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及对Dickkopf-1硬化素及OPG表达的影响

2020-02-05吴海华陈攀峰边铁群高海霞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吡啶硬化资料

吴海华 陈攀峰 边铁群 高海霞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1],骨形成的同时存在骨丢失[2]。研究表明,抑制Wnt信号通路的拮抗剂Dickkopf-1(DKK-1)可逆转转基因小鼠TNF-α诱导的关节炎部分骨骼的损伤,骨保护素合成增加,从而抑制细胞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破骨细胞表面的NF-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结合,导致骨吸收受抑[3]。体外实验显示TNF-α不仅可以刺激DKK-1的表达,可抑制Wnt信号通路激活,从而抑制新骨形成,且可上调RANKL水平而抑制骨保护素表达。依那西普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其作为TNF-α拮抗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明显疗效。本文探讨抗TNF-α治疗AS的疗效及对DKK-1、OPG、硬化素及RANKL水平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经改良纽约诊断标准确诊的活动性AS患者60例,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4。排除标准:其他炎症性风湿性疾病、严重感染,结核、恶性肿瘤等;先前曾用包括依那西普在内的TNF-α拮抗剂;4周内使用其他DMARDS药物;2个月内使用糖皮质激素。

1.2 方法60例患者按随机数据表分为2组:依那西普治疗组(27例,脱落3例)给予依那西普25mg皮下注射,2次/周,疗程为12周;柳氮磺吡啶治疗组(28例,脱落2例)给予柳氮磺吡啶片0.25g/次,3次/d,以后每周递增0.25g,至1.5~2.0g/d维持,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系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本项目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临床资料收集分别采集治疗前后血清样本和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及BASDAI评分等临床指标;ESR、CRP等实验室指标。

1.4 检测方法血清标本采集后室温静置30min后3000r/min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并保存于-70℃冰箱中待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DKK-1、OPG、RANKL、硬化素水平,DKK-1及OPG试剂盒购于abcam公司,RANKL试剂盒购于ENZO公司,硬化素试剂盒购于thermofisher公司。按照试剂盒提供的操作流程和步骤完成。所有测定均重复2次,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5%。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依那西普组(27例,脱落3例),男23例,女4例;柳氮磺吡啶组(28例,脱落2例)男25例,女3例,两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值为0.044,接近0.05,且两组年龄平均值相差2,考虑该差异对疾病的活动性及骨质重塑影响较小,因此在本实验中仍认为两组基本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特点比较

2.2 两组各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BASDAI评分等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BASDAI评分等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柳氮磺吡啶组治疗后比较#P<0.05

项目 依那西普组(n=24) 柳氮磺吡啶组(n=24)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BASDAI评分 5.94±1.06 2.33±0.93*# 5.95±0.94 4.98±0.94*CRP(mg/l) 50.41±20.36 17.44±7.75*# 50.96±18.47 39.50±16.48*ESR(mm/h) 65.11±29.33 27.00±18.11*# 61.54±25.64 39.14±20.74*DKK-1(pg/ml) 193.53±22.46 170.89±22.36# 185.09±19.17 185.32±20.55 OPG(pg/ml) 107.71±17.39 138.38±15.36*# 100.36±16.58 100.36±16.71 RANKL(pg/ml) 94.54±12.99 73.49±11.88*# 90.00±14.63 89.95±12.47硬化素(pg/ml) 0.65±0.11 0.64±0.11 0.64±0.11 0.64±0.10

2.3 相关性分析DKK-1水平与RANKL及硬化素明显相关(P<0.05),与OPG无明显相关,DKK-1与BASDAI、ESR及CRP等临床指标及炎性指标等均不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AS)是致残和丧失劳动力的重要原因,治疗以消除炎症,控制和缓解临床症状,避免骨质破坏、关节新骨形成为主要目的[7]。非甾体类消炎药、柳氮磺吡啶等是治疗AS的传统药物,但部分患者对药物不敏感。TNF-α表达上调与AS发病有关,近年来,靶向抑制TNF-α药物治疗AS被证实安全有效。而AS患者使用TNF-α拮抗剂后血清中DKK-1、硬化素等水平变化的报道并不一致[8-9]。

ESR、CRP为急性时相蛋白,反映机体炎症水平,与AS病情波动有关,其水平降低提示AS活动性降低,关节炎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依那西普降低炎症疗效更佳。DKK-1是生理病理条件下骨质重塑的重要调节因子,在骨量减少表达增高,在骨质增加时表达较低,TNF-α是DKK-1的诱导因子之一,理论上使用TNF-α拮抗剂后DKK-1水平下调,从而使骨吸收转化为骨形成。但本资料中DKK-1水平在接受抗TNF-α或柳氮磺吡啶治疗后未发生明显变化,且相关分析中,DKK-1与BASDAI、ESR、CRP等均不相关,提示在AS新骨形成的过程中,炎症可能并不是诱导新骨形成的始发因素,这与数项临床研究结果提示的短期抗TNF-α治疗后AS结构重构无明显抑制相符[10]。支持AS中存在炎症活动与新骨形成存在分离的假说,即炎性反应不能完全介导AS骨赘形成。假定DKK-1并非一个疾病活动度指标,因临床缓解的患者血清中DKK-1水平与疾病活动的AS患者中的血清DKK-1水平相似[11]。硬化素是Wnt信号通路的另一个抑制剂,具有负向调节成骨细胞功能并抑制骨形成的作用[12]。在动物脊柱炎模型中硬化素的表达减少[13],研究显示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炎症性关节炎相比,AS局部及血清硬化素表达水平均较低[14-15]。低水平的硬化素与韧带骨赘形成相关。本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硬化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素与DKK-1明显相关性,而抗TNF-α治疗及药物柳氮磺吡啶对Wnt信号通路两个抑制剂均无明显作用,可进一步支持AS中存在炎症活动与新骨形成存在分离的假说。骨保护素(OPG)是RANK/RANKL/骨保护素系统中的关键分子,可被Wnt信号所调节。既往研究发现炎症介质如TNF-α等可调节OPG、RANKL的表达,从而导致破骨细胞生成过度而导致骨吸收增加[16]。本资料中,依那西普组治疗后上调血清OPG,下调RANKL水平,提示TNF-α抑制剂可通过RANK/RANKL/骨保护素通路改善AS骨质破坏。

本资料结果显示,与柳氮磺吡啶组比较,依那西普治疗AS可显著降低ESR、CRP、RANKL水平,改善患者症状,较好控制炎症,上调OPG表达,改善骨质破坏。但其对Wnt抑制剂DKK-1及硬化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猜你喜欢

吡啶硬化资料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氯代吡啶发展潜力巨大
2—氯吡啶的合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