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州市博物馆藏佛教法器精品鉴赏

2020-02-04狄云兰

收藏与投资 2020年8期
关键词:鉴赏

狄云兰

摘要:法器是僧侣举行佛教活动和仪式时使用的器物,文章针对三件馆藏佛教法器,从器物的来源、特点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反映北宋时期定州佛教活动的兴盛,为研究定州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定州市博物馆;佛教法器;鉴赏

法器是僧侣举行佛教活动和仪式时使用的器物。佛教法器不僅有丰富的宗教内涵,且种类繁多,带有浓郁神秘的宗教色彩,每件法器的宗教功用不同,材质各异,造型奇特,制作构思巧妙,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亦可折射出地区佛教的兴盛及人们对佛教的无比虔诚。法器按实际用途可分为供佛器、庄严器、容置器、报时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六种。

本文拟对三件馆藏密教法器作简单介绍,供大家赏析。

一、鎏金铜五股金刚铃(唐五代,长27.4厘米)

(一)器物的来源和内涵

金刚铃,又称金铃,乃密教法具之一,是密宗常用法器。金刚铃表示惊觉众生精进,劝请诸尊,使其欢喜而振摇之。其柄呈金刚杵形,按柄的样式分为独股铃、三股铃、五股铃、宝铃、塔铃五种。钴为股的借字,独股铃、三股铃也可称独钴铃、三钴铃。金刚铃有“惊觉众生精进,劝请诸尊使其欢喜而振摇之”之意。其中五股铃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五股表示五方五佛的智慧功德,也表示五方空行。在佛教仪式中,金刚铃与金刚杵经常搭配使用,以金刚杵为父,代表佛智、空性、智慧,象征佛性的圆满;以金刚铃为母,代表阴性,体现佛的善巧、方便以及“大慈大悲”。铃音本身祥和、婉转、清明,犹如母性的抚慰,二者不可分离,正如两性的结合,反映了佛教金刚乘的阴阳二化概念,体现了深刻的佛性哲理。

(二)器物特点

此件密宗法器五股金刚铃由铃身、铃柄两部分组成。铃身顶部图案是一圈莲花,代表修持的莲花座,下面是五组卷云纹,铃身表面用图线分割成上下两层、左右五面的十组装饰图格。图线交叉处雕饰宝相花,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图格内的立佛、坐佛及龙凤图案,线条清晰流畅,人物形态各具特色。龙凤相伴,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坐佛有的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膝,结跏趺坐;有的结禅定印,盘腿而坐。立佛皆施禅定印,佛像体型匀称,丰腴适中,神态沉稳典雅。铃口为五曲形,代表着对智慧的领悟,内悬棒状铃舌。

最初的“金刚铃”,尖端颇为锐利,后成为道具,形状乃有变化。此件柄端被切分为五部分,故称为五股铃,其柄部用细条带纹切成椭圆形的画格,画格中为宝珠;柄端铸出外棱犀利带倒刺的四股,围绕着中心四棱锐利的矛尖造型。整器规格较大,做工讲究;纹饰多样,清晰完整;铃声清脆,震慑心魄,乃法器之精品。如此体量硕大、比例完美的法器,不可能为一般僧侣所拥有,我们有理由推测此金刚铃是某得道高僧修法时所持之物。

二、铜法轮(唐宋,径7.5厘米)

(一)器物来源

法轮代表佛陀的手掌,为佛法的代表性标志,法轮有以下三种含义:(1)摧破之义;(2)辗转之义;(3)圆满之义。《大智度论》卷二十五中说:“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遇佛法轮,一切烦恼毒皆灭……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凡是法轮转动之处,一切邪恶思想,无不为其摧破,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

(二)器物特点

此法轮底部镂空成山字形,两侧延伸饰草叶纹,边接小铃铛。上部刻有纹饰,两侧饰绳纹一周,中部饰吉祥结和凸起圆钮。绳纹一周焊接六个小铃铛。此法轮制作精巧,保存完整,堪称佛教劝导类法器的代表。

三、定窑白釉划花波浪纹法螺( 国家一级文物,北宋,长19.3厘米,口径8.4厘米,高12.3厘米)

(一)器物来源

法螺为密教常用的法器,亦称为右旋海螺。它是佛教僧侣们进行佛事活动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演奏乐器。据佛经记载,佛陀的声音和海螺一样,清脆响亮。用作佛教仪器的法螺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法螺声响起,象征着吉运的到来,能带给人们吉祥与和平。

关于法螺的功德,《佛教大字典》谓:“于佛事吹螺贝之说,今天行之者,唯密教徒用之……吹之则诸天善神喜而影响,且闻之者灭诸罪障,千手观音之一手持宝螺。”这里面道出了螺与佛教密宗的关系。又载:“法螺其声远闻,以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其声勇猛,以表佛法之雄猛;又吹螺而号令三军,以譬说法降魔。”佛经中还记载了这样的故事:佛祖成佛前,在菩提树下修道,恶魔向他进攻,帝释吹响了法螺,恶魔听其声,落荒而逃。法螺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用具,在遇到重大或紧急情况时,用来召集僧众。再往后,则又衍生出更多深层次的涵义、比喻。

(二)器物特点

此件器物仿天然海螺制作,用料考究,器型饱满,胎白而厚重,质地细腻。釉色洁白透明,垂釉泛青。该器物最大的特点是釉层稀薄,使刻画在主体上的海水纹表现得更加清晰,具有强烈的动感,如波浪般层出不穷,此起彼伏。虽然只有一层海水纹,但是既不显单调,又不显繁琐,主次分明,相得益彰,结合完美。

该法螺主体部分制作采用定窑典型的揉捏法,按一定角度翻转粘结而成。开口附近的小孔,大家普遍认为是发音孔,也有人认为是供奉时的插香孔,实际上是制作工匠因工艺需要,特开此孔以保证中空部分与外部相通,以便烧造时,将中部空气排掉,避免主体爆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工艺。

底部无釉处,人们普遍认为是吹奏时为防滑而特意制作,实际并非如此。该器物采用的是匣钵单件支烧工艺技术,支烧窑具应是杯状或环状,该器物为定窑早期产品,烧窑使用木柴作为燃料,为还原焰烧成。

该螺壳主体刻画波浪纹,大概寓意为佛法无边。螺壳中空,上部延伸,呈螺旋尖锥状,其上有三道凸起的螺旋纹,代表佛陀的三条颈纹,螺口盘绕锥体底部,呈不规则的喇叭状,螺体顶端留有吹孔,螺体一侧还有一小圆孔,用来调节音量及节奏,可见此法螺不仅是一个传播佛法的象征器物,而且具有实际的吹奏功能,在紧急情况下亦可召集僧众。它是北宋早期定窑的新创品种,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窑口,应是定窑制作的特种产品。

四、器物的历史、文化背景

此三件法器均出土于定州市静志寺塔基地宫。静志寺塔基地宫始建于唐末,后由于契丹大举南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定州也未幸免于难,静志寺被焚毁,僧人也被虏走。宋初被契丹掠走的静志寺昭果大师逃回定州,此时定州的佛教活动非常殷繁,寺院林立。敦煌文书记载,一位佚名僧人礼四方佛寺的笔记,对定州是这样描述的:“南行五百里至定州,管三州十六县,其城周围二十八里,罗城四十里。大寺五所,禅院八所,小(禅)院四十所,僧尼三千余人,四时讲唱,梵钟如鸣,凡有所须,宫中供备。”可见佛教活动在宋时极为兴盛。昭果大师在当时定武军节度使祁廷训的帮助下重新建塔,并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举行了盛大的佛事活动,重新安葬了旧塔中的舍利骨灰。唐《定州静志寺重葬真身记》记载:“大中十二岁次戊寅四月八日,自开元寺迎(往)信宿,争早献馈,阖郡哀恋,喧路称赞,执盖持幡送归新塔。”在重葬舍利时,全郡哀恋,争相馈赠,一路称赞,热闹非凡,可见礼佛场面恢弘壮大,并随葬了金、银、玉、石、瓷、木雕、串饰、铁器及丝织品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教用器,工艺之精美,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很多地方政要也参加了这次佛事。这三件精美法器的出土,说明了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可以说盛况空前,同时也表明了静志寺当时在定州的巨大影响力,不仅为研究定州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为研究定州的经济、文化、冶金、手工业、绘画等诸多领域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猜你喜欢

鉴赏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领悟劳动之美 ,走进美术鉴赏
基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演唱技巧鉴赏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