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碱地变“金土地”

2020-02-07陈文俊

农家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盐碱地思考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盐碱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推进盐碱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如何有效治理盐碱地,发展现代渔业,让废弃的盐碱地变成金土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景泰县不断创新思路,开展利用盐碱回归水发展水产养殖、综合治理盐碱弃耕土地,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我们生态治理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探索了好方法、开辟了新路子,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盐碱地综合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盐碱地;金土地;科学治理;现代渔业;思考

盐碱地又称盐渍土,在全球分布广泛。中国也深受土地盐碱化危害,据农业部第二次全国普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盐碱土资源总面积约为3467×104hm2,居世界第三位,而目前已开垦种植的盐碱土面积仅为577×104hm2,此外,我国耕地中盐碱化面积达到920.9×104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62%。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推进盐碱地治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如何有效治理盐碱地,发展现代渔业,让废弃的盐碱地变成金土地,产生经济效益,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

甘肃省景泰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靠近腾格里沙漠,气候干旱,属温带干旱型大陆气候。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土地盐碱化问题突出,成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自2015年以来,景泰县不断创新思路,开展利用盐碱回归水发展水产养殖、综合治理盐碱弃耕土地,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我们生态治理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探索了好方法、开辟了新路子。

一、景泰县科学治理盐碱地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景泰县近27万亩耕地不同程度受到盐碱化危害,其中中重度盐碱地16.3万亩,并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蔓延,因盐碱化弃耕土地6.5万亩。受耕地大面积盐碱化影响,受灾比较严重的草窝滩镇,部分村庄村民由于无地可耕、无村可居,开始大量外迁,导致土地荒芜,村庄废弃,严重影响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景泰县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新思路、勇于实践、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盐碱地治理。

1.排盐碱工程治标。根据盐碱地大多处于低洼地带,盐碱难以排出的情况,景泰县先后实施了开挖排碱隧道和治碱排水工程,在草窝滩镇2.4公里的排碱隧道全面贯通并开始排水;草窝滩片区治碱排水工程竣工并使用,使地势较为低洼的上沙沃、草窝、芦阳、五佛四个乡镇的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盐碱化蔓延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景泰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从源头上减少盐碱产生,制止了盐碱地的形成。

2.以渔治碱治本。排盐碱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的了盐碱地的产生,但投资巨大的工程,只是简单的排盐碱水,没有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景泰县通过不断实践、大胆创新,

总结出“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16字模式,开始在全县范围以渔治碱治本,发展戈壁渔业。其中,草窝滩镇三道梁村,综合开发利用大面积的弃耕撂荒地,先是深挖池塘降低水位,充分利用池塘引入盐碱回归水养殖咸水鱼虾,再将深挖泥土堆积,抬高造田,种植绿色无污染农作物,做到了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打造出了草窝滩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示范点。经过多年发展,景泰县治理改良盐碱地2.1万亩,形成五佛现代渔业、芦阳盐碱水流水养殖等5大产业园区,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渔农并重、综合发展。景泰县将盐碱地治理作为农业农村工作頭等大事来抓,在抓治理的同时,更注重农业的开发利用,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景泰县芦阳镇响水村,利用弃耕撂荒盐碱地建成占地15亩流水养殖示范基地,配套建成鲟鱼孵化基地,占地4亩的渔业休闲农庄;景泰白墩子,因自然条件形成盆地,盐碱严重,排水困难,自古以来就是景泰的制盐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制盐场所已经废弃,随着盐碱水的积累,基地变成了湿地,湿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野生植物的乐土。景泰县因地制宜,将这片盐碱湿地开发建设成内陆盐沼国家湿地公园,这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在西北干旱区具有代表性,极具观赏性和旅游价值,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和动植物爱好者来湿地旅游观光考察。

二、景泰县科学治理盐碱地发展现代渔业的思路

1.创新理念,用新思路治理盐碱地。景泰县大胆创新理念,针对盐碱危害地区实际,创新治碱思路,坚持“标本兼治”,在治标方面,继续开展排盐碱工程,将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对于拥堵的涵洞沟渠,进行全域疏通。同时,在全县盐碱区,大力支持挖塘养鱼,将盐碱水注入池塘,加以有效利用。在治本方面,坚持渔农并重、综合发展。经过实地调研,科学论证,根据各盐碱区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治理方式。在景泰县白墩子,不进行盐碱地治理,保留其自然风貌,保护湿地内独特的野生动植物,利用其盐碱湿地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开发建设内陆盐沼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在景泰县盐碱危害区,积极推广“16字治碱模式”,利用盐碱回归水和撂荒弃耕地发展水产养殖。这个思路得到农业部的肯定,2017年、2018年全国盐碱地治理渔农综合利用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景泰治理盐碱地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各地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2.利用科技,促进现代渔业发展。景泰县坚持“科技先行”,积极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渔业发展,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针对不同地区的盐碱水质特点,研发了景泰县盐碱水专用改良剂1号、2号,使五佛、草窝滩镇盐碱水成为养虾用水;针对景泰盐碱水的高pH、易爆发蓝藻等难点问题,优选集成了化学、生物、物理等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盐碱水质进行了精准调控,利用科技为景泰水产养殖提供技术保障。景泰发展现代渔业,以培育耐盐碱品种为突破口,引进了凡纳滨对虾、鲟鱼、河鲈、中华绒螯蟹、虹鳟、亚东鲑等主要经济品种,并充分利用盐碱弃耕地和低洼盐碱地,因地制宜地建立池塘养殖、大棚养殖、流水养殖、冷水养殖等盐碱地养殖模式,最终建成西北最大的盐碱水养殖示范基地,“戈壁鱼虾”品牌效应凸显,上海、江苏、宁夏等地投资商纷纷前来投资发展水产养殖。

3.聘请专家,提升治理技术水平。盐碱地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景泰县在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不仅充分发挥本地土专家的优势,同时积极与科研院所对接洽谈,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聘请专家“蹲点指导”、外派技术人员“学习取经”等方式,抓试验、抓试点、抓培训,全面提升治理盐碱地技术水平。一是景泰县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了盐碱水域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以景泰县盐碱地治理和现代渔业发展为核心,在对主要养殖品种开发和引进的同时,研发养殖水质改良与调控、绿色水产养殖和渔农一体化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二是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建了专家团队,不定期到现场讲解传授实用技能;利用“景泰渔业”微信平台,针对性讲授科学养殖知识,并通过互动答疑等方式,及时解决养殖户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制订技术规范,赠送科技书籍,提升盐碱水养殖人员技术水平。

4.招商引资,打造特色产业园。景泰县以打造全省水产养殖大县,填补全省咸水虾养殖空白为目标,在条件事宜的6个乡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作为治理土地盐碱、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目前,我县水产养殖主要通过政府奖补引导、农户和企业自筹发展的方式推进,缺少项目支撑,因此,我县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盐碱回归水和弃耕盐碱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利用景泰县渔业分中心建成盐碱渔业科技产业园,将五佛乡渔业分中心建成南美白对虾孵化园,利用景泰县芦阳镇响水村弃耕撂荒盐碱地和丰富的盐碱水资源建成占地100亩盐碱水流水养殖示范基地,配套建成鲟鱼孵化基地、渔业休闲农庄,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盐碱水流水养殖示范基地,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景泰县科学治理盐碱地发展现代渔业的启示

十九大报告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写进报告,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盐碱地、土地沙化的治理纳入了生态文明战略布局,这是对生态环保事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让奋战在防治盐碱地等生态建设一线的政府、企业和群众感到前所未有的信心。景泰县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已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和实践探索阶段发展到模式打造和示范推广阶段,盐碱撂荒地科学治理成效显著,取得了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的盐碱地综合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高度重视,科学统一规划。自2015年,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对土壤盐渍化分布范围、形成规律和特点的长期动态监测机制的基础上,对盐碱地治理和开发利用前景形成统一的认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统一的规划及系统开发利用方案,形成科学治理的合力。在实践中探索出“16字治碱模式”,在科研技术提升上下功夫,在戈壁渔业上谋发展,注重“渔农旅游休闲并重”,对不同地区进行不同的治理,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

2.注重科研,学研产相结合。景泰县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地“土专家”优势的同時,更是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科研,走出了治理盐碱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景泰县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进行科技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产学研活动。东海水产研究所发挥人才和技术支持,景泰县建设实验室和示范基地,实行地方、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共同为景泰现代渔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3.渔农并重、绿色生态发展。我县在狠抓盐碱地治理的同时,更注重农业的综合开发利用。如草窝滩镇利用盐碱地治理形成的池塘发展现代渔业,科学使用盐碱回归水养殖盐碱鱼虾;对于挖塘泥土,经过科学改良,建造有机肥良田,种植绿色产品,发展现代农业;在渔农并重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休闲观光产业。这种注重生态、促进生产、改善生活的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4.变废为宝、盐碱地成金土地。盐碱地治理是一项漫长而浩大的工程,如果为治理而治理,将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景泰县在治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理念,经过多年的治理,将盐碱地变成了金土地。实践中有几点值得推广:一是挖废弃盐碱地为塘养鱼虾;二是利用科技改良挖塘泥土种庄稼;三是打造特色景点吸引游客来观光。通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的治理,往日白茫茫的一片盐碱地上,如今重新恢复了生机。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湿地景象,迎来了四方游客们的观赏,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发展,让景泰成为西北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盐碱地改良技术》作者:刘小京来源:中国土壤学会网站.

[2]《盐碱地上的渔农试验》作者:王云祥来源:《甘肃经济学报》2018-09-27.

[3]《景泰县利用弃耕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实践与思考》作者:卢林枫,来源:《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02-28.

[4]《景泰县政府工作报告》2018-12-28,来源:景泰县政府网站.

作者简介:陈文俊(1975-10-13),男,民族:汉,籍贯:甘肃景泰,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级职称,讲师,工作单位:中共景泰县委党校,研究方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及县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盐碱地思考
盐碱地重大攻关:建立农业综合利用创新模式
“希望这‘光板’的盐碱地都变绿”
奇葩植物使盐碱地变景观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忻州市忻府区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探析
盐碱地变良田
盐碱地变良田/盐碱地为什么不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