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反思
2020-02-07崔欢
崔欢
上完《师说》这课,没有得到预期想要的欣喜。虽然经过了很多的研读和思考,可是最终发现,备好课和上好课之间还有长长的 距离。这个距离充满着探索的艰辛与思考的苦楚。
一、精心备课,教学设计:
这一课,我设计了两个课时。总体用六个问题的探究来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自己感觉内容较为充实,思维较为连贯,既顾及到到了“教”,又考虑到了“学”。
第一课时,完成前四个问题的探究。导语设计,用“程门立雪”的成語故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上课喊“老师好”的事例,说明尊师重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列举现实生活中教师给学生父母下跪谢罪的事例,令人心寒,引人深思。从而导入学习这篇论述从师之道的《师说》。接下来,解题,强调“说”是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自主学习环节:自读文章一、三、四段,纠正读音,整体感知这三段内容。精讲点拨环节:探究以下四个问题: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作《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古人如此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探究这四个问题必须建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所以这个过程中还需梳理三段的文言知识。合作探究环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认识。当堂巩固:引导背诵这三段内容。
第二课时,完成后两个问题的探究。导语设计,巩固上节内容,李蟠能“不拘于时”,那么,当时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又是怎样的呢?导入第二段的学习。自主学习环节:自由诵读第二段文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精讲点拨环节:探究两个问题: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对比论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这篇文章除了写给李蟠之外,还写给谁?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入两个知识点,一是强调第二段的文言知识点,二是补充介绍韩愈以及写作背景。合作探究环节:试说说作者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当堂巩固环节:引导背诵第二段内容。
二、认真上课,用心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使备课花费了大量的心思,自以为设计和知识点都比较完整,但具体在课堂上操作起来,还是存在很多遗憾和不足。
首先,“自精合练”四个环节操作不够完整,而且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顺畅。“自主学习”和“精讲点拨”两个环节都很齐全,但是精讲环节往往容易拖长时间,就会造成“合作探究”时间不足,学生探究流于形式,学生间真正生成的东西较少。那么,课堂练习也就达不到预期的巩固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如何能做到真正的“精讲”上下功夫,力求抓住重难点,不拖沓,做到收放自如。另外,“自精合练”四个环节应该是一个连贯、有序的整体,虽然在备课中每一块的知识点都有所安排,但是如果没有巧妙合理的过度,四个环节容易被分别割裂,即使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一堂课的教学,整个课堂失去了语文的美感,学生的思维也易于被打断。所以,教学设计,设计远远不足,要想精益求精,仍需勤学苦练。
其次,顾及到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为薄弱,设计时想把“言”和“文”结合起来,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再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这样,学生可能容易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明显地偏向了文言知识的梳理。本课中有不少重要的文言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梳理和学习,为读透文本,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教师教学的思路还是较为传统,单是教师一味地强调文言知识、学生理解并记笔记,教师做到了主导,但学生太为被动,如此,课堂氛围显得枯燥,学生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无从可知。如果能多变换引导点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频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问学生自主翻译,或者组内交流完成,然后学生质疑,教师解惑,那么,效果可能更好。
最后,本文的德育教育,设计为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育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观念,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为此,专门插入了知人论世的环节,但是学生的理解缺乏了广度和深度。其实文章真正的要义在于重塑学习风气,提倡人人应该谦虚地相互学习,从根本上纠正当时对谦虚求学的错误看法。真理性的话题学生似乎懂得,但是较为生硬。如果能结合生活实例把学生引到韩愈 的勇气与智慧,又把学习提拔到对人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上来,这样,应该更能提升语文的素养,以便升华文章的主题。
教学《师说》,交流心得。静思之,深反之,故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