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沟往事

2020-02-04逄鹊

散文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工棚小翠东家

逄鹊

白沟,在我老家东北方,距离百十多里,是一处以批卖箱包并各种小商品闻名的商镇。这地方,我去过两次,距今快三十年了。去之前对这地方了解甚少。集市上,有推着小车卖泥人的。老年人说,白沟河那边,出捏泥人的手艺人。我准备写武侠,零零碎碎读明代史,朱棣的燕军与朱允炆的中央军,曾在白沟河恶战。集市上卖衣裳的,大都去白沟进货。村里一位暴发户醉酒后,掏出手枪,冲天鸣放。据说,他的手枪,也是从白沟买回来的。

1991年正月初六,我大哥海明订婚。我爹负担很重,因为上一年刚给我二哥成上家。他给我下了任务,今年得挣一千块钱回来。恰好,村里的大喇叭广播,白沟的橡胶厂招工,管吃管住,每天八小时,月工钱一百三。大家伙儿一听,条件不赖呀,我赶紧去报名。我还记得,招工的三个人很是着急,第二天便催着大家动身。报名做工的虽有二十几人,可多数人都希望能过完正月十五再背井离乡,出去活受罪。招工的好说歹说,总算说动了我们四个人。大年初九一大早,我们四个人便扛着铺盖卷,被一辆金杯车一溜烟地拉走了。

车在一个村子里停下,我们下车一看,有些纳闷。这儿是白沟吗?除了房子的前脸儿都贴着瓷砖,街道上并不繁华,也不热闹。搬行李时,发觉这个村子里的院落大都没有院墙,这么四敞大开,也不怕夜里被偷盗。我们被领进一处周围都是麦子地的房子里。一进去,一股浓烈的橡胶臭味便扑面而来。屋里有一台不大的机器,机器边上堆着一堆黑色颗粒,靠墙还摞着一卷一卷的皮革。我们被安顿在东里间的炕上。炕上没有炕席,只铺着一张军绿色的帆布。

人手不够,橡胶厂暂时还不能开工。吃罢晌午饭,我们被带到另一处院子里的洗磨作坊。在洗磨作坊干了一下午,我才知道,牛仔服和背包,原来是劳动布经过磨洗的工序生产出来的。作坊在一个简陋的棚子里。棚子的正中有一个大罐,模样像是小型搅拌机。罐里除了药水,还有鸡蛋大小的石头。这些石头在水里不沉底。那些黑色劳动布做成的背包或者衣服扔进去,经过一阵咣当咣当的冲洗,打捞出来,便被磨成浅蓝色的成品。我的工作,是将那些捞出的衣服和背包,搬进一个类似洗衣机甩桶般的圆筒里。电机带着圆筒,快速转上一阵,再把半干的衣物或背包搬出来,摞在一旁,等候货主来取。东家也和我们一起干活。他跟我们说,来了,就踏踏实实干,到时候,我给你们每人做一套牛仔服。

我们每天的饭食很简单。菜,是白菜熬粉条;主食,一成不变的刀切馒头,外加白开水。我们吃饭时并不像在工地,一人端一碗菜,蹲在地下吃,而是围坐圆桌旁,像是赴宴席,只是桌子上只有一样菜。吃完了,再从锅里盛。大过年的,一日三餐吃这个,我们几个都想家。正月十五那天,东家发善心,给我们改善伙食,让我们吃了一顿韭菜肉馅饺子。

这个工作比起工地,虽然不太苦累,可环境太潮湿,加上工作时间超长,每天都得十三四个钟头。干一天活,累得浑身上下骨架子像散开一样。才几天,我们就有些扛不住了。一个同伴发牢骚说,他妈了个,说话不算数,招工的时候,说好一天八个钟头,到这里,干起活来没黑夜没白日,把咱们当牲口使唤呢!

我们几个纷纷到东家跟前抱怨。东家也和大家一起,甩开膀子干活,眼睛也是被煎熬得通红。他说,按点上下班,不行,反正就这堆活,早干完早收工。我们说,招工的时候说好的,一天八个钟头,怎么一来就变样哩?东家说,我这里不能像公家单位那样,准点上班,准点下班。

夜里,一过一两点,我们便乱哄哄,吵嚷着收工。不让收工,我们第二天便要卷铺盖走路。东家无奈,只好咬牙放我们回寝室去睡觉。我想,他肚子里必定将我们的十八代祖宗痛骂无数遍了。随他吧,管不了许多了,倒在炕上,我们顷刻便沉沉睡去。

这个村子里,密密麻麻的,好多小作坊。作坊多了,用电量大,电力不够用,三天两头断电。断了电,机器不转,东家只好让我们歇工。有一天歇工,我和一个伙伴商量着要去白沟的市场逛逛。我们出了村打听,路人指点道:不远,你们顺着路,往东走过了河堤就是。我们順着路,走了大半天才看见河堤。那天刮大风,刮得我们浑身都是沙土。逛市场的兴致,被一阵紧似一阵的大风吹跑了。我们没过河堤,便灰头土脸折返回来。

正月十七,那些应招后贪恋过年的工人们扛着铺盖卷过来了。他们刚到,我们几个先遣兵,便迫不及待地跟他们介绍这里的艰苦情形。他们听后,都吵嚷着说被骗了。夜里,大家聚在一起商议对策,一致认为,如若不是每天工作八小时,真不能在这地方干下去。工地里做小工,一个月还挣一百五呢。大家来这里,图的不就是清闲吗。

当下,大家就工作时间的短长,和东家进行了谈判。东家对招工时的承诺百般抵赖。几个回合下来,谈判破裂。大家一致决定第二天返乡。东家又把我们几个先来的单叫出去,堆着笑脸做我们的思想工作。他说,娘个,你们那些老乡啊,都是富家郎,一丁点儿苦都吃不了,他们愿意在我这里干,我还不要呢,趁早滚蛋。又说,你们几个干活都挺踏实的,在我这里好好干吧,到时候亏待不了你们。我们几个吞吐着,谁也不表态。大家都卷了铺盖,我们几个留下来,也没多大意思。再说了,每天的工作时间那么长,我们确实也吃不消。

第二天早晨,我们几个也随大溜,背起铺盖卷,坐上了返乡的班车。买卖没成,仁义还在,东家给每个人发了十块钱的路费。我们几个先来的,按每人每天四块发了工资。

磨洗房里潮湿无比,还有药水,回到家,我身上长了好多潮疙瘩,痒起来钻心,过了一个多月才慢慢痊愈。

唉,那一年,我辜负了爹的期许,没能挣上一千块钱。

第二次去白沟是1993年。那一年闰三月,春天奇冷。我还记得,清明那天还下了一场大雪。填坟挂纸,还是穿着大衣去的。

这次去,是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工钱一天八块,比前年涨了些。我们到了工地一看,工棚都没搭建好呢。简单吃过晌午饭,我们便被指使着和泥搬砖,着急忙慌地搭盖简易工棚。那天刮着白毛风。白沟这个地方地处平原,且是沙土地,无风也是三尺沙尘,一旦刮风更是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我们的耳朵眼里、眼窝里、鼻孔里、牙缝里,都塞满了沙土。散漫蛋黄般的太阳一阵一阵被沙尘暴吞噬掉。天黑下来,工棚才砌起四堵墙,房顶是捂不上了。我们被带进别的工棚借宿。夜里,挤在大通铺上,听着外头嗷嗷怪叫的狂风,大家纷纷叹息道,唉,出来干活,真不容易啊!

第二天五点多,天还没亮,我们便被吼喊起来吃早饭。风倒是住了,可天气干冷干冷的。我们脚下踩着咔吧作响的冰碴,潮水般向伙房涌去。工地尚在草创阶段,许多包工小分队都没有伙房。各路人马都乌泱乌泱地,聚集在一处吃早饭。那场面,直似救济灾民的施粥场。场地的正当中,一字排开十几个铁皮水桶,水桶里装着稀里咣当的萝卜丝汤。稀汤的旁边,放着一溜笸箩,笸箩里堆着馒头。当桶里的稀汤逐渐见底的时候,伙夫便从水管子里接几盆凉水倒进去,再撒几把盐,使劲搅和搅和。那天早上我特有食欲,就著勾兑了凉水的萝卜丝汤,一口气连吃了五六个馒头。

工地的大老板是个东北人,他的好多老乡,拉家带口跟随他进关谋生计。彼时,赵本山在全国大火特火。这些东北民工张口闭口,总是来谈论他们的这位明星。大老板也是竭力模仿老赵的穿戴。他头上戴着帽子,身上穿制服褂子,脚下穿着圆口布鞋。我时常看到他倒背着双手,在工地上溜达巡视。有些西装革履的跑外人员,来找他谈生意,不认识他的,总错把他当作看大门的。大老板有四个兄弟,都被安排在各个重要位置。这些头头对待民工,比对待牲口强不了多少。尤其让大家气愤的是,晚饭尚未吃完,他们便拉断工棚的电闸,别说打扑克,想看会儿书都不行。

我们对面的工棚里,住着一伙河南民工。他们吃完晚饭,推举一个中年汉子,盘坐在大通铺上,用筷子敲击饭盆,摇头晃脑地说唱。如今想来,他唱的可能是河南坠子书。专管拉电闸的是个瘸子,也不知他是大老板的第几个兄弟。瘸子斜着身子,破口大骂:瞎你妈号丧啥,有劲白天干活儿咋不使出来,到夜里倒来精神啦,再他妈穷叫唤,明天卷铺盖滚蛋。大家听着他在外面骂大街,心里都是恨恨的,可在人家屋檐下讨生活,哪能不低头呢。黑灯瞎火里,大家骂骂咧咧,纷纷爬上大通铺睡觉。

工棚内,中间是一条窄窄的过道,两旁是木板搭的通铺。我睡在东南角靠墙的位置。紧西头挨着门,睡着几个东北人。他们是架子工,并且都沾亲带故。他们的家属也跟着来了,干着一些诸如开搅拌机、打扫卫生的轻省活。家属们在女号住,吃饭时,总是打了饭过来,围着一张摇摇晃晃的板桌一起吃。我发现,东北人爱吃葱,即便是再粗劣的饭食,就着一把葱,他们也咽得下去。

在一间工棚里住,没多少日子,我便和他们混熟了。有个比我大几岁的小伙子和我很投缘,我们俩时常在一起谈天说地。他的名字我忘记了,但相貌和身材还记得。他面色稍微赤红,也是一米八几的个子。他有个外甥女叫小翠,在工地上开卷扬机。小翠面孔黑黑的,眼睛小小的,嗓音却极甜美,唱歌像杨钰莹。晚上收工,吃罢晚饭,大伙起哄,让小翠唱一个。小翠不害臊,大大方方站在两排通铺的中间,张嘴唱起“风含情水含笑”。我吧,在没人的地方,也爱摇头晃脑地瞎哼哼,看小翠唱得那样动听,不禁技痒,便也厚着脸皮,站出来唱一个。累了一天的人们很兴奋,纷纷为我们拍巴掌叫好。小翠的舅舅,我的那个东北朋友,专意买了录音机和磁带,让我们学歌。

我的老乡里面,有个叫冯刚的瓦匠,平常也爱唱几口,也来参加我们的歌会。他爱唱“二尺八的牌子我脖子上挂呀,一步一个窝心头……”冯刚唱歌七拐八绕,总不在调上,可他不惜力,大摇大摆,唱得满头大汗,是以他得到的掌声,比我和小翠要热烈得多。

时间久了,那个爱拉电闸的瘸子,对我们的自娱自乐,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工地的日子单调而乏味,像驴拉磨。人们每天除了吃三顿饭,剩下的就是牛马般的苦做。在工地做工,是两头不见日的,一天下来,不少于十二个钟头。早上吃的稀米汤和馒头,不到九点钟,便被繁重的劳作消耗殆尽。没辙,我们出工时,怀里揣两个馒头。到了肚子咕咕乱叫时节,啃两口压压心慌。

包工头像榨油机,想方设法再压榨出一点我们的力气,那么长的工作时间,还嫌我们磨洋工。挖沟时包着干,每人划分一段,早干完早收工。好胜的人们,为了早一会儿收工,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奋不顾身拼命挖掘。我呢,照样慢慢吞吞挖,反正到了晌午,我挖不完,也得放我回去吃饭吧。

这处工地从南到北,总有二三里地,听说是天津在这里投资的一个市场。工地的四周甚是荒凉,连一棵树都没有。工地东北角的极目处,有一棵瘦弱的白杨树。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的时节,它的枝杈上,也生出绿莹莹的嫩叶,春风掠过,它便摇摇摆摆起来。我发觉,终日苦做的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眺望这棵伶仃的白杨树。开卷扬机的小翠说,要是能在那棵树下干活,该多好啊!我每天都无数遍望向那棵树。每望一眼,脑子里便涌起陈忠实的那篇小说《到老白杨树背后去》。

终日苦做的日子里,也有摸到轻省活的时候。砌墙的砖,需要用水淋湿。带班的派我夜里拎着水管子,给一垛垛的砖浇水。估摸砖垛浇透了,挪一下水管子就行。这活简直和待着没什么差别。这样一夜下来,第二天别人顶着烈日流汗时,我却可以美美地睡半天。那一夜恰是月满时节,又是风轻云淡。我坐在高高的砖垛上,沐浴在如沙似水的月光下。脚下水管子里流出的水,映着月色,一片烂银。我的思绪宛如张开翅膀的老母鸡,扑啦啦地由矮墙飞上鸡窝。

歇工时,我终于逛了白沟市场。市场内乱哄哄的,人们顶着满头的汗水和尘土,挤过来挤过去,与农村的大集差不了多少。印象最深刻的,是售卖盗版录像带的地方。每家摊位都是叮咣乱响。每家的电视屏幕上,都有一群穿着泳装的女人在搔首弄姿。听说,这里还批发黄色录像带呢。

在工地做小工,我的精神支柱,是梦想买一套时代文艺出版社的“新时期争鸣作品丛书”。我在北京的书店里打听了,这套书拢共十三本,定价一百零八块。估摸着来工地已然两个月了,我便和包工头要钱。包工头把头摇得如拨浪鼓一样,一迭声说,没有没有没有,有也不能给你。我说为什么呀。他说,给了你,你出去胡花乱花,麦秋回家,剩不下钱,你家大人该抱怨我了。我说,你放心吧,不抱怨你。他说,我才不信呢,等麦秋我把工资送到你家里去。他不给,我就一径跟在他屁股后,没完没了地软磨硬泡。最后,他实在不耐烦,甩给我一百。一百,等于十来天的工资。

有了钱,我立刻歇工。白沟虽繁华热闹,却没一家书店。我借来一辆自行车,急冲冲往三十里外的容城县县城骑去。那天又是个大风天。迎着风拼命蹬自行车。我的情绪格外的好,感觉像是从地狱升到了天堂。马路两边是高大的杨树,树叶释放出的浓绿,让人眼晕。大风从树梢间钻来钻去,树叶哗哗响,既像是拍巴掌,又像是哈哈大笑。

到了县城,找到书店,我有些失望。书店里并没有那套我朝思暮想的书。退而求其次,我买了一本《穆斯林的葬礼》,一本《鲁迅小说全编》。

临近麦秋,我回老家了。临走,我的那个东北朋友非要替我饯行,我说不用,咱们来日方长吧。我扛着铺盖卷离开,包括小翠在内的几个东北人,把我送出了工棚。

回家后,我以白沟作为背景,写了一篇中篇小说。

前些日子,年初三,我和西对门的全林搭伴去各自的祖坟上烧纸。在路上,我们谈起了在白沟干活时的情景。那时,我们一起做小工。如今,他仍干瓦匠活。我们感叹着,一眨巴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责任编辑:沙爽

猜你喜欢

工棚小翠东家
刘善良
还是要有智慧
农民工之七夕节
聊斋志异小翠
威风
威风
小翠的眼泪
威风
表面
坍塌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