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020-02-07李明术王雪颖

设计 2020年23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李明术 王雪颖

摘要:为了重视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的空间,使其作为过渡地带发挥保护历史建筑文化与协调城市风貌发展的作用,提高其空间区域的最大化价值。通过对相关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建设控制地带出现的问题,构建出相应的符合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的设计体系,为建设控制地带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历史建筑 建设控制地带 空间设计 空间研究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12-0154-04

引言

历史建筑指的是有历史年代的建筑带之在某一朝代或时期的标志建筑,同时也包含政府划分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关于建设控制地带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里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外,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1]。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过度发展的建设手段,仅仅只是从历史建筑本体的保护出发,忽略了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的作用,割裂了建筑本体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关系,导致历史建筑本体成为“孤岛”,其建设控制地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以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间设计为主要方法,针对建设控制地带出现的问题,构建出相应的符合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的设计体系,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理念。

一、研究背景

(一)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保护传承

历史建筑作为文化遗产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在2016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了“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干部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2]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使之成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3]

(二)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关注的缺失

纵观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2010年之前,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人们生活中的保护实践,更多的是关于历史建筑保护或利用,即核心工作集中在历史建筑本身,而对其建设控制地带,无论是从空间环境还是精神文化内容上,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处于被破坏的困境中最终导致历史文化的缺失和不完整以及千城一面的城市空间形态。因此,历史建筑及其建筑控制区的保护尤为迫切。

二、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现状及问题

城市经济的加速发展给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带来了压力,不仅导致历史建筑建筑控制地带处于被破坏的困境,也使历史建筑所包含的文化也面临消失或濒临消失的危险,甚至使得历史建筑与建设控制地带的文化关系慢慢被“肢解”,历史建筑本身也越来越成为缺乏建设控制地带支撑的“孤岛”。通过对不同城市的历史建设控制地带的实地调研及分析,总结出其现状发展面临的三种主要的问题。

(一)用地性质杂糅

在建设控制地带中,主要包括居住用地、混合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教育用地、行政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化用地等,其中居住用地占比最多,绿化占比最少。且用地功能划分不明确,布局不合理,各个空间相互干扰没有考虑其相容性,其引起的矛盾和冲突破坏着城市的发展,甚至对核心保护区的历史建筑本造成一定影响。

(二)建筑风貌杂乱

根据时间的推移与变化,经济发展的加速,处于建设控制地带的居民向往现代化的建筑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些原有的建筑历经年久已不能满足其生活人口和周边人口的功能需求,同时政府对其风貌管控的不严格和对历史建筑本体主体地位的忽略,从而使居民自行翻修或重建,最终形成现在建筑风貌杂乱的形态。

(三)文化内涵缺失

一味追求现代化的体现,忽视核心保护区历史建筑本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故而造成建设控制地带很难探寻出其相关的文化及踪迹。没有文化内涵的物质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是空洞的,容易导致使其居民归属感和认知感的缺失。

三、历史建筑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关系

(一)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地面建筑实体,图,和开放虚体,底,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而控制图底关系的目的在于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理清都市内或地区内的空间结构”。[4](如图1)用通俗的话来讲,图是重点,是显性物质因素,是第一眼视觉上引人注意的。而底是用来烘托图的,是隐形物质因素,是被忽略的,起着承托营造的作用。但是正因为有底当背景才显示出图的造型。对于历史建筑与建设控制地带也可以看作成图底关系,将历史建筑看作“图”,建设控制地带看作“底”,使历史建筑依靠建设控制地带凸显出来成为视觉的核心,更好地体现历史建筑的重要性,这种关系不仅能够体现历史建筑的地位,还能强化建设控制地带的重要性与独特性。因此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解决好这两者关系既可以完善整体的环境的保护,又可以延续优秀的历史文化。

(二)辐射关系

建设控制地带是以历史建筑保护范围为辐点,围绕其辐点形成的空间辐射区域。历史建筑及其保护区的中心地位犹如一簇整体力量发散到周围的环境中,而建设控制地带可受到此影响。但加速的经济发展也加剧了建筑建设的发展,对建设控制地带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作为承载着保护区与衔接城市发展协调区且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过渡区域,良好的建设控制地带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承载着积极的作用,反之会破坏其历史建筑的文化,导致其建筑本体历史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的消解,从而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使历史建筑走向破败。不可否认,两者之间是不能孤立看待的,应重视其辐射的关系,从整体来进行保护,从整体来进行设计。

四、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空间设计原则

针对出现的问题,在空间设计策略上整体遵从整体性、协调性、协同性、真实性、多样性五个原则,形成以整体性为核心,以真实性为根本,以多样性为导向,以协调性与协同性为基础的设计研究。

(一)整体性

由上述图底关系及辐射关系可明白整体性设计原则的重要性,同时随着文物保护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保护方法不再局限于本体建筑保护的层面上,开始重视其有关主体环境、文化等全方面的整体性的研究。在关于历史建筑建设地带空间设计策略中,一些建筑物的造型不能盲目仿古,形成千城一面的效果,应当是在尊重历史文化的根本上,将不同的要素素整体合理的结合到设计中,做到各应用要素的和谐共生,解决这种问题的方式就是保持整体性设计原则。

在建设控制地带的空间设计中,要始终按照规范从文物建筑保护的角度出发,无论何时都应以建筑本体为中心,遵从整体性设计原则,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将历史建筑本体孤立,这会弱化其历史价值,也会使其承载的情感价值丧失,导致其缺乏文化内核。以一种整体性设计原则来引导设计过程,在保护中做到整体管控,通过空间风格、空间结构、空间类型等不同方面的统一或引导,构成一个历史建筑与建设控制地带和谐统一的整体。

(二)協调性

现有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及建设开发的需求,可以发现现有的建设控制地带空间风格杂糅,精神文化模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保护与延续的作用,使其呈现出混乱的区域状态。所以在此空间设计中增建的新建筑及改建的部分建筑都要遵守协调性的设计原则,协调的意思不是因循守旧不往前进,而是贯彻文物优先原则,对于重要的历史建筑既要保护它,就要凸显其地位,使其显示出来,减少建设控制地带建筑对其的遮挡及吸引,不可撼动其历史建筑的主体地位,因此需要在借鉴保护区不变的传统风貌基础上,使其新塑造的风貌具有协调性,形成和谐统一的状态,充分发挥出其协调保护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的功能与保护历史价值的作用。

(三)协同性

协同性重在“同”,主要指与经济发展、城市生活同步发展,与“调”不同的是,它是衔接城市现代文化联系的重要原则,构建现代的建筑模式,缓解建设控制地带的城市功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建设控制地带相较于不可建设的核心保护区,其空间的经济价值、区位条件更高。通过空间设计更新,完善其功能,激活其经济,使其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进一步成为在保护历史建筑的根本上同城市经济一齐发展,从而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四)真实性

对建设控制地带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其靠拢历史建筑,保护其真实的历史文化,让我们更直观更清楚地了解其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见证其历史足迹和珍贵技术,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设计原则,任何脱离真实性的设计都将造成其延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破坏。遵从真实性原则,还原历史真实性,能够让人们追溯历史,发现其当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从而感受传统历史与文化带来的影响。所以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弱化现代建设文化的影响,秉承不可更改的真实性的原则,探索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的空间设计策略。

(五)多样性

多样性是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物质要素的多样性或场所功能的多样性,以及文化活动的多样性都是吸引关注的重要因素,构建空间设计的导向原则。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人们不同时间的功能需求,所以不仅要注重其广义上形式的多样性,更要关注其精神上内容的多样性,使其有文化层面支撑的建设空间地带真正成为人们怀念和向往的区域。

五、空间设计策略体系构建

对于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的空间设计策略体系主要从空间结构的重构并管控、空间竖向界面的借鉴并引导、空间文化的完善并延续三个部分来进行,分别对应其整体性和真实性,协调性和协同性,以及多样性设计原则。对于此空间设计策略体系来说,旨在提出一种设计意向,可以为此方面的内容提供一些指导及理念,如表l。

(一)空间结构的重构并管控

从三维空间来细分其设计,空间结构属于横向层面的,指的是由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构成的功能分区,不同的分区通过其相应的联系构建起来,实现其各个分区的合理功能。空间结构的划分可以分为公共空间、街巷格局空间、建筑布局空间三类,在设计层面上运用重构的设计策略,在实施层面上运用管控的手段对这三类分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如表2。

1.公共空间

(1)重构公共空间布局

公共空间从字面上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共有的空间,不属于私人范畴的,在主权上是归政府管控所有的。一般包含道路、街区、建筑、构筑物、树木、广场、绿地和其他设施等组成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空间环境形式总和。公共空间在建设控制地带是以不同的形态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从而形成的多种空间。在此文中主要针对的是广场和绿地空间,在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中对于这两种公共空间应重新构建其合理区位,使其串联后可在空间结构主要轴线上形成多点布局结构。

(2)管控公共空间尺度

公共空间尺度上子塑造氛围、表现肌理上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管控公共空间尺度时,设计者应围绕其区域的中心或重要节点,按照其规模大小进行划分,从而在保证整体性与其相应等级的类别下合理设计其大小,使其形成的空间尺度具有秩序性和层次感。

2.街巷格局

(1)重构街巷格局层次

街巷格局是空间结构的血脉,连接空间组织的各个要素,对创造空间秩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街巷格局主要表现在街巷的方向与形式上,一般包含道路、街、巷。其形成了建设控制地带的基本框架,对建设控制地带的交通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街巷格局层次的重构应以历史建筑为主,在满足其现代通行的要求下保留原有的街巷格局,如尺度不适合则适当地扩建其宽度,进而和公共空间与建筑布局为辅进行串联,在横向层面中建构使其形成连贯的轴线,将各个组团空间合理的串联起来,引导其空间的发展方向,整体上使其层次明确让其整体空间充满层次感及形式美。

(2)管控街巷肌理

街巷肌理从整体上可看作是与周边不同空间格局的图底关系的表现,局部上其肌理反映在底界面的道路铺装上,在不影响现代交通的条件下,传统街巷上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历史铺装,修旧补旧。在现代街巷上,其铺装材质和方式应借鉴其历史建筑,使街巷肌理具有统一和历史性。

3.合理组织建筑功能布局

建筑布局主要指其在水平界面的分布,它在空间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与公共空间不同的是其建筑布局所占的用地面积以及空间尺度都具有扩大性,其空间肌理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影响着公共空间的尺度和形状,在建设空间地带空间结构中合理划分其建筑布局,使其建设控制地带能够针对性的划分其用地性质,明确其功能布局,重构其空间策略,填补其空白用地,完善其空间肌理性,更好地创造出有利于建设控制地带的发展与保护。

(二)空间竖向界面的借鉴并引导

从三维空间来细分其设计,空间场所属竖向层面的,指的是由特定的人或特定的物质要素所占有的特定部分。空间场所在此设计策略中主要是指在在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划设计中竖向的界面围合间的物质要素设计,主要从街巷场所和建筑场所两方面来进行。在设计层面上运用借鉴的设计策略,主要借鉴其核心历史建筑的建筑元素。在實施层面上政府运用引导的手段,使其新建物质要素、扩建物质要素及其改造物质要素都向其历史建筑靠拢,如表3。

1.街巷竖向界面

(1)控制街巷竖向界面尺度

在此设计体系中其街巷场所主要指建设控制地带的街巷界面,包含建筑的外立围墙以及其植物等在竖向界面空间发挥围合作用的物质载体。街巷界面是一个区域的重要展示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视觉的第一感知要素。街巷尺度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街巷的宽度与高度的比例上,既我们通常所讲的D/H比。不同的尺度比例给人不同的感受,当D/H比小于0.5时,街巷会给人压迫的感受;当D/H比大于2时,街巷会给人空旷的感受,视觉要素也转变为街巷竖向的轮廓,从而使空间围合感弱化;当DH两者比例约等于l是在空间视觉感受上最适宜的尺度。由此,在街巷竖向界面尺度的选择上应根据界面的宽度控制好其高度,避免街巷出现其尺度过高或过大的情况。

(2)引导街巷竖向界面形态

街巷竖向界面的形态指的是临街的建筑外立面的形态风貌,是传承历史风貌,衔接现代建筑的重要表现方式,在建设控制地带对此的设计上,我们要在借鉴历史建筑风貌上加强形态的引导。借鉴历史建筑形态不仅仅是模仿和复原,而是通过分析、提炼、抽象再加以强化与变异,形成新的符合现代生活的建筑语言,进而表现在街巷竖向界面形态上,使其表现出整体风貌的统一,局部形式的变化,塑造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街巷竖向界面。

(3)统一材质与色彩应用

街巷场所的界面表现主要由其形态、肌理、尺度、材料、色彩等部分组成,并和其他部分串联形成人们的空间感官特性。在建设控制地带的街巷竖向界面设计上,原有的街巷界面在材质和色彩上要始终围绕历史建筑的主体来进行,与主体的材质和色彩进行统一。新建的街巷竖向界面可以借鉴其其主体的材质与色彩,借鉴指可以从主体原型中提取相同的材质和色彩或者是在小面积的使用上通过原有基础元素进行提炼、简化或变形,然后应用到街巷竖向界面的材质和色彩设计中,在保证与主体建筑相同质感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借鉴当地传统风貌,使用当地传统材料,运用当地传统工艺、应用当地传统色彩等,形成明确的充满地域性、协调性的风貌特征。

2.建筑竖向界面

(1)控制建筑高度

建筑竖向界面是反映其地区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的重要物质体现,包括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一般建筑及新建建筑,此文中的设计策略主要针对其建设控制地带的非文物建筑,因为这些建筑没有太多限制,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大多进行了修缮,导致其建筑场所的协调性不足,所以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对于城市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场所来讲,其设计包括高度的控制,立面的造型以及装饰的细节。建筑高度的控制主要是根据主体核心保护区的历史建筑来进行,越靠近历史建筑其高度越低,整体上要控制建筑的高度,一般建筑只能超过相邻建筑的三分之一,使其不会影响历史建筑的主导地位,也要确保其建筑高度的连续性。

(2)引导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在这里指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体内部的竖向界面形态,它是表现建筑竖向界面的重要元素,其形态可由建筑的体量、立面造型、屋顶样式以及装饰细节等四个方面反映。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竖向界面形态既要传承核心保护区历史建筑的传统风貌,又要与环境协调区的现代建筑形成呼应,因此设计使要从此四个方面进行引导。引导的设计手法主要是通过借鉴其主体的传统形态,再加以抽象与变异,形成新的符号元素并应用,使其建筑形态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感,更好地突出了其核心保护区历史建筑的主体地位,对其历史建筑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空间文化的完善并延续

从三维空间来细分其设计,空间文化属于纵向层面的,指的是在特定的地带其特殊的地域性的文化。深入的挖掘其文化内容,可以利用符号学理论转化成为其物质载体,赋予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没有文化内涵的物质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内壳是空洞的,因此发现其文化,挖掘其文化,利用其文化从而达到延续其文化的目的。在此设计策略中空间文化主要从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来分析,如表4。

1.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种隐形的非物质因素,往往借助于物质因素来表现。传统文化并不是特指某一守旧文化,它主要是由核心保护区历史建筑所保留和延续下来的具有地域性的文化,往往表现为其建筑造型、建筑风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文化等。也可指历史建筑从建成到现今所见证的不同年代的特殊文化。深入探索这些传统文化,把其进行分析、提炼,运用符号化的方式应用在建设控制地带的塑造上,使其物质载体都具有文化内涵。这种带有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可以丰富其空间氛围,延续其文化发展,为其建设控制地带的设计增加内涵,增添独特。

2.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连接点,是社会整体发展的体现,具有开放性和超越性。建设控制地带作为衔接环境协调区的过渡地带,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一味抨击此情况的发生,其出现主要其一是现代人主导性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二是在建设控制地带的建设法律规范的不明确。由此可提出在设计时应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提取出其主体元素,并融合现代文化,且完善其两者文化并转化成为新的可利用的元素或载体,从而达到延续文化的意义。

结语

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发现建设控制地带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诠释核心保护区的历史建筑与建设控制地带两者间的关系,突出其建设控制地带的重要性和价值,由此提出整体性、协调性、协同性、真实性、多元性五项空间设计原则,探究出三个大方面的空间设计策略:(1)空间结构的重构并管控;(2)空间竖向界面的借鉴并引导:(3)空间文化的完善并延续。每个策略又根据其不同的空间区域进行具体设计方法分析,为其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空间设计提供方法和思路。

关于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空间设计策略运用时应深刻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并结合设计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出合理设计模式,从而营造出和谐的整体的可以延续优秀地域文化的空间设计。最终使建设控制地带既可以实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又能够带动周边空间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Z].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2003-05-13

[2]习近平.《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报告[R].全国文物工作会议,2016-04-13

[3]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7-10-18

[4][美]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著,朱子瑜等译.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北京冲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5-69

[5]林志聪;黄颖端.广州旧城改造中历史建筑保护探析[J].城市学刊,2015 36 (2):82-85

[6]黄淇麟,祝遵凌.文化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运用研究[J].设计,2019 (07):54-55

[7]郑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郊乡村景观空间设计研究——以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为例[J].设计,2020 (03):158160

[8]李宜谦.基于尺度下人性化城市空间的建立及优化[J].设计,2016,29 (1):150-151

[9]陈峰.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的界定方法初探——以郑州商城文化区商城遗址保护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10]张倩.历史建筑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商业综合体中的儿童娱乐空间设计研究
《室内空间设计》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SOHO模式下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婚庆展示区效果图》
高娜作品——合一园艺空间设计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刘鑫、叶满波、刘颖空间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