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研究

2020-02-04黎曦

收藏与投资 2020年6期

黎曦

摘要: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社会面貌产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些成就是我们各行各业的劳动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作、付出汗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写意人物画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绘画形式,其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面貌。写意人物画画家们需要着眼于符合这个时代面貌的题材进行创作,劳动者们的勤劳品质与劳作的自然姿态吸引着画家们,从而影响着画家们的创作选材和想法。画家们对这个群体有关注并以他们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于是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同时也是画家对劳作的一种反思。于是收集整理劳作题材的作品,并对其进行分析,希望从中能得到启迪。

关键词: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创作研究

一、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作品出现的原因

多元化已经是写意人物画发展到现在的时代面貌,它体现在笔墨语言上,更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题材上,常见的题材有军旅部队的、人民劳作的、都市生活的、青春校园的。因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创作具有其独特社会意义与审美,农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在这丰富多彩的题材种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作题材又可细分为农人农村耕作、工人城市务工等。根据劳作时的状态也可以分为辛勤劳作时、劳作中休憩时等。内容极普遍,所以也成为画家喜闻乐见的表现题材之一。大部分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在技法上沿袭中国传统的笔墨的精神主旨,在构图上是把中国传统构图规律与西方构图相结合。它是我们当代绘画持续发展且生命力强的题材,农作题材写意人物画拓宽了画家们的创作选材思路,为写意人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更多的画家参与到探究与实践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创作中来,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的发展,间接地促进了写意人物画的繁荣。

(一)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的概念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人物画,它在每个时期都有特别的面貌,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与丰富的演变经历,在唐代之前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再次被重视起来。而写意人物又是人物画中的一个特殊存在,写意人物画在时间维度上又可以分为传统水墨人物与现代水墨人物,传统水墨人物代表画家有五代末宋初的石子专、南宋参禅画家梁楷、元代善于画道释人物的颜辉、明代浙派画家吴伟与陈老莲到清代的闵贞、黄慎、任伯年。粗笔大写意的画法很有难度,行笔不可犹豫,一气呵成。在宋元大批文人画家出现后,画与书的关系更加紧密了,于是更加讲究笔墨趣味与书法用笔。现代水墨人物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徐蒋体系下把西方造型语言与中国画笔墨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已经与传统水墨人物有了很大区别,代表画家有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程十发、卢沉、周思聪等。

劳作泛指体力劳动操作,这便包括农业劳动、工业劳动、服务劳动等。体力劳动者是指工人、农民和一切靠体力进行生产劳动的人。 本文所讨论的也是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劳作题材作品。

(二)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出现的社会背景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大幅度改观,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与创造物质的根本途径是劳作。劳作的主体是人,改革开放后的一切成果是人民辛勤劳动所得;也是对千万劳动人民的鼓舞与激励,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也是不现实的。劳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如今劳作对我们的积极影响还在继续,中国的崛起是基于人民劳作的。劳作对于我们是意义重大,而每个劳动者辛勤劳作的某个瞬间都有可能成为某位画家笔下一幅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被更多人所关注,内容得到了丰富。

劳动者无处不在,画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对劳作的人与事物都无比熟悉,可能其父辈或者身边的朋友就是一名农民或者工人,这些勞动者生活在周围,让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的取材工作变得极其方便。

二、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作品的素材选择

艺术家绘画作品中的素材选择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绪体验和以往的创作经验来进行筛选的,艺术家能创作出优秀、生动的艺术作品基于其生活的点点滴滴。现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画家作为其中一份子,真切地体验到劳作。周围的劳作氛围以及劳动者与相关事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画家的艺术创作,为其创作提供相应的素材。改革开放以来,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在省级以及国家级的展览中多次出现,逐渐成为写意人物画的重要分支。

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就是画面中的主体人物是在进行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在传统绘画作品中描绘劳作题材的人物画也比较多见,如李嵩的《货郎图》、戴泽的《牧童图》、张萱的《捣练图》《服田图》等,这些作品有的表现了女性在劳作时的优雅姿态,有的表现了孩童在劳作时的天真无邪,有的表现了小贩在走街串巷时的辛苦与乐趣,还有的表现了耕种时的艰辛。富有生活气息的劳作题材的人物画作品的人物选择也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审美偏向。类似的还有吴门画派的唐伯虎的《江南农事忙》,清代八怪之一黄慎的《渔翁渔妇图》和罗聘的《卖牛图》等,其共同点都是画家对淳朴的劳动者的关注,既表现了劳动者劳作时的艰辛,又表现了劳动者的日常生活。

表现劳动人民的绘画题材作品在短时间内被画家们所重视。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其特点都是脸庞发红,眼神发亮。这些劳动者们有着一种自信向上的力量。代表画家有新金陵画派,让我印象深刻的有魏紫熙与其一系列的人物画作品。

魏紫熙早期画山水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画人物画为主。人物画创作是时代要求。魏紫熙不负众望,在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创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奠基者之一。《温课》、《渡口》《报矿》、《煦风》、《风雪无阻》等都是他的代表作。魏紫熙以山水画闻名于世,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物画人景并茂,意境深邃。他画过宣传画、连环画、漫画、年画乃至舞台布景、人像、美术设计图;他深入生活,去农村、工厂、学校、街道乃至海防前线,上山下乡,这些都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

三、 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作品的构图

“构图是造型艺术术语。艺术家为了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有限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体或局部的形象构成艺术的总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章法或布局。”(《辞海·艺术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2月)

构图在传统中国画的相关画论中被称为“经营位置”,在一个画面中能否处理好构图关系是艺术作品成败的关键,优秀的构图可以使画家想表达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画面中的主体更加突出,画面让观者得到好的审美体验。反之,就会影响到画面美感,缺少章法,层次不清,意义不明。

构图是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创作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是写意人物画大家族的重要一员,在构图者一环发展为两种方向的构图思维,一种是传统的构图模式,另一种是西方绘画思維影响下的构图模式。

(一)传统的散点透视

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没有唯一的视点与固定的位置。画面中的形象再多,画家都是把其当作整体的一部分进行处理,只是在画面的虚实与穿插结构上进行处理。画面中保留大量空白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这种处理也是为了符合整体布置的要求。在画面中主体物与陪衬物的主宾关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虚实关系,有关松紧聚散的疏密关系,还有适当的留白以及款题的布局,都是传统国画构图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西方影响下的构图模式

中国画的传统构图是平面感的散点透视,与西方绘画在自身艺术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以焦点透视为基础的构图模式完全不同,西方绘画更注重画面的立体感与空间感。于是西方画家在安排画面时,主题人物在画面视觉中心,再按照焦点透视的规律安排陪衬物与环境,使画面饱满有空间感。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在传统绘画构图基础上结合了西方的构图观念,借鉴了焦点透视与色彩、明暗等的运用。在平面的画纸上创造出一个有纵深感的画面,也弱化了传统构图中的留白处理。当然不只有视角上的借鉴,还有设计上的平面构成理念也在被一部分画家所运用,在借鉴这些西方绘画成果的同时也不忘中国画本身的艺术特点,在创新的同时,恪守写意画的传统,才可以越走越远。

四、结论

本文以劳作题材写意画出现的原由为起点,去界定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的概念与讨论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出现的社会背景,进而探讨写意人物画的素材选择与构图规律。当今人们生活在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时代,享受着缤纷复杂的商品经济带来的各种便捷的同时,也要时刻牢记人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一块块基石,组成了我们社会这个庞大的体系,把视线从生活中繁杂的油盐酱醋茶移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是生活唯一的风景。而每一次劳作,都有它的意义。笔者着眼于劳作题材这一线索来谈写意人物画,并剖析具体作品与画家,甚至论述本身对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的创作体验,意义是表明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是内容多元的写意人物画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其重要分支健康成长是需要画家们的共同关注并对该题材进行创作的,同时写意人物画的繁荣发展正是基于其分支的发展,所以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创作研究是值得被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冯欣艳.绘画中光影与构图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2):63-64.

[2]徐红.构图与版式的异同及交融[J].大众文艺.2011(14):64.

[3]余兰.妙手师古道,神机本天成—任伯年花鸟画构图形式赏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3):175.

[4]杨斌宇.构图法在油画语言中的具体应用之教学总结[J].美术界.2013(07):86.[5]何亚峰.试论唐代工笔人物画的艺术语言[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12):49-50.

黎 曦

1996年生,男,湖北黄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