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造像中的服饰研究

2020-12-13陈永花倪楚雄

纺织报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星宿道教服饰

陈永花,倪楚雄,刘 勇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二十八星宿即为二十八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观察天体经纬与四季运行,将分布在黄道、赤道带附近一周的群星划分为28个星座并拟称命名。在道教文化中,二十八星宿被拟人化为28位神官,各司其职。位于山西晋城府城村的玉皇庙是国内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道教庙宇。庙内含有宋、金、元时期的众多彩塑,其中二十八宿殿中保存了完整的元代二十八星宿造像,该系列造像具有巨大的文化传播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元代雕塑精品。晋城二十八星宿造像将28个星君与动物相结合,塑造的艺术形象姿态各异且生动传神,可作为研究服饰文化的宝贵资源。本研究将造像的服饰作为研究重点,结合造像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道教文化,对该组造像的服饰形制、色彩、面料图案进行研究[1]。

1 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造像形成的环境

1.1 元代政治因素使道教得到发展

公元1276年,蒙古族灭南宋,在全国建立统一政权元朝,形成了五代十国后由小统一到大一统的局面。元朝虽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却包含了不同信仰的民族。为了稳固政权、加快民族融合,元代统治者允许各种文化在

主文化统治的基础上自由发展,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此外,元代统治者还利用宗教巩固政权,支持道教发展,设立统领元代道教的“集贤院”,并将道家的丘处机封为大宗师。道教在朝廷的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3]。

1.2 民族性格影响艺术审美

由于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勇猛剽悍的民族性格使得该民族形成豪放不羁、充满阳刚之气的艺术审美风格,这种风格区别于隋唐时期的华丽与宋代的严谨[4]。我国古代道教造像是在佛像的影响下产生的,佛教传入我国初期,造像形象有明显的外来风格,即高大、威严、肃穆。发展到元代,佛道造像的宗教色彩相对减弱,造像创作过程中会加入世俗元素,人物形象更加趋向生活化,表达重点从超现实的虚幻世界转移到现实生活意趣上。

2 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造像服饰特征

2.1 冠服形制

二十八星宿造像中有14位男性星官佩戴冠巾,7位女性星官佩戴花钿与花冠。通过分析发现,星官佩戴的冠巾样式有东坡巾、薄纱长巾、缁撮、纯阳巾、束髻小冠、道冠等。其中,东坡巾是一种高式硬壳巾,形似桶帽,有帽檐,后面饰有方形布帛,是在宋代文人学士间较为流行的巾帽。危月燕、星日马佩戴的就是这种巾。薄纱长巾是在元代与明代时期文人隐士间流行的服饰,巾长垂至肩背,结构简单。胃土雉佩戴的长巾就是这种样式。文人雅士形象的毕月乌与武将形象的柳土獐头上都束有小巾,这种束在头顶上的黑色小巾被称作缁撮,文人雅士、官吏武士都可佩戴。纯阳巾属于道教道士冠,是一种硬裹巾,巾前饰有方形折片,上高下低,斜覆于前,并有二脚系于脑后,使其自然下垂,又名乐天巾。造像中,昴日鸡、斗木獬、奎木狼、氐土貉的冠帽都是乐天巾样式。唯一不同的是,该星宿造像中的巾帽颜色更加丰富,装饰花样更加复杂。束髻小冠是二十八星宿造像冠帽中比较多见的样式,冠部较小,用簪将冠固定于发髻之上。房日兔、女土蝠、张月鹿、角木蛟等形象都是佩戴这种束髻小冠,且装饰各不相同。该系列造型中,有7位女性神官形象均佩戴花冠与花钿,花钿花形各不相同。花钿是一种花朵样式的钿,用金银制成花朵样,镶嵌珠宝、翠羽等饰品,插于发髻或两鬓。花冠是妇女所戴的冠,多用罗娟制成,并以像生花或鲜花加缀金、银、珠玉、玳瑁等作装饰,初见于唐代,至宋代更为流行,元代贵妇也有戴花钿的习惯[5]。

2.2 配饰

璎珞是以金或银制成的一个项圈,下部垂挂各种珠宝,中间饰一金玉锁片。该配饰造型来源于佛教,装饰没有男女之分。造像中有9个形象装饰璎珞,其中,男性形象有4名、女性形象有5名,可见璎珞装饰在道教造像中也没有男女之分,这可能是受佛教神像的影响。金钏是用金制作的腕饰,自商代至民国,金钏一直十分流行,工艺日渐精进,变化众多。女性神官手腕处多有金钏,如虚日鼠、轸水蚓、鬼金羊、壁水貐、参水猿手腕上都有这种装饰。

造像足部多着履,以皮或厚棉制之,履头皆有装饰,有平头、高头、云头、如意等形式,花履则为妇女专用。道家平时穿履,做法事时穿舄。

2.3 服装形制

肩巾与云肩都是用在肩部的一种装饰物。肩巾也称四角肩巾,根据《中国历代服制服饰》中绘制的李光弼像可见,肩巾是一块方形巾,对折系在肩上,在胸前系结,武士或文人雅士常用这种肩巾,造像中的女土蝠也身着这种肩巾。在肩部饰有云肩的是轸水蚓与娄金狗,比起肩巾,云肩更精美。云肩因形似云朵而得名,通常以绸缎为主,上面以彩色绣花作装饰,四周饰有绣边,明清时期出现彩带与彩穗作为云肩的装饰。云肩自金代开始流行,元代盛行四垂云肩。半臂是一种短袖或无袖的上衣,衣身可长可短,衣领样式有直领或斜领。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服饰相比,该系列星官的服饰均为左衽,22个星官凡是交领皆为左衽。左衽大袖袍是具有元代特色的文人服饰,在元代中后期,受蒙制的左衽袍衫影响,一种左衽交领的大袖袍兴起,比较典型的穿着方式是上身着交领左衽窄袖衫,下身着长褶裙,饰蔽膝、绶带、缚裙,腰部束大带。根据《中国古代服饰词典》的解释,蔽膝有两种释义:(1)蔽膝是贵族男女礼服前部的一种装饰,多用于祭祀,形为上窄下宽的长条,材质可为皮革或布料,佩戴在胸腹前的革带上,可下垂至前膝。(2)蔽膝是一块长方形的大巾,围于衣服前面,覆盖大腿至膝部。可作围裙,可作装饰,也可作盖头。两种解释对蔽膝的作用与形状作了区分,但可看出,共同点就是可用皮革或布料制成,长度过膝,这也是蔽膝的特点。长度不过膝的被称作缚裙。根据《中国历代服制服饰》记载,缚裙是一种短围裙,长度及膝,仕女多将围裙系在长裙或长裤外作装饰。劳作的庶女常把裙裾束缚在腰际,因此叫作缚裙。轸水蚓、壁水㺄、箕水豹、张月鹿、毕月乌、昴日鸡等造像上都用了这种缚裙作装饰。

3 二十八星宿造像服饰色彩与面料图案

3.1 服饰色彩

二十八星宿造像中的神官多身着袍服,由于袍服衣袂宽博,可将袍服色彩定为主色调,包括红、蓝、黄、紫、白、绿等颜色。元代常见的袍服按照色彩可以分为紫罗袍、绯袍、绿袍、赭黄袍、白袍5种。从色彩上看,二十八星宿造像的服饰色彩大致符合当时的穿着习惯。在道教中,服饰色彩主要是黑、白、红、黄、青等五行色。斗木獬身着红色袍,内着蓝色蔽膝、黄色长裙、红色襦衫,外搭白色披帛。虽然服装以素色为主,但通过色彩搭配,能让造像更加生动。

3.2 面料图案

二十八星宿造像的服饰面料基本以素色为主,服装图案多装饰在领缘、袖缘、裙裾处。图案元素主要是精细的植物纹样和具有元代特色的行龙纹样。在元代,有身份地位的妇女袍服上可装饰龙纹。在二十八星宿造像里,龙纹装饰多次出现,例如亢金龙、参水猿蔽膝的边缘上,星日马、娄金狗、危月燕的袖缘处,都饰有行龙纹样。服装面料上装饰大面积图案的只有蔽膝,其中,壁水㺄、鬼金羊、危月燕、虚日鼠的蔽膝上饰有龟背纹的图案,图形工整富丽,有唐宋之风。氐土貉的蔽膝上装饰的图案是植物纹样。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也有影响,例如寓意吉祥的龙、凤纹、麒麟图案,寓意健康长生的龟鹤、松柏、灵芝、蝙蝠、水仙等图案,还有作为道教文化标志的太极八卦图案等。

4 结语

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造像服饰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思路:(1)二十八星宿造像作为元代彩塑,艺术审美离不开时代背景的影响;(2)二十八星宿造像作为一组道教雕塑,分析文化内涵要结合道教文化。结合传统文化,分别对造像人物的服饰形制、色彩、面料图案进行研究,可为当代服饰设计与艺术创作提供借鉴。通过研究还发现,元朝时期造像中的神官服饰在传统服饰基础上受到世俗服饰的影响,衍生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服饰风格,在演变的过程中也影响了道教文化。

猜你喜欢

星宿道教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从这个秋天开始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星宿海
星宿借走寒夜
道家道教研究
语文俱乐部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