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注意力配置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关系研究
2020-02-06詹强南ZHANQiangnan张琪ZHANGQi
詹强南ZHAN Qiang-nan;张琪ZHANG Qi
(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南昌330022)
0 引言
随着社会创业者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社会创业已经成为了扶持弱势群体、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良好的实践成效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研究兴趣,社会创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且有影响力的研究前沿(Saebi et al.,2019)。所谓社会创业,是指社会创业者利用创业和商业的技能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特殊创业活动,其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创造(Dacin et al.2011)。
社会创业导向反映了社会创业企业的行为倾向和偏好特征,是社会创业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Morris et al.,2011;盛南,2009)。当前,许多研究围绕者“社会创业导向——社会创业绩效”框架展开,如胡杨成、郭晓虹(2014)、李华晶(2015)研究发现,社会创业导向对企业的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围绕着社会创业导向前置影响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非常少,迫切需要进一步补充和丰富。
合作社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组织,它既具有企业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中国本土化的社会企业(徐旭初,2013)。合作社理事长长期嵌入农村网络,并具有“回报乡亲”等社会使命意识,其本质上是“社会人”。潘劲(2011)认为,合作社深深根植于乡村,本质就是弱者的联合,对外要参与市场竞争,对内要追求普惠和关心农户。黄洁(2015)认为,合作社所具备的双重属性和社会创业的双重维度正好一一对应,合作社的事业本质上是一项社会创业,而利用社会创业理论来揭示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何慧丽、杨光耀,2019)。金鋆、黄洁(2014)研究表明,合作社的社会创业导向对合作社的经营绩效有着重要影响。
作为中国本土化社会企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组织异化问题,利用社会创业理论分析合作社创业导向及其绩效关系将为揭示该问题提供全新的角度。总体来说,从社会创业角度切入对合作社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是不多,揭示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前置因素及其机理的研究更为缺乏。本研究以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作为研究主题,基于“动机—行为”研究逻辑框架,引入“注意力配置”作为中介变量,构建成就动机对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作用模型,探索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背后的形成机理,揭示成就动机、注意力配置和和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一方面可以丰富社会创业理论,另一方面也为提升我国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提供依据。
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1.1 成就动机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
社会创业导向本质上是一种组织行为,受到动机因素驱动,其中成就动机是最为重要因素之一。Prabhu(1999)指出社会创业者往往“想做对社会负责的事”,具有利他倾向,另外,Christopoulos 和Vogl(2014)发现社会创业者身上也有着“需要基于自身的价值观打破旧习重新定义世界”较为自我的动机,可以发现,社会创业者的具体动机里既包含着帮助社会的“利他性”,也有着创新和改变世界的“自我实现”。关于成就动机对社会创业的具体影响,Cater III(2015)等明确指出较高的动机水平可以提高个人选择社会创业的可能性,曾凡奇等(2015)通过对参与社会创业活动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成就需求与社会创业意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并认为社会创业对于高成就需要的创业者具有多元价值的吸引力。现实中,当合作社理事长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时,其本身会趋向于追求高目标,对困难任务发起挑战,这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会促使其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持续投入热情和精力,致力于为合作社取得良好的经营成效。而合作社的本质属性既追求经济利益也追求社会效益,使得合作社理事长会在运营中必须考虑如何实现合作社经济目标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从而促进了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形成。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第一个假设:
H1:成就动机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呈正相关关系。
1.2 成就动机与注意力配置
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由于决策者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注意力变得非常重要,正如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据Ocasio 的观点,决策的结果取决于管理者的注意力配置选择,而管理者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注意力焦点的配置,如Genstner 等(2013)发现,企业CEO 的自恋程度会影响其对技术的关注度,自恋程度越高,其基于不连续技术的注意力越多,类似的,吴建祖和龚敏(2018)在研究中也发现管理者自恋程度越高,其注意力会更多地集中在激进冒险的战略目标和活动上,谢家平等(2017)则证实了高管的价值趋向会正向促进农业社会企业对社会目标的关注程度。对于合作社而言,其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使得合作社在事业目的上呈现出公益性和盈利性两种特性(任大鹏,2017),因而作为合作社的领导者,合作社理事长既要关注合作社在外部市场环境中的生存盈利能力,也要重视提升和保障合作社内部成员的获得感,即合作社理事长的注意力既要关注商业目标又要关注社会目标。当合作社理事长的成就动机水平较高时,其会致力于让合作社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因而表现为既关注合作社的经济目标,也关注合作社的社会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第二个假设:
H2:成就动机会影响合作社在商业和社会双重目标上的注意力配置,成就动机与双重目标配置下的注意力交互呈正相关关系。
1.3 注意力配置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
当前,已经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社会企业注意力分配问题(刘志阳等,2018)。Stevens 等(2015)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社会企业CEO 的利他价值观会正向影响组织对社会目标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到社会企业的绩效。谢家平等(2017)则认为农业社会企业对社会目标的关注程度会影响到其对农户的帮扶行为,从而促进组织的社会嵌入水平。刘志阳等(2018)进一步在研究中指出社会企业对于商业目标分配的注意力愈多,组织的偏离社会使命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可见,注意力配置会对社会创业过程中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并且社会创业组织在运营中对于社会目标的关注度对其能否创造和发挥社会价值有着关键的影响。社会价值创造和经济价值创造的双重使命体现了社会创业的核心特征,而双重使命目标的要求会导致社会创业社会性活动和经济性活动之间的紧张关系(Saebi et, al.2019)。因而,尽管合作社理事长尽量地想要实现合作社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融合,但由于决策注意力的有限性,其对于商业目标和社会目标给予的注意力配置的会存在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会影响到合作社的战略决策偏好。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第三个假设:
H3:注意力配置会影响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双重目标配置下的注意力交互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呈正相关关系。
1.4 成就动机、注意力配置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
社会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体现了个人价值观和实现自我的追求(Dey & Lehner,2017)。社会创业导向作为一种行为特征与偏好,是个体经过认知层面到行为层面转化而来的战略决策。结合前文的分析,成就动机是个体认知层面的重要表现,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对机会、竞争等的积极感知(谢晓非、王晓田,2002)个体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的受到成就动机对外界感知的影响;而在做决策时,个体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注意力配置最多的目标将会使个体做出相应能促进目标达成的行为选择。当前,“自下而上”视角的“管理者特征—注意力—组织行为”的研究关系已经被大部分学者所应用,由此可见,这三者构成了连续的强因果关系。追求成功的合作社理事长往往具有较强的事业进取心,他们会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关注在能让合作社取得更好的成效的行为决策上,从而在战略制定上形成对这类行为决策的偏好。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第四个假设:
H4:注意力配置在成就动机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中起中介作用,成就动机通过影响注意力交互进而作用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
2 数据来源、模型选取与变量选择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在2019年7月至12月间对江西省内合作社进行的线上和线下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回收问卷227 份,剔除错答以及乱答等无效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73 份,实际回收有效率为76.2%。研究通过设计年龄、性别、学历、合作社成立年限和合作社规模等5个题项了解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样本的数据具体收集情况如表1 所示。
2.2 模型选取
表1 样本描述性分析
研究从成就动机视角出发,以注意力配置为中介变量,社会创业导向为因变量,研究了合作社理事长“利他”与“利己”的成就动机体系通过注意力配置对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作用路径,深入探讨了成就动机、注意力配置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以上变量间的研究假设,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
图1 概念模型
2.3 变量选择
①被解释变量。根据盛南(2009)的研究,从互惠协同,资源拓展和社会引领维度三个维度对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进行测量,总共12 个二级条目。
②解释变量。借鉴余安邦和杨国枢对成就动机的测量,分别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IOAM)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SOAM)两个维度对成就动机进行测,总共10 个二级条目。
③中介变量。借鉴Stevens 等(2015)和谢家平等(2017)的研究中的问卷并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选取了“提升和扩大组织规模”等5 个条目测量合作社理事长“对商业目标的注意力(ATBG)”,选取了“积极履行伦理和道德责任”等5 个条目测量合作社理事长“对社会目标的注意力(ATSG)”,以ATBG 得分与ATSG 得分的乘积即注意力交互,用以衡量注意力配置情况。
④控制变量。选取合作社理事长特征与合作社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合作社理事长特征包括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合作社特征包括合作社成立年限和合作社规模。主要相关变量描述以及信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表3 所示。
2.4 信度和效度
信度(Reliability)是用来检验测试或调查结果的稳定性或者一致性的常用指标,当结果中的测量误差所占比率越少,信度系数值就会越高,因而进行信度检验是构建有效性分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最常用的信度评判标准为Cronbach’s α 系数,通常情况下,Cronbach’s α 系数大于0.7 以上则表示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α 值越大,则表示量表的信度越高。效度检验是指样本数据在有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变量的内容,可以利用因子分析对量表或整个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根据KMO 与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来判定。本研究采用软件SPSS22.0 对量表进行了效度检验,其次对各变量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获取各变量的(旋转)成分矩阵,从而了解各量表的数据结构及因子载荷,具体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主要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3 可以看出,样本总体均值偏大,标准差偏小。同时在相关性方面,成就动机、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社会创业导向及注意力配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样本各变量之间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与假设基本相符。
表3 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分析(N=173)
3.2 回归分析
研究使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 24.0,在确保变量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首先对所有变量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接下来以年龄、性别、学历、年限和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成就动机作为自变量,社会创业导向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模型的F 统计量对应的p 值小于0.01,说明模型整体显著;R2值为0.534,模型拟合优度良好。同时,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对模型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自变量VIF 均值为1.35,小于最大值2.30,说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成就动机对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回归分析
3.3 中介分析
依次将控制变量、成就动机和注意力配置放入回归模型,通过比较表5 中的模型1 和模型2 可以得出,在成就动机的基础上加入注意力配置变量后,成就动机的回归系数由β=0.534,P<0.001 变为β=0.250,P<0.001,系数降低,且在模型2 中,注意力配置的β=0.507,P<0.001,说明注意力配置会对社会创业导向产生正向影响。
表5 注意力配置的中介作用检验(一)
结合以上模型可知,注意力配置的部分中介效应得到初步检验,假设H4 得到初步支持。
表6 成就动机到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回归适配结果
如表6 所示,使用SPSS 软件中的Process 程序进一步进行Bootstrap 检验,结果表明,成就动机到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回归路径系数为0.2501,P<0.001,注意力配置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为0.375 到0.701,不包含零,注意力配置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4 得到进一步支持。
3.4 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论文以假设检验结果如表7 所示。
表7 假设检验情况
从假设检验结果可知,合作社理事长的成就动机会正向影响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在现实生活中,合作社理事长往往集创办者、管理者以及领导者多重角色于一身,同时合作社扎根于乡村网络。调研发现,越是渴望取得成就的合作社理事长,不仅注重合作社在市场当中的盈利性(经济价值是合作社可持续运营的保障,也必须关注社员的收入获得感,社员作为生产者决定着合作社的生产质量),而且非常重视兼顾体现社会价值,从而促进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形成。成就动机越强,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行为特征就会越明显。
进一步分析,合作社社长成就动机会通过注意力的配置进而影响其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成就动机反映了个体的认知和需求,但是从想法落实到行为必须基于客观现实情况,作为合作社的领导者,合作社理事长在决策时需要考虑供应商、销售商和股东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个体的精力是有限的,因而其注意力很难平均的分配在合作社的商业目标和社会目标上。显然,当合作社理事长的注意力焦点聚集在其中某一个目标更多时,其行为决策会偏向于该目标的实现。而成就动机作为个人意志的体现会影响到合作社理事长的注意力的的分配,当成就动机中个我取向的水平更高时,其注意力会更多聚集在商业目标上,反之社会取向的水平更高时,注意力会更多关注于社会目标。因此,不同水平的成就动机会通过注意力配置来影响行为决策的差异,从而对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形成产生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合作社减贫一直是我国乡村减贫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合作社以服务全体成员为宗旨,具有天然的“益贫性”,是实现精准减贫的理想载体(徐旭初、吴彬,2018)。但实践层面,合作社内部存在严重的“精英俘获”和“以大欺小”现象,这损害了普通小农和贫困户的利益,弱化了其为社员(贫困户)提供服务功能(周应恒、胡凌啸,2016)。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合作社经济绩效与减贫绩效存在着一定冲突,如何促进两者耦合发展是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张琛,孔祥智,2019)。合作社不仅经济组织,更是中国本土化的社会企业。因此,基于社会创业理论来揭示合作社减贫行为具有较强的可适性。更重要的是,合作社采取社会创业行为将为破解其经济绩效和减贫绩效有机耦合难题带来希望。
当前,社会创业正逐渐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吸引着学术界浓厚的研究和探索兴趣。总体来说,社会创业导向的前置因素包括社会网络、社会环境、个体特征等,但这些研究多以规范性、描述性研究为主,研究深度不足。本研究将结合合作社特点,梳理社会创业导向与合作社行为相关成果,基于“动机—行为”的研究逻辑,引入了注意力配置这一中介变量,揭示了成就动机到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影响路径,这无疑具有较强创新意义。显然,成就动机、注意力配置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指导合作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如下:
4.1 选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合作社并重点培养
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安排大量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以往扶持政策往往倾向于经济绩效好的合作社,缺乏对社会创业导向的考察。显然,社会创业导向低的合作社容易出现“精英俘获”问题。因此,构建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型扶持政策识别体系,有助于选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合作社,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重点培育。
4.2 引导合作社适度化注意力配置,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合作社在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有效协调得益于其商业战略和社会战略注意力配置水平。当前,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合作社的生存的关键。合作社秉承社会责任有利于积攒声誉,通过供应链管理和保障农产品质量,或通过品牌发展发展模式使其发展保持适应性和持久性(Kirezieva et al. 2016)。显然,对对社会目标关注度越低、对商业目标的关注过多是当前合作社经营发展误区,应予以避免。
4.3 重视对合作社领头人成就动机的激励
合作社领头人成就动机是其社会创业导向形成的“原动力”。如果合作社领头人没有社会成就动机,就不可能激发出奉献、公益心,也就不可能形成社会创业导向。因此,对合作社领头人不仅采用经济激励,更需要采用社会价值激励手段,不断增强其社会地位。如对参与扶贫突出合作社社长赋予“乡贤”称号,或提拔为村委会干部,也可以采用正式媒体进行宣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