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研究
2020-02-07郭硕知
郭硕知,武 娜
(1.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2.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昆明 650091)
一、备受瞩目的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性研究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载体,在各个民族或族群的自我认同的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民族或族群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自身的历史与文化塑造着相应的宗教形态〔1〕。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宗教与民族以及其中的个体所发生的关联具有更多的动态变化。进入21世纪之后,主要国家的民族多样性正在增加〔2〕。大部分宗教也从短暂的“祛魅”进入高速发展的“复魅”时期〔3〕。社会身份认同越发多元并相互叠合,对民族、宗教等身份的感知复杂性,直接影响人们对自己所在之外的群体的态度〔4〕。如果追问哪些身份认同因素可以影响社会的稳定性,那么民族与宗教一定可以排在前列。以二战之后各国的民族间内战为样本,战争双方宗教关系越密切,内战后持续和平的可能性越小,再次冲突的可能性则越大〔5〕。宗教与民族两个变量的相互关联,直接关系到了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共构的国家,面临着同样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与挑战。域内众多民族内个体的宗教认同、民族认同乃至国家认同都需要厘清其中的互动过程与机制。而引入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使宗教研究更易于得到观测〔6〕。
正因为如此,关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才尤为重要,相关的议题已经获得了学界持续的关注。近五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了何其敏“宗教认同研究”(13AZJ002),吴庆军“爱尔兰文学民族认同研究”(15AWW004),李帆“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16AZS012)等。
截至2018 年12 月31 日,中国知网(CNKI)有关中国五大宗教认同与民族或族群认同的检索结果为近二十年共产生775 篇论文,其中CSSCI 来源期刊论文407 篇,筛选后保留405 篇。国内相关研究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与水准,个案研究为其主体,并且理论架构与研究思路丰富多样,包含了综述性研究,但基于引文数据的可视化综述研究尚有待完善。
外文文献中,宗教认同与民族或族群认同领域同样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通过同日检索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核心数据库,得到英文核心期刊(SCI,SSCI,A&HCI)论文2 086 篇,筛选后获得合格论文2 077 篇。该领域拥有如此大的数据量,但基于引文空间的数据分析尚不完全,因此本文基于Citespace 工具对相关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热点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的分析总结,以期更为完整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基础与现状。
二、可视化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宗教认同”(含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犹太教)加“民族认同”或“族群认同”为基本的关系表达式,检索知网数据库收录的CSSCI期刊文献;并以相应的英文表达式检索了WoS 核心数据库英文文献。依据Citespace 软件所要求的方式提取并保存了检索结果。数据下载日期为2019年1月30日。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CiteSpace5.3 软件实施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该软件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信息,并能够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展现科学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其中的高频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和热点关键词等等信息〔7〕,其在科学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了较多的应用,是较为成熟的综述研究工具。
运行该软件所得图谱中,N 表示节点总数,E为网络中的连线总数表征合作关系况;网络密度(density)描述了网络中作者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中心性(centrality)用以度量节点的影响力,显示了该节点在某领域内的桥接中介作用。在年轮图的观察上,节点代表分析的对象,其出现频次(或被引频次)越多,节点就越大。节点内圈中的颜色及薄厚度表示不同时间段出现频次。节点之间的连线者表示共现(或共引)关系,线的粗细则表达了共现(或共引)强度。颜色则对应节点第一次共现(或共引)的时间。颜色从蓝色的冷色调到红色暖色调的变化表示时间从早期到近期的变化。
本研究设定时间跨度为2009 年至2018 年,并将时间间隔(Time Slice)设为“1”(即以每1 年为一个分析区间)。关键词来源设定为Title(标题)、Abstract(摘要)、Author Keyword(作者关键词)与Keywords Plus(补充关键词)。数据抽取数量选择Top30(前30 位),其余均保持默认设置。数据结果由软件根据相应的参数自动生成,未对数据进行后期修剪。
三、研究结果: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性研究的分布与热点
(一)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发文量趋势
年度发文量意味着研究热度。图1展示了两个数据库中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互构相关中英文文献近二十年发文量的时间分布。如图1 所示,该研究的中文核心论文的发文峰值在2017 年,自2009年起对该问题具有持续的关注度。国际核心期刊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发文量峰值在2016 年,自2015 年起,进入了研究的热点时期。二者的发文量表明,近三年来学术界已经将认同作为重要的议题讨论,民族与宗教的认同逐步成为显学。
图1 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发文量时间分布图
(二)高产国家分析
表1显示了WoS核心数据库发文量前十位的国家,图2 表达了发文国家的发文总量及其中心性。结果显示,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性研究领域的2 077篇文章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发文量名列前茅的多为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居第十位(41篇),占全部发文量的2%。该领域发文频次(701)和中心性(0.36)最高以及首发年份最早的都是美国,美国占据了全部发文量的34%,因此美国的研究位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领域的绝对核心。其余国家中,英国、荷兰、加拿大以及以色列等国都对这一问题具有相当多的关注。
表1 1999年至2018年英文核心高发文量国家排位情况
除去本身的学术规模与影响力之外,这也与他们的社会处境相关。无论是美国的种族问题〔8〕,欧洲的穆斯林〔9〕,女性处境〔10〕,青少年问题〔11〕,以及巴以关系〔12〕等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民族与宗教的身份认同,并引起了较大的学术反响。这些情况亦可在下文的关键词可视化研究中得到验证。
(三)高产机构分析
1.中文研究高产机构分析
表2展示了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性研究领域中的中文高发文量机构情况。近二十年的CSSCI中文论文中,相关领域的发文量前五位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8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7 篇);中山大学人类学系(7 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7 篇);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篇)。
在高校与社科院系统层面上,中央民族大学在此领域的发文量最高,共有21 篇(民社学院7 篇,哲宗学院5篇,教育学院3篇,文传学院2篇,未注明学院4 篇),占总数的5%。前五位依次还有中山大学(14 篇)、云南大学(10 篇)、中国社会科学院(10篇)、厦门大学(8篇)和西北师范大学(8篇)。
总体而言,各机构发文量分布较为平均,说明该问题获得了国内人文社科的普遍关注。中央民族大学更加聚焦于民族与宗教的认同问题,而且研究阵容较为庞大。然而,由于学科本身规模不大,该校并未呈现出明显的中心性。并且数据没有显示与国内各机构对该问题的合作,各机构以独立研究为主要方式。
图2 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英文核心论文发文国家分布图
表2 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发文机构情况
2.英文研究高产机构分析
表3显示了国际核心期刊在宗教认同与民族或族群认同互构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前列的机构。WoS 核心数据库中,该领域发文量排名最高的机构是荷兰的乌特勒支大学,近二十年发表相关论文50篇,中心性0.04,首篇论文发表年份为2007年。这表明该机构近十年开始关注族群与宗教的相互认同问题,并展开了大量研究。近年来乌特勒支大学支持了多项发展跨学科社会研究,并且成立了欧洲移民与族群关系研究中心,这些都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发文量前九位的研究机构全部为世界较为知名的高校。荷兰与以色列的机构各占据了其中的3席,表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相互关联及其状态与机制已经成为了两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表3 1999年至2018年WoS年高发文量机构情况
3.英文研究高产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如图3 所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由结点间的连线表示,连线的粗细代表机构或作者间的合作次数的多寡。数据没有显示国内各机构研究该问题时具有合作关系,各机构以独立研究为主要方式。
国外研究机构方面,检索时间区间为1年,围绕发文频次最高的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呈现出了与其他机构的相互合作,其中最主要的合作者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与毛里求斯国立大学。此二机构分别发文16 篇与10 篇,同样属于比较高产的研究机构。毛里求斯在历史上曾经被荷兰人首先登陆,与荷兰有着不解的关联。
此外,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与爱丁堡大学也在各自的合作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与同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9 篇)和巴-朗大学(9 篇)在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互动的领域具有积极合作。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合作者是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5篇)与美国斯坦福大学(7篇)。前者是典型的国内机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以色列的社会处境及其引发的高度学术关注;后者则是跨国学术交流的产物,可见宗教与民族的认同互动不仅受到单一民族国家的关注,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图3 国外高产机构合作网络
(四)高产作者与高被引作者分析
1.中文研究高产作者发文频次与合作关系分析
表4显示了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性研究的中文论文高产作者。作者发文量衡量了科研人员在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相互交织领域的工作成果。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CSSCI 期刊论文作者的发文量较为平均,涉及了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等领域的学者,并没有绝对中心的人物。研究者中发文5 篇者2 人,发文4 篇者7 人,他们全部为隶属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职学者,且皆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仅有一些年龄较大的学者学位情况不明。
李向平(5 篇)与王志清(5 篇)为最高发文数量的作者。以二人的专业分析,宗教学与民族学分庭抗礼。李向平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宗教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宗教社会学,代表作有专著《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分析》等。重庆三峡学院的副教授王志清是以蒙古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族学学者,代表作有论文《族群象征、历史记忆与心态史——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陈美所传说解析》等。在此领域中,李向平属于独立作者;王志清则与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2 篇)和张曙光(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2 篇)具有相同研究方向的合作。高产作者中,万明钢(西北师范大学教授,4 篇)与其弟子高承海(陇南师范高专教师,3 篇)也在研究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互动的方面存在着合作。总体而言,民族学的学者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学科间合作并不常见,小范围的个体间合作与独立研究仍然是主要的主体分布。
表4 1999年至2018年中文高发文量作者情况
2.英文高产作者、源泉性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表5 展示了英文核心期刊中该领域的高产作者。通过对英文数据库WoS 的可视化分析(统计时间区间隔选择1 年,选择Top N 为50),可以发现荷兰、瑞典与美国的学者构成了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研究领域的主要科研力量。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教授Maykel Verkuyten 在这一领域中核心论文产量排名首位,其发文频次(27)、被引频次(119)和突现率(3.09)指数都呈现较高水平。通过合作网络分析,Verkuyten 与同校的Martinovic、澳洲堪培拉大学应用心理中心的Tseung-Wong(4 篇)等人存在单线合作关系(并未形成合作网络)。除他以外,相关学者的发文量均为个位数,没有拉开很大的差距。文献被引频次最高的作者是著名学者Tajfel(149 次),他是社会认同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的创造者,他从认同角度分析群内过程与群际关系,创制了“最简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1970)。由此可见,社会认同论成为了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
表5 1999年至2018年英文高发文量作者情况
3.英文高产及源泉性作者研究内容分析
英文高产及源泉性作者分析见图4。Verkuyten的主要研究方法集中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可见跨学科研究,尤其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处在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的核心位置。他主要关注族群(民族)的认同问题,其中被引次数最高的著作是《族群认同的社会心理学》(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thnic identity)。他在文章中指出,相较其他学科而言,社会心理学在族群问题的研究中进展缓慢。而社会心理学提出的关于该领域的概念、理论和实证成果是少数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多样性争论的中心(Verkuyten,2004)。时过境迁,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认同理论与实证研究已逐渐丰富。他的后续著作诸如《认同与社会多样性》(Ident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what social psychologycan teach us,2013)以及有关族群和宗教认同的《宗教群体认同与教间关系:关于土耳其裔荷兰穆斯林的研究》(Religious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religious relations:A study amongTurkish-Dutch Muslims,2007)等多篇论著得到学者广泛引用。他的研究表明了通过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能够更好地理解多元宗教与民族认同,并弥合理论与经验的间隙(Verkuyten,2013)。
图4 英文源泉性作者分析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Amy L.Ai 与乌特勒支大学的Fenella Fleischmann 的研究同样在民族与宗教认同的领域中获得了较高的引用率与中心性。其中Ai 依然以心理学为主要研究径路。他通过认知心理学方法,分析宗教认同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他认为有充分证据证明信仰或宗教应对模式是预测幸福感的有效指标(Ai,2007)。所述积极的模式包括宽恕、精神支持、合作宗教应对、精神联结、纯化、仁慈等;消极的应对模式则含有精神不满足、天谴、宗教人际关系紧张、着魔等(Ai,2005)。Fleischmann 则更多关注具有宗教背景的移民族群处境。他认为定居西方的穆斯林移民群体尤其是二代移民的宗教认同会发生变化,这会受到诸如教育、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Voas&Fleischmann,2012)。 欧洲的土耳其族裔二代移民的宗教认同以及世俗化在不同城市所表现出的程度亦不同,世俗化假设并不一定必然成立(Fleischmann&Phalet,2012)。
总体而言,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成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化、性别、移民、非洲裔美国人、穆斯林、青少年、文化涵化等。这些焦点恰好涵盖了近年来西方世界所面临的处境与问题。“认同”研究成为了可能的分析方法与解决方案。
(五)高发文量与高被引率期刊
应用引用频次及中心性两个指标来反映节点的重要程度。以引用期刊为例,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期刊对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互动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越大,而中心性越高说明该期刊与其他期刊形成的共被引关系网越紧密。
1.中文研究高发文量期刊分析
由于Citespace 软件对CNKI 数据的引文期刊无法进行处理,我们将相关领域发文量前十位的CSSCI期刊绘制如图5,以参考上述指标。这些期刊中以民族学类杂志及民族类高校学报为绝对优势,侧面说明了民族学学科通常将宗教作为民族的一个文化因素进行相应的认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族学整体的期刊数量较高、学科规模较大相关。仅就规模而言,国内宗教学专业CSSCI 收录期刊仅有3种,而民族学专业同级别刊物则有14种。
图5 1999年至2018年中文研究高发文量刊物情况
2.英文研究高被引率期刊分析
表6列举了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研究领域前十位的英文期刊,图6 展示了这些刊物的中心性与共引关系。英文高被引文献主要出自民族学、社会心理学与宗教学相关杂志。表6显示了近二十年被引率前十位的英文期刊,其中被引次数最多且中心性较高的刊物为1978 年创刊的《民族与种族研究》(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该刊物是英国出版的有关人类学、文化研究、民族与种族研究专门学术期刊,在“民族研究”类国际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五位。国际引文空间中,对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相互关系的研究仍受到民族学研究的关注。被引频次第二位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是由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65年创办的同行评审心理学专业月刊,其领域涵盖了社会与人格心理学领域,该刊重点发表实证研究报告及理论与方法评论文章,该刊在社会心理领域的影响因子排名第四位。被引量第三位的《美国社会科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表6 英文高被引率期刊前十位排位情况
表7 列举了中文CSSCI 期刊中过去二十年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研究领域排名前十位的关键Review)是美国社会学会(ASA)于1936 年主办的独立于传统上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掌握的会刊的并涵盖社会学各个方面的新的双月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在社会学刊物中排名第三位。
该领域被引量前十位国际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是著名的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该杂志于1904 年创刊,是美国心理学会(APA)心理学总论方面的权威期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的心理学家鲍尔德温(James Mark Baldwin)创立此刊,几经辗转后被爱德华沃伦(Howard C.Warren)捐赠给美国心理学会。其5 年影响因子高达21.986,在全部心理学期刊中排名第二位。
总体而言,认同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过程,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相互关系的探索中,对心理机制的探索必不可少。国外相关研究已经逐步注意到心理学方法的潜力,并且体现为业内较高影响因子刊物具有较高的被引量。
图6 英文高被引率期刊分析
(六)高频关键词及其共现关系
关键词是对文献研究内容的高度浓缩,关键词共现功能得到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反映出某一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及过去产生过哪些研究热点。领域关键词在不同时期的出现频次反映了其研究热点的走向。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该领域的研究焦点,这说明它们是有待解决的学术问题、关键性研究方法或研究者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词,它们代表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族群认同”无论频次(217)还是中心性(1.11)均超过其他关键词。这种情况表明了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注热点在于族群问题,其次才是宗教认同(频次34)问题。
认同所处理的是内群与群际关系问题,因此族群的重要性更为明显。宗教不仅是社会组织,而且包含思想、教义等诸多精神性内容,进而在研究中往往被视为民族或族群的内在认同因素而得到分析〔13〕。
表7 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关键词频次
图7呈现出了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关键词共现关系。族群认同位于明显的中心位置,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历史记忆等都成为了族群研究的关键节点。说明了国内作者常以多层面认同的相互交织或包含分析民族或族群认同的状态与功能,其中不仅包含横向的结构分析,而且存在时间方向的历史沿革。
表8 列举了英文核心期刊该领域高频关键词,及它们的共现关系。其中,identity(认同或身份)为被引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在学术研究中,“认同”已经成为了较为成熟的理论。“认同”源于拉丁文词汇idem,有“相同、同一”之意。现代心理学中,认同的探索肇始于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他指出个人的认同意识基于对同一性的感知,并从感觉的相似性与连续性中得到增强〔14〕。社会心理学视阈下,发端于泰弗尔(Tajfel)的“社会认同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则尝试从认同角度分析群内过程与群际关系,创制了“最简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1970)之后发展出“自我归类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1987)与“元对比”(meta-contrast principle)的理论范式。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以他们的社会群体资格定义自己,且依照群体认同而界定的自我感知会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独特的心理影响〔15〕。
宗教在一定程度通达了深层的民族心理,其中的过程与人们的认知过程存在着相应的关联。如事件相关电位(ERP)对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对比研究表明,当人们强烈认同所处族群时,非穆斯林的早期负波(N200)与内隐态度都显示出对群内与群外面孔识别更大的差异性〔16〕。另一项面孔识别实验也说明,在神经反应中,尽管无论是否信仰宗教,都在高吸引力面部识别中会产生更大的LPP波(晚期正电位,与动机刺激加工有关),但非宗教个体没有屈服于从众的压力,而有宗教信仰的被试则更具有这种压力〔17〕。
图7 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关键词分析
表8 英文核心期刊高频关键词
图8 英文核心期刊高频关键词分析
其余的关键词显示了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国家、文化、性别、移民、非洲裔美国人、穆斯林、青少年、文化涵化等。这些焦点涵盖了近年来西方世界所面临的处境与问题。“认同”研究提供了可能的分析方法与解决方案。
四、结果分析: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性研究的趋势
近二十年来,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性研究在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过后趋于稳定。目前,此项研究依然具有一定的学术热度,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日渐成熟。就国家而言,美国、英国、荷兰具有这一领域较大的话语优势。乌特勒支大学的Verkuyten是宗教认同与民族或族群认同领域的中心研究者,该校以跨学科社会研究为主要特色之一,推动了此项研究的发展。由于此领域合作研究较少,所以学者与机构的中心性均不明显,表现出机构甚至研究者大多独自研究且尚未形成体系的现状。发文与引文高频文章与高频作者分别来自民族学、宗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这反映出多个学科的学者都已经注意到了民族与宗教两者交互的问题。中文高被引刊物主要集中在民族学与宗教学的杂志。英文高被引刊物中除了民族学与宗教学领域的杂志外,心理学相关杂志占据重要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认同作为个体与群体心理过程得到了国际学界的关注。
在研究的热点关键词方面,近二十年间的国内研究除宗教与民族(族群)以外,重点关注了国家、历史与文化层面的认同,表明相关研究聚焦于呈现多种因素的相互交织,而宗教与民族成为了其中的因素之一。宗教往往作为民族文化的底色而发挥作用。把握宗教与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此消彼长的内在规律,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从而确立和实践平等对话、共生共荣的现代文明准则〔18〕。这些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理论研究、历史或现状分析、个案研究与田野调查,但相应的过程机制研究尚有持续探索的空间。国外研究尽管也强调多因素的交织,但其主要聚焦于西方世界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如穆斯林、移民、种族与青少年等当代处境问题,说明了如何处理多元的文化差异是该领域国际期刊作者的首要学术关怀。只要社会处境没有大的变化,这些研究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仍会作为该领域学者的聚焦之处。
本文尚存诸种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本文在检索过程中使用的检索策略虽经多次修正但仍难以包含有关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研究的所有中英文的重要期刊文章。此外,本研究使用的分析工具Citespace 亦在不断更新,尚存很大的局限性,其仅能对特定数据库实施分析,且分析内容有限,难以展示该领域的研究全貌。尽管如此,相关学术工具的应用,仍能够起到相当的辅助作用,有助于了解并判断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研究领域的既往趋势及可行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