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邳州蓝印花布技艺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0-02-05邹士英

纺织报告 2020年11期
关键词:邳州印花布技艺

邹士英

(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邳州 2213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地域文化的特有物质资源和宝库,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和传承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共同的使命和历史责任。中职学校作为服务地方、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在做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1]。

1 邳州蓝印花布概述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一种源自邳州民间的古老手工制作的印花织物。江苏邳州曾经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蓝印花布的中心和重点产地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化机器批量生产的蓝印花布代替了传统手工蓝印花布。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蓝印花布手工艺被认为是已经“过时”的东西,致使当地蓝印花布的制作和生产逐渐走向衰落。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邳州蓝印花布的制作

和生产也复苏了。其中,以邳州岔河镇良壁村村民王如坤的传统手工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江苏邳州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与其他地区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相似,良好地融合了苏南和齐鲁的特点,广泛地运用和吸取了江苏邳州当地民间的剪纸、木版年画的造型艺术,创造性地制作出具有独特的邳州地方传统艺术特色的蓝印花布,构图稀疏得当,刻版粗犷豪放,工艺细腻规整,色彩浓重浑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喜庆吉祥。2009年,邳州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

2 将邳州蓝印花布技艺引入中职校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必要性

2.1.1 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适合大力传承蓝印花布技艺

中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其特有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为主的模块化教学,采用“学做一体”的授课方法,既有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技能实践的演练,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理实一体化[3]。职业教育正好可以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是正值花季的青少年,可以弥补现如今“非遗”传承人高龄化问题,使得“非遗”传承后继有人。职业教育是针对某种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专项性的教育,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的正是技能人才的传承与培养,而这也正好符合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性质。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需要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与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相吻合。职业学校有实习和实训基地,专业的设备设施齐全,可以为邳州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让邳州蓝印花布技能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

2.1.2 蓝印花布是邳州重要的乡土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将传统的邳州蓝印花布技艺引入中职校进行艺术教育课程传承,拓宽艺术教育研究的视角,有利于长远生存和发展。同时,也能为中职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工作注入新鲜血液,拓宽中职学校的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范畴,为深入研究和推进邳州蓝印花布技艺在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提供丰富的理论实践素材,真正地使邳州蓝印花布技艺在中职校园内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1.3 保护民族文化是中职学校的历史使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热衷于外来文化、娱乐性的文化和网络上的流行文化,远离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中国民间文化对他们已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加强对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教育,强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意识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一项教育任务。中职学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应该根据地方的特色,开设相应的“非遗”文化专业,将“非遗”文化纳入中职学校教育和教学的课程体系。邳州蓝印花布的印染加工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应该重点保护和传承的,将其工艺作为专业课程在中职学校进行保护和开发,是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中职学校的神圣荣誉和历史使命。

2.2 可行性

2.2.1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支持“‘非遗’进校园”项目

早在2011年,全国人大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条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之后几年,教育部又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优惠政策,为学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项目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有力保障。近年来,随着“‘非遗’进校园”项目的不断探索和推进,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经成功地进入了我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开创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项目走进清华大学校园的一个新范例,可见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无疑是被理论和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

2.2.2 中职教育有完善的课程开发体系

中职学校对于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体系,对课程的学习、实践目标的确立、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或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学习的内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因此,在中职学校进行邳州蓝印花布技艺相关课程的开发,形成的课程更加系统、完善、科学。

3 邳州蓝印花布技艺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3.1 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

邳州蓝印花布是邳州的特有资源,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将蓝印花布技艺传承和保护作为重点,着力将服装专业和“非遗”传承相融合,将学校教育与邳州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以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使其树立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让邳州蓝印花布技艺走进学校、走向课堂。这一课程开发的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

3.2 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打造专业师资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力量,在“非遗”校园推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要做好“非遗”传承工作,教师的培训是重点。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主动将邳州蓝印花布传承人王如坤大师请进校园,利用服装实训室开办邳州蓝印花布技艺项目教学,成立了“非遗”大师工作室,共同制定了邳州蓝印花布技艺相关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从服装和美术专业的教师中选拔有特长和爱好的教师,通过实地参观、调研等形式,进行邳州蓝印花布技艺教学的专门培训,不仅丰富了相关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形成了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服装专业教师能尽快适应目前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和课堂展示、实践操作等形式,教师可以找到蓝印花布文化和服装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把邳州蓝印花布技艺知识融入服装专业课程中。

3.3 创新教学模式,彰显专业特色

3.3.1 蓝印花布学生体验中心的建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兴趣是学习一项技艺最大的动力,想要吸引学生参与学习邳州蓝印花布技艺,需要激发他们对蓝印花布技艺的兴趣。针对服装专业的学生对邳州蓝印花布的认识现状,设计了150份调查问卷,面向服装专业的学生进行一次深入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有80%的学生根本没有听说过邳州蓝印花布,18%学生知之甚少,非常了解的学生不到2%。针对学生对邳州蓝印花布技艺的了解情况,需要通过大量的宣传来吸引学生,培养他们对邳州蓝印花布技艺的感性认识,营造邳州蓝印花布技艺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利用学校电子屏、网站、广播站、灯箱、橱窗宣传和悬挂宣传标语等;聘请邳州蓝印花布传承人王如坤开讲座或现场展演;通过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向学生展示邳州蓝印花布技艺的古朴素雅魅力,激发学生对蓝印花布的热情。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鼓励学生先去试课,因为看别人制作和自己动手往往是两码事,试课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使学生爱上邳州蓝印花布。由于邳州蓝印花布是一种活态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与课堂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真正领悟文化内涵,因此,建立常态化的蓝印花布体验中心很有必要。

3.3.2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了“非遗”的吸引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蓝印花布制作的乐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演示丰富化、静态图形动态化;利用FLASH动画、三维仿真技术使操作过程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利用绘图软件使图案的造型设计便捷化;利用录像机或手机将大师制作蓝印花布的过程录制下来制作微课,作为教学示范,让学生对照视频进行模仿演练,挂在校园网上或放在QQ群、微信群里,让学生随时都有机会学习,达到多重教学的目的;建立邳州蓝印花布技艺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邳州蓝印花布文化等。

3.3.3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非遗”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对于传统的邳州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研究和学习,不能停留在对外形简单的图案进行临摹,而是利用服装专业学生的绘画优势,对传统符号中的一些元素进行提炼、加工和创新,使其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更具时代特色;把传统的邳州蓝印花布中的形式美法则直接运用于服装设计中,落实“古为今用”的现代设计理念;在图案和题材的选择上,可以充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添加一些现代人的生活场景、现代绘画、卡通动漫、英文字体、抽象图形、三维立体图案等;在印染工艺上与现代的扎染、注染、吊染、蜡染、手绘、胶浆印花等工艺相结合,运用先进的现代数码喷绘工艺,丰富邳州蓝印染的技法,使得邳州蓝印染的图案更加具有灵动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对面料的肌理进行提炼和再造,创造出具有不同的外观和视觉效果的蓝印花布;在色彩的设计上,可以不局限于蓝色,用其他的色彩代替,会产生不同的印染效果。利用各种手段,让邳州蓝印花布真正融入服装专业的教学之中。

3.4 编写特色校本教材,实现技艺传承

“非遗”文化在职业教育中,应将重点放在技艺的传承上,教材的编写应侧重于实用性与实践性。合适的校本教材是“非遗”进入校园教育实施的重要衔接媒介,关系到“非遗”进校园教育能否全面、持续地开展与有效地推广,要充分合理地调查和评估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并结合学校实际状况,广泛地收集与邳州蓝印花布技艺相关的教学资源,紧扣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校本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确定教材内容,制定相应的邳州蓝印花布技艺相关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重视校本教材的系统性和教材的可操作性。同时,充分发挥技艺传承人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特别注重多媒体技术数字化的运用,参照目前国家艺术专业教材标准编写的体例,科学合理地对教材内容和形式进行统整。注重实现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相统一、知识结构逻辑和接受认知能力相统一,在教学和实践中反复地打磨,逐步提高校本教材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衔接性和适切性。

通过邳州蓝印花布技艺校本课程的实施,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学生做起,真正唤醒国人的“非遗”保护意识,激发孩子的文化自觉。发挥自身优势,借助邳州蓝印花布技艺,不断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培养出蓝印花布技艺的专业性和全面型人才,为邳州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及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邳州印花布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邳州板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将申请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