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市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质量研究
2020-02-05谢梅沁
谢梅沁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带来城市公共治理和民生建设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一流动群体,从名称上经历了“流动人口”“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的变化,体现了国家、社会对进城务工群体的认知和政策变化。随着国家《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保障成为突出的问题,适龄儿童或在户籍地成为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群体,或随父母流动到城市,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盲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7395万人,比2013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比上年增加211万人,增长1.3%;2015年,我国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比上年增长0.4%①数据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4/29/c_1115129990.htm)。。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福建省作为东部沿海开放省份成为务工人员主要流入地,福州、厦门、泉州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分别吸引了数百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到城市建设、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当中。特别是近十年来,外来务工人员以“家庭化”的形式涌入城市[1],带来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注入地接受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亟需调整相关教育政策,被社会广泛关注。
作为重要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地、集聚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到一百万人规模,福建省福州市在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率先实施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政策,形成了有福建省地方特色的义务教育保障体制,多元化、开放性的基础教育结构正在形成。从2011年起,福州市允许三年学籍都在市区学校的外来务工子女报考一类达标高中。2014年起,实行就地高考,从政策上给予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根据随迁教育人口变化不断调整中小学布局,扩大学位。2015年福州市小学893所,中学219所②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教育厅编制的《福建省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资料》(下同)。。2016年福州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所,新增学位8700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所,新增学位3600个。2017年,陆续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所,新增学位6000个。这些新建、改扩建中小学,主要围绕福州市南部的仓山区、东部的晋安区展开,这主要是因为福州市仓山区、晋安区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集聚区,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巨大。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情况来看,“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在“上好学”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新问题
(一)基础教育生源结构发生变化
近年来,福建省流动人口基数不断扩大。据福州市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福州市(区县)有流动人口达204.1万,这些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呈现的“家庭化”流动,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子女数也十分庞大,原有的基础教育生源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许多学校生源不再是“就近”的社区居民。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发布的统计资料,2015年底,福州市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总规模为11.72万人,其中,外省务工人员子女为55927人,占全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总数的47.71%。从义务教育各年级段的数据显示,2015年外省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分布在各个年级且入学规模逐年扩大,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占总学生数的74.55%。随着年级的递增呈现逐渐减少趋势,到了九年级,人数最少,只有4335人,占总人数的7.2%。扣除插班生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迁子女入学人数呈逐年上升均势,务工人员子女中的“新福州人”(出生、入学均在福州)越来越多。到2018—2019学年,福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规模超过20万人,其中外省迁入人数达到9.5万人。
表1 福州市2018—2019学年随迁子女入学情况 单位:人
(二)家长对随迁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外来务工者而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一般,为了改善经济条件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城务工,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辅导子女的学业,加上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子女的学业教育能力相对较弱。随其进城的子女在学习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家务,他们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缺乏家长的积极引导,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和兴趣班,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2]。2017年,笔者选取福州市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仓山区4所小学,对家长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8份,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与校外兴趣班等素质教育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以兴趣培训班的投入为例,每月投入子女校外兴趣班和课外辅导费用500元以上的,四校合计仅37人,占15.5%;每月花费100—500元的11人,占4.6%;100元以下的190人,占79.8%,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子女校外教育的投入为零,这与当前日益壮大的校外培训市场形成巨大反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教育重视不够,他们忽视对子女兴趣爱好的培养,也没有能力持续支撑各种课外培训班的庞大支出,这种粗放型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较为不利。
表2 外来人员子女参与校外素质教育投入情况表 单位:人
(三)随迁子女就学质量有待提升
就学质量差异由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影响,既有就学学校的条件、师资、学风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的影响和限制。在现有评价和考试机制下,学业成绩和升学质量是就学质量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通过对福州市本地学生和外来人员子女参加中考和高考分数对比分析发现,随迁子女的学业成绩与福州市本地学生的成绩对比存在一定差距。从2016中考成绩比较来看(中考实行全市统一考试),福州市外来务工子女的中考成绩普遍低于本地子女,而且能够升入普通高中(特别是一级达标高中)的人数也较少,很多子女不得不选择职业院校就读。高分(500分以上)明显低于全市比例,低分(400分以下)占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多数学生中考成绩处于一般高中和中职录取线。
表3 2016年福州市外来人员子女与市区学生中考成绩分段比较情况表 单位:人
从2016年全省普通高考成绩来看(高考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当年全省参加高考共有考生183197人,其中外省籍考生11272人,占6.15%。从考生成绩分布看,外来人员子女高考总分600分以上的比例(0.47%)明显低于全省比例(1.1%),而500分以下、400分以下的比例与全省比例基本持平。按照福建省异地高考报考的政策,在本省高中连续三年学籍可参加高考,说明外省籍贯在闽参加高考的考生大多是本省初中毕业生通过参加中考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由于目前没有设立专门的外来人员子女高中或外来人员子女单独编班,排除学校水平的正常差异因素外,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子女在接受高中教育方面是相同的,除特别优秀学生外,学生总体成绩分布不应存在显著的差异。
表4 2016年外省籍考生与全省考生高考成绩比较情况表
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性影响学业基础
由于受到工作性质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流动性大,工作地点频繁发生变化,这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的随迁子女学习产生不良影响[3]。近年来,福州市整体的人口流动率不断升高,随之而来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人数也就水涨船高,表现为逐年持续性攀升的趋势,部分外来工子女随父母务工流动,导致转学频繁,由于生活及学习环境的变化让随迁子女不得不花很长的时间去适应,甚至有的子女一直适应不了,导致子女在转学时容易出现衔接困难的问题,影响到学业成绩甚至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随迁子女融入障碍影响学习动力
由于随迁子女在学业基础、语言、经济条件等方面都与本地儿童存在一定的差距[4],来自不同省市的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同一学校班级接受相同的教育,本身存在文化、习俗、语言、生活习惯等融合困难,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不同方面的融入困难问题。首先是心理层面的融入问题,容易在性格、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出现障碍。这也就导致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和消极思想,不善于不敢于表达,影响了就学的质量。其次是对于环境的融入程度问题。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生活习惯、卫生起居、饮食、风俗习俗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学习的方式和说话的方式等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影响师生和同学交流,甚至因此受到歧视。
(三)父母教育背景影响素质养成
福州市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整体的文化基础薄弱,教育水平低,家长文化程度也普遍不高,对于子女教育的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很多家庭教育观念也比较滞后。根据对福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文化水平的调研,近300名外来务工人员学历最高的为大专,数量有12人,占参与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总数约4%,学历最多为初中,其比例约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71%,另外约有18%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学历为高中或中职,还有部分是小学学历。以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为例,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素养上观念相对落后,他们认为将课内知识学好最为重要,不需要培养综合素质技能。这些知识对考高分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完全可以不学。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都希望子女成才,但他们很少会希望自己的子女在综合素质的道路上有所建树,家长认为综合素质对于孩子来说只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孩子如果把心思放在综合素质学习上,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主要科目的学习,影响到以后他们的升学。在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看来,没有什么全面发展的概念,并不认为多培养技能就是好事。家长的教育观念将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家庭教育薄弱影响学业质量
对于绝大多数外来务工而言他们整天忙于生计,无暇关心子女的学习,很少有时间帮助子女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疑问。即使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有意愿去辅导孩子学习,或因自身能力有限,或因没有时间而难以达成。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等活动,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几乎很少参加,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对于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都一无所知[5]。外来务工人员其教育理念普遍较为落后,基本是延续上一辈或是封建社会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没有预见性,教育方式单一,多崇尚体罚,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随迁子女就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更加公平的就学环境
合理的入学门槛是确保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为此,应该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逐步废除“三证”政策,实施统一的“居民待遇”,只要有稳定住所、稳定生活来源,凭居住证或社保证明,均应同等纳入所在地义务教育保障体系。此外,要制定更加合理公平的划片、派位政策,依法办理居住证的随迁子女,应当与户籍儿童同等按照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参与派位,不应设置带歧视色彩的“优先”条款。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新建优质中小学要从城区向城乡结合部、新区、开发区倾斜,优秀教师资源配置也要向这些学校倾斜,最大程度地保证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营造更加公平的就学环境。
(二)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继续完善就地中考制度。考虑到外来人口子女初中阶段主要在资源较薄弱的一般初中就读,为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应当加大一级达标高中向一般初中定向招生的比例,使所有初中的优秀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学习。按照2016年福建省公布的招考改革方案,全面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一考定终生的录取体制,更加注重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减缓应试压力,提高农村学生、外来人员子女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就地高考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要给予大力支持,在加强对随迁子女家长职业、住所、社保和学生学籍管理的基础上,在相应范围内适当增加高考录取指标,为当地户籍考生和随迁子女提供更公平的升学机会,同时严厉打击“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等“高考移民”现象,确保就地高考做到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三)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及自身素质的影响,家长与学校的沟通较少,对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不甚了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比重失衡,急需加强家校联系,形成育人合力[6]。家校合作的关键首先就是在于积极有效的氛围的营造,这需要学校、老师、家长乃至社会四位一体,通过增加班级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访、班级QQ(微信)群等沟通形式,共同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教育氛围相同、教育观念一致、教育目标归一。通过有针对性的结合外来务工家长的文化差异、教育程度,对家长开展政策法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子女教育的认知度和积极性,力争学校家庭同步督促随迁子女学习,确保家庭教育不缺位。
(四)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研究发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和心理行为异常等问题。与本地学生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焦虑、失落、孤独、自责、恐惧等消极心理较为突出,这与家庭生活环境条件和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可程度有一定关系。从客观环境上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处异地非常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作为其所在的学校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勇气[7],通过创设宽松的求学环境,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融入新环境和新集体。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防患于未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对有障碍的随迁子女给予重点关注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