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2020-02-06卢微波
卢微波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骨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因老年人骨质疏松较严重,易出现摔倒等情况,一旦后臀先着地,易发生转子间骨折[1-2]。以往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多采用保守疗法,但因患者需保持长期卧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坠积性肺炎、压疮等[3]。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术成为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式。本研究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70~88岁,平均(77.69±2.68)岁;致伤原因为高空坠落伤12例,脑梗死后遗症12例,交通事故伤8例,跌伤8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8~86岁,平均(77.28±2.33)岁;致伤原因为高空坠落伤9例,脑梗死后遗症15例,交通事故伤6例,跌伤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髓内钉内固定术。全身麻醉,实施闭合复位。将患肢放置于牵引床,经C臂机透视检查复位满意后,引导患者将患肢内收10°~15°。于大转子顶端向上的位置做4 cm左右的纵行切口,逐层分离。然后将导针经大转子顶端钻入内侧缘闭合处,使用开口器开口后实施扩髓,插入适宜的主钉。经C臂机透视检查透视位线满意后,将导针经近端瞄准器下插入,确认位线无误,在股骨颈处打入适宜的螺旋刀片,同时加压锁定。在远端瞄准器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固定远端锁钉,缝合切口。
1.2.2观察组 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身麻醉,选择髋关节前外侧S-P为手术切口,于大转子上方做长度为5~8 cm的切口,弧形切开,钝性分离臀大肌。后游离阔筋膜张肌,充分暴露大转子骨折部位。将部分粗隆部和股骨头颈部直接取出,术中将外旋肌附着处骨块保留,必要时可原位固定。切开关节囊,行股骨颈截骨于股骨小粗隆上1.5 cm处,取出股骨头后实施股骨髓腔扩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股骨头假体进行置换。依次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1)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Harris评分法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4]。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
2 结果
2.1 髋关节功能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17例,良13例,中6例,差4例,优良率为75.0%(30/40);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21例,良16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37/40)。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相关指标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和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3 讨论
髓内钉内固定术操作简单,抗旋转能力强,稳定性高,是目前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最有效的方式[5]。因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及内科基础疾病,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愈合时间较长,加上部分患者依从性差,易发生再骨折等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这表明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加快术后康复进程。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较长,这可能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需截骨、扩髓、试模等因素有关。并非所有患者均适合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并发外展肌肉瘫痪且伴有神经性病变的患者实施髓内钉内固定术的疗效更佳[6]。
综上所述,与髓内钉内固定术比较,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缩短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