的概念来指代某个特定地点及建筑,而场所是随着城市的建造过程不断变化的,这也意味着对于罗西而言,“loci”或者“context”并非手段而是结果,可以用来衡量某时某地的城市特性[6]。而科林·罗(Colin Rowe)则更多的将“context”同城市肌理联系起来[7]。

1980年代后,随着对语境主义 (contextualism)的批判、以及埃森曼等人建筑自主性思想的冲击,“context”相关理论开始走向衰落[4]267,269-270。尽管1990年代不乏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其对建成环境的理解或是对建筑设计的统御,已很难产生1950年代那样具有批判性的影响[4]。

2 文丘里理论中的“context”概念

2.1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情境”

1996年,文丘里的硕士论文《论建筑构图中的情境》1)[8]在其著作合集《通用建筑的象征性和电子化》(Iconography and Electronics upon a Generic Architecture: A View from the Drafting Room)中出版。他在序言中写到,这篇论文可以看作他后期理论和建筑实践的基石。论文完成于1950年代,是文丘里对“context”最早的阐述。因此,笔者选择将该论文作为讨论的起点。

受到欧洲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与广场空间的启发,文丘里在文中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环境理论为基础,提出了“context”对于建筑形式的重要性。此时,文丘里对“context”的定义,不仅包括了场地的物理特征,还涉及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和体验。文章提出,应该将建筑与情境作为整体进行考虑,关注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将场地规划纳入到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并注意新旧之间的关系,通过新加入的建筑来提升既有场地。

文丘里采用建筑的位置和形式来描述城市构图。他提出了两个论点:其一,情境赋予建筑以意义,建筑并不具有完全的自主性,而仅仅是整体构图中的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相关,也与所处位置和整体形式相联系;其二,情境改变可能直接导致建筑意义的改变,位置和形式的局部变化也可能导致其他部分乃至整体的变化,这一点可以看做对第一个论点的延伸。文丘里也指出,这种变化的关联性是源于一些心理因素,包括视觉反应、注意力的局限性等等,这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对文丘里的影响。

其后,文丘里将抽象观点应用于建筑学领域:在建筑形式方面,既存情境中的形式要素会影响建筑形式设计的尺度、形状、质感、颜色等;而在空间方面,当新(建筑设计方案)植入旧(既有环境)时,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其实是整体印象,而并非二者各自的特征,靠近(proximity)、并置(juxtaposition)和平行(parallel)都是常用的空间营造手段,例如我们通常会使建筑平行于街道方向、使建筑形式适应广场形状等。

为了说明上述观点,文丘里进行了一系列建筑案例分析。他提到,罗马万神庙(图1)和费城吉拉德信托银行(图2)使用了相似的穹顶形式,前者却显得更加震撼,这是因为万神庙周边的建筑都距离较近、尺度较小,围合式广场也增加了建筑的向心性和纪念性,后者的向心性则被周围的摩天大楼和街道空间大大削弱。而杰弗逊的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图3),集中式也得到了较好的展现,这是因为建筑位于山顶,且侧翼的低矮建筑起到了烘托的效果。这些案例表明,这些建筑的纪念性并不单纯来自建筑本身的穹顶形式,而是受制于周边情境。

另外,文丘里还援引了赖特的威兹海默约翰逊之家(图4),来说明建筑对场地的反作用。他认为,该方案通过水平向的线条呼应了场地特征,又为原本乏味的草原环境增加了特色。

更进一步的,通过比较美国马萨诸塞州郊区的两个住宅方案,文丘里论述了建筑对社区环境的影响:19世纪早期的辛普森-霍夫曼住宅(图5)与街道垂直,与街区内其他建筑平行,形成了一种缺乏方向感和围合感的社区空间,也暗示了邻里关系的疏离;而20世纪的科赫住宅(图6),体现了视觉上的围合感和方向感,体现了相互依存的社区精神。这一观点在后来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总之,这篇论文讨论的建筑形式与情境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设计实践和历史研究提供具体方法。然而,文丘里后来在《作为符号和系统的建筑》(Architecture as Signs and Systems: For a Mannerist Time)一书中也遗憾地表示,这篇文章事实上受到了很大的误解,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种建筑与情境之间的和谐,可能来自类比和模仿,同时也完全可能来自对比和反差[9]。

2.2 基于建筑意义的“语境”

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0],是文丘里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在书中,文丘里一方面延续了之前的“context”概念,提倡设计须注重人的心理感知和情境变化,另一方面也结合他所强调的建筑的表意功能,对“context”的内涵有所拓展。

该书发表时,“context”理论研究尚在流行,书中这一概念使用也较为频繁。文丘里开篇明义,在《一篇温和的宣言》(Non-Straightforward Architecture: A Gentle Manifesto)中就指出,即使是简单情境中的简单建筑,其设计、结构、设备、形式等各类需求也会导致种种矛盾。后文的案例分析中也提到,东圣乔治教堂侧廊窗户上方的石头(图7)在局部看来尺度过于夸张,但是从整体构图的情境来看则是合适的;而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劳伦典图书馆中的大台阶(图8)也是类似的情况,它本身尺寸与其空间的关系有问题,但却适合外部空间的整个情境。由此可见,“context”的含义涉及建筑的位置和形式等问题,重点讨论了格式塔心理学所关注的部分-整体关系,延续了文丘里硕士论文中的第一个论点。

第十章“对困难的整体负责”中,文丘里从格式塔理论出发,讨论了复杂的局部与困难的整体 (the difficult whole)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以通过变调(inflection)的手法,利用个别部分的属性变化来赋予整体更加丰富的意义。这也回应了他硕士论文中的第二个论点。

在此基础上,文丘里在第三章提出,建筑是形式和物质(或称抽象与复杂)的集合,其意义来自建筑的内部特性和特定的语境(context)。此时,“context”开始与建筑符号的象征性关联起来。第五章则谈及,对于建筑中的传统元素,改变了的功能和形式既具有过去的意义,也同时包含了新语境下的新意义。

1 罗马万神庙(图片来源:https://www.teggelaar.com/rome- dag-5-vervolg-2/, 2019-12-16)

2 费城吉拉德信托银行(图片来源:https:// philadelphiaencyclopedia.org/banks_girard-trust-corn- exchange-bank-postcards-2/, 2019-12-16)

3 弗吉尼亚大学礼堂(图片来源:https://nl.m.wikipedia.org/ wiki/Bestand:University_of_Virginia_Rotunda_2006.jpg, 2019-12-16)

事实上,这种关于语义和语境的探讨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意义的复杂性是建筑复杂性的重要来源之一,而文中所有针对建筑意义的讨论,背后都有一个关于语境的暗示。正如文森特·斯库利(Vincent Scully)在第二版序言中所说:“形式和意义无法分开,且不能独立存在,语言学中符号的识别离不开特定文化经验,同样地,建筑形式向观者传达的意义与其语境息息相关。”例如,塔鲁吉宫中,正是古典的壁柱、拱券与玻璃窗之间夸张的不和谐,增加了宫廷建筑的沧桑感,这表明,建筑构图中的一些对立和冲突反而能增强建筑的趣味性和纪念性。

4 威兹海默约翰逊之家(图片来源:https://traverse360. wordpress.com/tag/usonian/page/2/, 2019-12-16)

5 辛普森-霍夫曼住宅(摄影:Henry Zbyszynski, 2007-05; 图 片来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hankzby/488112303/ in/photostream/, 2019-12-16)

6 科赫住宅(图片来源:https://www.belmont-ma.gov/sites/ belmontma/files/u741/snake_hill_final_report.pdf, 2019-12-16)

总之,对于建筑意义的探讨,都是基于特定语境产生的批判性的讨论。一方面,建筑形式的意义,离不开周边环境和整体的历史、文化、社会语境;另一方面,建筑的体验者需要根据自身的经历、历史积淀、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体验建筑的具体方式,来与建筑发生对话,因此他与建筑的交流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身所处的“语境”。此时,人的因素开始成为文丘里理论的主体,他的人文主义视角开始逐步清晰。

2.3 基于波普文化的城市“文脉”

1972年,文丘里与妻子丹尼斯·斯考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合著的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1]发表,“context”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建筑层面扩大到了城市层面。斯库利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第二版序言中介绍说,《向拉斯维加斯学习》采用语言学方法,从城市中的符号系统出发,探讨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出版之时,美国在约翰逊总统的领导下,“伟大社会计划”和越战的失败共同导致了美国社会空前的自由主义巅峰。在此背景下,文丘里夫妇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拥抱了当代大众社会的文化品位,对拉斯维加斯这一新类型的城市进行调研和分析。

此时“context”概念的流行程度减弱,使用频率较《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大大降低。在讨论驶入式教堂(或餐厅)和街道标志时,书中使用“context”来指代拉斯维加斯的商业价值观——商业广告、赌博以及城市的竞争精神等。另外,也将迪士尼乐园描绘为现代社会恶劣环境(context)中的绿洲。可以发现,“context”被延伸到城市领域以后,开始涵盖更多社会属性。

而建筑象征性的解读也离不开其社会文化背景。书中将象征主义建筑分为鸭子(图9)和有装饰的棚屋(图10)两类。对前者而言,建筑成为雕塑,空间、结构和设计扭曲地融入一个象征主义形式中,长岛鸭仔(图11)的驶入式餐厅是对商业环境的回应,而克劳福德庄园公寓(图12)等正统现代主义建筑则通过简洁的整体形式隐晦地引发了关于工业化的联想。装饰棚屋通过在传统棚屋外部附加装饰来传达意义,这也是此书更加提倡的设计方法。以基尔特住宅(图13)为例,其立面划分暗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宫廷建筑的比例,中央的入口、阳台、拱形窗和电视天线则如同柱式一般打破了“层”的感觉,营造了纪念性。这也是对《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建筑的意义相关观点的进一步延伸。

书中还大力赞扬了波普艺术,认为它“在新语境中让陈词滥调获得了新意义”。其实早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丘里就曾提出波普艺术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价值:波普艺术启发我们,艺术并不因其组成要素的平庸粗俗而变得平庸粗俗,城市规划师应该对那些短期内无法取缔的低档酒吧和俱乐部更加宽容,因为它们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是与城市文脉相适应的。此时,文丘里提出了一种与上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迥异的审美趣味,但这种趣味本身难以评判好坏,在所谓“开放”的态度之下他也仍然严厉地排斥了其他不同趣味[12]。

对于此时文丘里理论的理解,笔者认为,其中的城市社会属性更为关键。此时的“文脉”概念从个体参观者的体验扩大到了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进一步体现了其人文主义精神。正如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所说,区别于其他的后现代主义者,文丘里夫妇同现代主义者一样,延续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文化传统[13]。

3 总结

7 劳伦典图书馆大台阶(图片来源:左图为参考文献 [10]25,右图为参考文献[10]41)

8 东圣乔治教堂侧廊窗(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0]25)

9 象征主义建筑之鸭子(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88)

10 象征主义建筑之有装饰的棚屋(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89)

11 长岛鸭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88)

12 克劳福德庄园公寓(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94)

13 基尔特住宅(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95)

本文梳理了文丘里建筑理论中“context”概念的发展过程,从《论建筑构图中的情境》、到《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再到《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从“情境”到“语境”和“文脉”,文丘里对这一概念的讨论不断扩展和深入。这一方面体现了文丘里对于建筑从外而内的认知和设计方法的不断思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贯穿了他建筑思想始终的人文主义传统。

须指出的是,本文仅就文丘里的文字进行分析,没有与他的建筑实践联系起来,这也是此次研究的局限性所在。但是也应该认识到,文丘里作为建筑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和他作为建筑师的实践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断裂,正如文丘里在《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第二版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我的观点大多是启发而非教条,历史类比的方法也只能用于建筑评论中,难道艺术家的行为必须与他的人生观完全一致么?”

作为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文丘里在现代主义大行其道之时,突破性地提出了一种更加复杂多元的建筑取向,对建筑和城市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冲击。而他的建筑理论也直接影响了其后的后现代主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启发价值。□

注释

1) 此处“情境”的译法,参考安德里娅·格莱尼哲,格奥尔格·瓦赫里奥提斯 编. 复杂性——设计战略和世界观[M]. 孙晓晖,宋昆 译.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文丘里语境形式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基于CFD-DEM的文丘里供料器设计*
文丘里管与弯管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小议过去进行时
文丘里管在国六排放标准中的应用分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