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学习参与的作用机理与激发模型
2020-02-06彭飞霞
【摘要】随着在线学习重要性受到普遍认同,如何激发在线学习参与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在线学习参与是在线学习影响因素、参与的作用机理、激发运行机制和学习者主动参与共同影响的行为,可分为动力、过程、结果和条件四个维度。动力预期的科学性、作用形式的关联性、作用路径的明确性等基本要义是在线学习参与的作用机理。依托作用机理,设计了包括激发参与系统、规则维持系统和反馈系统在内的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机制。同时提出了完善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政策、优化在线学习空间、支持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提升学习内容的有意义程度等激发策略,以提升在线学习参与水平。
【关键词】在线学习参与;作用机理;激发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20)01-0018-06
【作者简介】彭飞霞(1985—),女,湖南岳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职业教育。近年来,在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的推动下,利用在线资源开展教学成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缺乏系统认知,对于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如何参与,怎么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研究得不够充分。基于这一背景,厘清在线学习参与内外动因以及作用机理、设计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模型、把握促进在线学习参与的策略,对于教育工作者设计在线学习很有帮助。
一、在线学习参与概念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一)在线学习与在线学习参与
1.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是对于课堂学习形式而言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活动。[1]由于其“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等优势,[2]受到政府和教育人士的关注。2012年开始,MOOC及衍生SPOC等影响力逐渐增大,在线学习逐渐走向教育本体,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形式成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线学习参与
在线学习参与指的是学习者在任务、事件、兴趣的驱动下,开始在线学习,并保持兴趣,完成在线学习的行为。在线学习参与是参与动力以及作用机理、运行支持和学习者主动参与共同影响下的行为,蕴含了参与在线学习的动力、过程和学习成效等因素,可以分为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动力即为参与动力,是影响学习者进入在线学习场域的较为稳定的动力来源;过程即为保持在线学习的状态,主动在在线学习环境中寻找学习支持、完成学习过程并主动参与学习交互;学习成效指的是通过学习满足自身的需求(如获取学分、资历、自我成效等),进而更愿意完成在线学习任务并从现有课程迁移到其他课程。
行为参与指的是参与在线学习的具体学习活动,并按照在线学习平台的规则,获取相应的在线学习课程成绩;认知参与指的是通过动机的调整作用和学习策略的使用,不断参与知识构建,并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情感参与包括兴趣、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的反应,比如对在线学习教师的情绪反应,对学习平台的认可和归属感,对在线学习成绩的“悦纳”,对在线学习学分的外部效应的认可等。
(二)在线学习参与的影响因素
在线学习参与是在线学习获得成效的前提,也是学习者学习成绩取得和完整人格养成的关键。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在线学习参与呢,不同视角有不同的看法,笔者通过访谈、调研、专家探讨等,从动力、过程、结果、条件四个维度分析在线学习参与的影响因素。
1.动力层面
涉及动机的理论研究较多,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情境认知主义等,也有需求层次理论、沉浸理论等。对在线学习参与而言,显然用一种动机理论很难覆盖全部参与者的动机,需要用多元动机理论框架对在线学习参与动机进行厘定。按照笔者所在团队的探索,从动力层面看,影响在线学习参与的因素有任务驱动、事件驱动、兴趣驱动、社会关系驱动、自我成效驱动这五种。
任务驱动指的是在线学习参与任务占主要因素,这种情况一般体现在教师在混合学习、翻转课堂上的任务布置,完成组织交代的培养某种类型能力的学习等;事件驱动指的是某种事情影响自身学习意愿,比如因为某种具体的任务需要通过在线学习的途径去解决;兴趣驱动指的是学习者按照自身的兴趣,参与在线学习;社会关系驱动指的是通过社会交互的方式,获取了在线学习的相关信息,并转化为自身参与在线学习的动力;自我成效驱动指的是学习者以往在线学习的成功经验,促使学习者再次参与在线学习。对于在线学习动力而言,激发学习者在线学习参与的动力可能是单一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组合,多元动机框架能更好地解释学习者的参与。
2.过程层面
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学习取得了绝大多数学习者的认可,但其课程辍学率高也是MOOC受到诟病的原因。[3]围绕这个问题,有研究者认為行为认知主义教育理念影响下的认知结构教育难以适应非结构化知识、学术化知识和研究性知识的学习;[4]没有考虑促进学习者之间互动协商而开展的分布式认知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忽视了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内在需要。[5]各种分析指明内容结构和教学组织策略是关键。
按照教学环节的逻辑,影响学习者持续参与的因素包括情境进入、引导深入、学习保持、成绩获取和自我拓展这五种。
情境进入指的是进入在线学习场域初期影响在线学习的因素,比如学习界面的友好程度、学习组织的科学性、导入学习的有效性等。引导深入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策略,实施教学交互。学习保持指的是依托内容结构与学习者期待吻合,促使学习者停留在学习场域。在这个因素中,理解学习者并设计与学习者期待相吻合的学习活动是关键,学习支持服务仍然保持相对较为重要的地位,学习场域的沉浸程度也是影响在线学习过程保持的关键,同时,同伴关系也会影响到学习保持。成绩获取指的是课程成绩获取方式和成效,成绩获取的便利程度和效力程度也是影响在线学习参与的关键。自我拓展指的是通过已有的在线学习,获取了成功的经验和良好的自我效能,会在在线学习的组织引导下参与更高层次或者更广领域的学习,帮助学习者形成更完善的知识结构,达到更高的认知层次。
3.结果层面
当学习者通过学习能满足自身期待,实现自我追求时,参与在线学习的愿望会得到较大的强化。一般来说,取得自我成效、工作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得到满足、资历学历得以提升是学习者期望参与在线学习达到的效果。
取得自我成效指的是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满足自身自发成长的需求。追求自我成效是人的本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按照“刀不磨要生锈”的规律自发成长的。[6]工作能力提升指的是通过学习能获取与工作相关的技能、提升工作绩效,形成支撑工作的成果。审美情趣指的是学习者通过学习丰富审美知识、强化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7]资历学历提高指的是通过在线学习能获取提升薪酬、地位竞争力的资历学历。比如进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高校网络教育的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获取课程学分。
4.学习舒适层面
在學习途径逐渐多元化的今天,学习舒适与否决定了在线学习参与的意愿。先前经验、平台教学设计思想、教师教学表征的有效性、优质教学内容、学习支持服务、交互便利性、同伴关系是决定舒适程度的主要因素。
先前经验指的是与在线学习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在线学习之所以受到新生代学习者的喜欢,是因为在线学习适应了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者的数字化生活。同时,以往的在线学习经验也成为影响在线学习参与积极性的因素。
平台教学设计思想指的是平台是否按照学习者学习的逻辑来设计流程、有没有多层次交互的条件、有没有足够的辅助工具、具不具备流畅的运行条件。
教师教学表征的有效性是指在视频等在线学习资源的教学设计中,以提升学习者能力为目标,融入积极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增强在线学习的参与感,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的。在在线学习中,由于学习者脱离了教师视域,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需要支持服务来实现,教师如何有效强化与学习者的联系,强化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互,与教师意识和在线学习智慧的双重作用相关。
优质教学内容指的是课程内容本身的吸引力。“课程不再是预制好了的讲授材料,而是需要理解和建构的符号表征”。[8]课程建设需要按照开放与包容、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培育创新能力,以探究、体验、游戏等方式对内容进行组织,同时避免用一种视角看问题,引导学习者进行多维思考,使内容文本与更多学习者产生共鸣。
学习支持服务指的是“有指导的教学会话”,[9]包括了学习直接支持、学习辅助支持和学习间接支持。[10]支持服务目的在于提升学习者舒适度、资源获取能力、学习动力和学习参与感,良好的服务是个性化学习、学习绩效提升和学习舒适度提高的重要支持。
交互便利性指的是通过便利的交互条件,促进教育参与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为实现交互便利性,可以内嵌交互工具,也可以利用便利的外部软件,形成多元的交互窗口。
同伴关系指的是参与在线学习的学习者之间依托学习建立起来的关系。同伴学习既是保持学习群体规模的关键,也是吸引外来学习者的有效方式。
以上各类因素间具有一定的交织性,比如结果层面的期待是外部动力的起源,学习舒适与否与过程层面的教学策略和知识结构关系紧密,绝大部分在线学习的参与涉及多种因素,本文之所以这样划分,是试图通过不同侧重面的要素分析,为设计更能促进在线学习参与的、更符合外部干预逻辑的在线学习参与模型提供理论支持。
二、在线学习参与的作用机制模型
(一)在线学习参与的作用机理分析
已有研究一般将影响因素作为参与的直接条件提出,研究某种动因驱动下的参与特征,并没有对动因是如何改变参与的效果做专门的提炼,导致在线学习体系难以改进,也无法利用教育大数据对关键特征进行捕捉和进一步提升在线学习参与的层次和广度。那么,在线学习参与的作用机理又是如何的呢?
1.动力预期的科学性
任何事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一定动力作用的结果,找准动因是研究在线学习参与的关键。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必须认识衣、食、住、行等物质实践的生产活动,然后才能认识其他。[11]当今社会数字化改变了世界运行规则,支撑资源发展的全球化,文化多元改变人际关系和个体思维方式。在线学习参与的动力来源于对数字化一代学习者的理解——为他们创造和提供教育。在线学习的意义是,通过为学习者提供适合的在线学习,帮助他们适应数字化社会的现状及其趋势。因此,适应数字化社会也是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根本动力。从根本出发,可以分解为:提升学习者参与数字化社会工作的能力;提升学习者在数字化环境中的生存质量;提升学习者在数字化世界的自我认知水平。只有明确这个问题,才能认识学习者学习动力的本源,避免中间环节对本质动力的遮蔽,理解动力作用的形式和路径,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2.作用形式的关联性
既然作用因素来源于交织的不同方面,那么,在线学习参与的诸多作用形式必然是相互关联的。比如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需要完整的人格和创新的意识,这就是各个在线学习平台有大量帮助学习者完善人格的课程的原因。这也为在线学习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线教育必须输入帮助学习者形成精神世界的“温度”,关注“有温度”的人群,实施“有温度”的教育。既然,在线学习参与的作用形式是相互关联的,那么,推动在线学习参与的诸因素也应该是按照统整的思维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
3.作用路径的明确性
在洞悉在线学习参与的作用机理之上,需要形成明确的作用路径,帮助实践工作者提升在线学习参与成效。
在形式上,需要将影响在线学习参与的各个因素通过行政或者计划的方式整合起来,通过优质的在线学习服务,包括为学习者提供相关建议、信息和物质支持,促进在线学习的参与。同时,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捕捉、清洗、分析与理解,分析实际执行中的效果,不断优化在线学习参与机制。
在层面上,需要研究宏观社会环境、学习者个体心理环境,通过宏观调控、中观服务、微观实践的方式,将在线学习参与的理论要求转化为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实践。
在功能上,需要关注在线学习参与的体验、意义、认同、效用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作用,配合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共同作用,促进在线学习的参与。
(二)在线学习参与的作用模型的构建及解释
本文按照发起、过程与成果的逻辑,将促进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模型分为激发参与系统、规则维持系统和反馈系统。激发参与系统的目标是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在线学习;规则维持系统是按照形式、层面和功能的作用机理构建系列规则,维持学习者停留在在线学习场域;反馈系统指的是学习者通过学历、自我成效、个体能力的提高和学分、资历的积累,获取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见图1)。1.激发参与系统
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是由多元动机组成的,功效是将普通学习者转化为在线学习者,并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在线学习。激发参与系统的功效是准确把握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动力的来源,并将动力因素通过数据、模型、要义的方式,转化为作用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动力的多元性意味着作用形式是多样的。比如考虑学习者自我成效驱动的动力激发,要准确把握好学习者自身对成效的“阀”,将学习难度保持在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努力能达到的程度。
2.规则维持系统
良好的规则是保持学习动力、提升学习体验、优化学习伙伴关系等的基础。规则维护系统通过形式机制、层次机制、功能机制维持学习者动力,使学习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的体验;规则维护系统通过规则的制定,维持学习者学习空间的舒适性,调动学习共同体参与的积极性。形式机制是指通过行政或者计划的方式整合诸项,包括设立目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开展评估等,依靠行政力量,发挥行政主导作用,促使计划式的规则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使学习者保持一定的动力。层次机制指的是通过对不同层级建立规则,比如宏观层面的指导方略中明确学分认定的宏观要求、中观层面的组织服务、微观层面的实践规则等,将在线学习整体相关的要素整合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积极的学习空间。功能机制指的是通过主动思考在线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体验、意义、认同、效用、条件及其他相关要素,以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的方式,构建落实学习者积极参与体验的整体机制,维持学习者在线学习参与的动力。
3.反馈系统
反馈系统是指通过在线学习参与使学习者获取与其利益相关的成果,帮助学习者保持在线学习参与的动力。对于学习者而言,资历、学历、学分、自我成效、工作能力等是常见的有吸引力的在线学习成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反馈系统进行在线学习参与的优化,比如通过数据收集、聚合、建模、分析等一系列操作对学习者在线学习参与的积极程度进行分析,了解何种因素影响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参与,进而做出相应调整,提升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参与水平。
以上核心框架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要实现在线学习的参与,首先需要厘定动力因素,充分考虑任务驱动、事件驱动、兴趣驱动、社会关系驱动、自我成效驱动等不同来源的动力,设计相应的动力激发系统,促进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参与;要维持在线学习,需要对学习者的动力进行保持,这就需要以提升学习者舒适体验为目标,按照“效用”“体验”的原则,从形式、层面、功能规则方面来维持,使学习者有足够的、持续的动力维持在线学习过程。同时,通过在线学习成果的获得,比如资历、学历、学分、自我效能、工作能力的提升等,促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他在线学习或者影响周围学习者。
三、促进在线学习参与的策略
在线学习参与策略的设计,需要把握在线学习参与的作用机理,充分调动学习者动力的影响因素,并发挥激发参与系统、规则维护系统和反馈系统的综合效用,将边缘学习者转化为在线学习参与者,将浅层学习者转化为深层参与者。
(一)完善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政策
研究表明,当学习者感觉MOOC学习有用时,其学习意愿会显著增强。[12]在MOOC兴起的早期,由于教育机构对在线学习学分的观望、就业市场对在线学习学分的不甚明了、学习者对在线学习成果使用缺乏目标等原因,导致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能得到充分激发。承认、认证和规范在线学习学分成为教育发展趋势。从激发在线学习参与动力来讲,需要从政策上支持构建不同资历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标准,明确教育机构对在线学习成果的认定,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升在线课程质量。同时,通过奖励优秀、推广典型示范、宣传事迹等手段,形成政策影响力,将学习者对在线学习政策的“无感”转化为“学习习惯感知”“学习绩效感知”“结果展示感知”等,逐步形成顶层有支持、组织有行动、学习者有动力的学习政策生态,将大量有提升自身学历、资历和参与在线学习学分兑换需求的学习者转换为在线学习的参与者。
(二)优化在线学习空间
在线学习空间不仅蕴含在线学习发生的场所和场景等,还包括学习的设计与各类技术应用的强化。[13]
优化在线学习空间首先要从课程的质量抓起。各种良莠不齐的在线学习课程进入学习者视野,有的切实提升了在线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但也有部分课程质量不佳导致在线学习参与者的流失。
其次,加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仍然是优化在线学习空间的关键着力点。
再次,提升在线学习平台的大数据支持水平。在线学习通过及时供给数据,有希望解决什么样的教与学顺序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有用,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提升了学生的满意程度、深化了参与程度和促进了学习进步,什么特点的学习环境与更好的学习成绩相关等困扰学习空间优化的难题。[14]
通过布局大数据捕捉系统,将大数据作为支持在线学習空间优化的依据和工具,可以有效建设适合学习者学习的在线学习空间。
(三)支持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理应有个性化的学习结构、内容、路径的支持。
首先,按照学习者的起点水平进行个性化在线学习资源配置。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与保持,需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通过不同层级的学习内容和途径提升学习者的满意度。
其次,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支持服务是决定学习舒适度的关键。构建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提供学习者需要的支持服务;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如何确定支持服务的时间;如何评价支持服务的效果。个性化支持服务内容的推送、基于情境捕捉的情感支持、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支持是强化支持服务个性化的有效措施。
(四)提升学习内容的有意义程度
没有内容,再好的形式和支持服务都不会真正吸引学习者,提升学习内容的有意义程度是提升在线学习参与成效的关键。
首先,找准学习者的能力边界是基础。学习内容的有意义决定因素有两个,“能学”和“成长”。“能学”指的是符合学习者的基础,“成长”指的是切实提升了学习者的能力。找到学习者的能力边界,再为学习者找到相应的资源,是提升在线学习参与水平的前提。已有的学习经历是学习者能力边界划分的基本依据,同时通过大数据捕捉学习者能力是摸清学习者能力的有效手段。学习者能力的了解和确定,为提升学习内容的有意义程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满足学习者自身需要是关键。按照市场供给逻辑,在线学习提供满足学习者需要的在线学习产品,才能将学习者留在在线学习场域,而不是其他。因此,针对大部分学习者所需要的资历、学历、工作能力的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是提升在线学习参与的关键。
再次,优化呈现方式是保障。在线学习的有效性不是简单对内容的堆砌,而是要依靠教学组织策略精心设计呈现方式,其标准是按照学习者的学习逻辑、现实知识结构,帮助学习者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入。
四、结束语
在线学习参与是一个缺乏系统性研究的领域。本研究在观察、分析在线学习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开发成效的反思,尝试构建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模型。但客观而言,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模型还未得到数据的验证,激发事件和激发情境的产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支持,这些将成为后续研究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吴南中.在线学习培育的顶层设计与推进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1):45—50,58.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Z].2015.
[3]吴南中.教育大數据应用于MOOC的资源开发范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8):23—29.
[4]Daniel,J.Making sense of MOOCs: 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 pardox and possibility[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2012(3):1—28.
[5]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程建钢.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61—68.
[6]夏海鹰.学习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探究[J].教育研究,2014(6):48—52.
[7]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4(11):24—31.
[8]派纳,等.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03.
[9]史承军,陈海建.远程开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上海开放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3(10):112—119.
[10]吴南中.基于教育大数据的MOOC支持服务特质与形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12):49—5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4.
[12]方旭.MOOC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46—54.
[13]许亚峰,赵博.教师使用学习空间的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10):102—109.
[14]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An Issue Brief, Washington, D.C.[DB/OL].[2017-05-20].
【Abstract】With the general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online learning, how to stimulate the particip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for researchers.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learning is the behavior influenced b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nline learning, mechanism of participation, stimulating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learner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imensions: motivation, process, result and condition.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dynamic expectation, relevance of action form and clarity of action path ar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online learning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the stimulation mechanism of online learning participation is designed, including incentive participation system, rule maintenance system and feedback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imulating strategies for online learning, such as improving the participation policy of online learning, optimizing the online learning space, supporting learners individual needs, and improving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ing cont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online learning participation.
【Key words】online learning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stimulation model
(编辑/樊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