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橘帖
2020-02-05吕群芳
吕群芳
寒假第一天清晨就飘起雪花来。九歌与祖父一起站在檐廊下看雪,灰蒙蒙的天空,白茫茫的雪。无风,雪花也像被风吹动的样子,团团飞舞。蜡梅缀着雪,黄白相间;柑橘树上积了雪,青白相间;海棠枝上堆满雪,一片纯白。雪中,它们都变得越发好看。
两只麻雀飞进院子,停在走廊边,乌溜溜的眼睛四处张望,灰褐色的短棉袄湿湿的,光着小脚丫,瑟瑟发抖。“真傻,大冷天的也不晓得穿双鞋子,就在雪中行走,是为了寻找食物吗?”九歌心里很是怜惜,想去厨房拿把米来喂,又怕惊飞了它们。
“九歌,过来,听爷爷讲个故事。”正犹豫间,祖父向她招招手。
祖父饱读诗书,能书善画,村里人都称他“老先生”。寒假前,九歌的语文老师来家访。一番长谈后,老师说祖父是真正的读书人,还说,以后再登门拜访。
望着飘飘悠悠的雪花,祖父缓缓道来:“古时候,有户姓谢的人家,一家人都爱看书作诗。一日大雪,大伯伯问孩子们,你们说说这天上的雪花像什么?其中一位男孩子回答,像空中撒下白盐……”
“不像,不像,盐是咸的,雪花是淡的。”九歌连连摇头,每逢雪天,祖父都会从花枝间撮来一些雪花,放在陶壶中,加上香茶,在炭火上煮开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喝茶,清香鲜洁。若是咸的,那茶就没法喝了。
祖父摸摸九歌软软的辫子,为她拂去发梢上的几朵雪花,接着讲:“嗯,谢家的女孩子也觉得雪花不像盐,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柳絮因风起。爷爷,这是什么意思?”
“谢家女孩说啊,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九歌,你看,雪花像什么呢?”
九歌指着天空,高兴地说:“就是一朵朵花呀,梨花、茉莉花、栀子花、白玉兰花……还像撕下的一团团棉花糖,甜甜的……”说到这儿,九歌立刻感到肚子饿了———
“奶奶,我饿了!”
厨房里,祖母正揭开蒸笼,氤氲的白汽袅袅上升,洁白的瓷盘里放着白白嫩嫩的年糕片,盘边放了一圈棕黄色的土蔗糖,简直像一幅静物画。九歌拿起年糕片,蘸点糖,热热地咬一口,甜味加稻米香,回味无穷。吃得高兴,摇头晃脑哼起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
祖父的早餐则是两个香菇青菜包子和一碗雪白的豆腐脑,豆腐脑上面铺了一层葱花、虾米、紫菜与蒜蓉,小勺划开,热气腾腾,烫嘴呢。祖父吃得慢,喝一勺豆腐脑,咬一口包子,一板一眼,认真得很。
吃完早餐,祖父回书房写字,祖母端着火盆往堂屋走,九歌慢腾腾地跟在后面。天上仍落著稀疏的雪,地上、檐上全是莹莹的白,台阶上也积了雪,显得厚重臃肿。雪地上有十几朵“梅花”,那是家里大花猫的杰作。
进了堂屋,祖母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屋里弥漫着草木的香气,还有甜甜的橘香。寒天,祖母每天煨两个橘子,它具有润肺止咳、健脾顺气的作用。
九歌翻开寒假作业,先抄一个单元的词语,又默写了两首古诗。有风从木格窗的缝隙里钻进来,九歌不由放下笔,呵呵手。祖母见了,忙用竹炭将火盆里的炭火拨弄一下,细小炭屑飞扬,又沉落下去,炭火旺了起来,室内的空气又暖了一些。忽然,火里传来一丝焦味,是橘子煨熟了。祖母轻轻拍掉橘皮上的草木灰,熟练地剥了皮,取出一瓣,递给九歌,再取出一瓣,才送到自己嘴里,一边慢慢地吃着,一边看九歌做算术题。
九歌走进书房时,祖父正铺开宣纸准备写字,砚台里墨汁已经磨好。白纸黑字,白色黑色是天地间最初始、最朴素的颜色,也是一件书法作品常见的颜色。笔架上搁着一管兔毫笔,九歌小时候就听祖父说“笔要取崇山峻岭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农历八九月,天气渐凉,野兔身体肥硕,用这时的兔毛做笔尖,笔锋很有力。这种严密的选择,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一期一会,适时而为。
祖父缓缓举笔,蘸墨,喝饱了墨水的笔尖饱满得像一朵黑色的花蕾。闭目凝思片刻,挥毫落笔,今天写王羲之的《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祖父写字时,九歌只在一旁看,从不说话,她知道祖父等会儿一定会细细讲给她听。写好后,祖父将笔搁在笔架上,一面细细端详着作品,一面徐徐讲来:“写在布帛、纸张上的书信,称之为‘帖,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奉橘帖》《游目帖》、王献之的《鹅群贴》《地黄汤贴》、管夫人的《秋深帖》等都是流传千古的书信。”
九歌随着祖父的手指,一字一字认,一句一句跟着念:“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祖父说,王羲之家里有果园,种着各色果子。秋冬收获之际,分赠友人,收了核桃赠核桃,打下枣子送枣子,黄柑熟了分黄柑。这一回给朋友送的是橘子,并附书信一封,说今天送给你三百个橘子,还没有到霜降,并没有太多的收获。
说起橘子,九歌想到堂屋里的三筐橘子,是从自家院子里的橘树上摘下的。前两天,祖父精心挑选了一篮又大又黄的橘子,准备送给陈家镇的老朋友,九歌从小唤他“陈爷爷”。
“爷爷,我们给陈爷爷送橘子去吧。”九歌指了指桌上的《奉橘帖》,“把《奉橘帖》也给陈爷爷,就像王羲之那样,好不好?”
祖父说:“行,我们也写封书信。不过,九歌,这个任务交给你。三年级了,你也该学会写信了。”
祖孙俩兴致勃勃地找来信纸,开始写信,写九歌的“奉橘帖”。
祖父先讲解书信的格式,第一行顶格写称呼,第二行空两格是问候语,第三行开始写自己想说的话……
陈爷爷:
您好!
快过年了,送给您一篮橘子,是我家院子的橘树结的果子。这棵树您认识,就在爷爷书房门口。我很爱吃橘子,上午吃了煨橘子,酸酸甜甜的。爷爷喜欢把橘子和苹果一起煮汤喝。您喜欢怎么吃呢?
爷爷还要送您一瓶他自己做的酒。昨天,爸爸从城里买回来几包桃酥和桂花糕,也给您带来。桃酥脆脆的,桂花糕一点也不硬。
陈爷爷,我写给您的这封信有个名字,叫“奉橘帖”,您可要记住哦。
祝您身体好!
九歌
写于寒假第一天
“橘子”的“橘”笔画太多,太难记,九歌费了好大劲才把它记住。写好信,九歌认认真真地读给祖父听,祖父点点头,表示很满意。王羲之的《奉橘帖》只有十二个字,自己的“奉橘帖”除了称呼和问候语等,还有一百八十一个字呢,所以九歌也觉得十分满意。
下午,祖父和九歌走在去陈家镇的路上,祖父手里拎着一篮子柑橘,九歌背着深蓝色的布包,里面装的是祖父亲手酿制的一瓶荞麦酒和两包茶果。雪花静静地飘落,两旁的树枝挂满白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飘在她的额头上、脸颊上,凉丝丝的,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新。九歌不时伸出手去,接一两朵雪花,看着它在暖暖的手心里融化,变成一颗小小的露珠。祖父的眉毛上也落了一些雪花,“白眉毛”衬着笑脸显得更加慈祥亲切。
陈家镇不远,五六里路,祖孙俩走走停停,说说话,讲个小故事,不知不觉就到了。陈爷爷家也是一座老房子,白墙青瓦,朱漆大门,厚重的门扇上,镶着一对碗口大小的黄铜门钹,垂着门环。这形似螺蚌的门钹,九歌认识,它叫椒图。龙生九子,老九便是椒图,人们将其用于门上,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虽然离过年还有十来天,门上的对联已经换成新的了——山中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推门进去,天井里厚厚的一层雪,靠左边一行深深浅浅的脚印通向厢房,厢房褐色的木板门虚掩着。九歌朝祖父调皮地笑笑,走到门边,贴耳一听,里面传来轻轻的呼噜声,原来陈爷爷在午睡。
九歌问祖父:“爷爷,我们等陈爷爷醒来吧!”
“不等了,時候不早了,我们把橘子和书信放门边,陈爷爷醒来就会看见。”说着,祖父将盛着橘子的竹篮放下,又从衣袋里取出九歌写的信,放在篮子上,用两个黄澄澄的大橘子压住。九歌也将背包里的荞麦酒和茶果放在门槛边,这样,陈爷爷推开门就能看见。
没有见到陈爷爷,没有看见他读“奉橘帖”时的模样,九歌心里有些失落,默默地将空空的背包斜挎在身上,走出院门,轻轻将大门关上。门环“叮叮”地响了两声,似乎在安慰九歌。
祖孙俩又沿着来时的路往家走。来时留下的一串串脚印已铺满新的雪花,但还能看出原来的痕迹,九歌专挑旧脚印走,有时没有踩准,旧脚印旁多了新脚印,肩并肩,手牵手。
祖父见九歌闷闷不乐的样子,便说:“九歌,刚才没见着陈爷爷不高兴了?”九歌摇了摇路边树枝上的积雪,不说话。祖父笑了笑,也不理她,顾自讲起了故事:
“东晋时有个年轻人叫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王羲之的故事九歌听祖父讲过好多次,这个故事却好像是新的,九歌一下子来了兴趣。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两天两夜。半夜雪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王徽之推开窗户,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他吩咐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喝酒,赏雪,吟诗。喝着,喝着,他想起了好朋友戴逵,这样的雪夜,他在做什么呢?趁着月色清朗,我要去看看他。”
“爷爷,王徽之真的夜里去看朋友了?”九歌问。祖父不回答,继续往下说——
“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戴逵家门前。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见朋友呢?王徽之说,我本来是趁着兴致前往,尽兴而返,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趁着兴致前往,尽兴而返”这些话,九歌不懂,但是她想,对啊,他们就是给陈爷爷送橘子和他爱喝的荞麦酒来的,现在东西送到了,要说的话已经写在信里了,为什么一定要见陈爷爷呢?
现在,陈爷爷也许正一边吃橘子,一边读“奉橘帖”呢。想到这儿,九歌笑了。
发稿/赵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